钱七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防护工程专家钱七虎[1],男,1937年10月生,江苏昆山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著名的防护工程专家。
195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工程前身)工程兵工程系毕业后去苏联深造,1965年古比切夫军事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院长等职。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岩土力学与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钱七虎一直致力于防护工程及军事系统工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防护工程的研究中,解决了孔口防护等多项难点的计算与设计问题,率先将运筹学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于防护工程领域。
以他为主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全军工程兵发展趋势动态模型》和我国确定人防工程防护标准的若干模型,开创了我军工程兵工程保障及我国人防工程领域的软科学研究。
在完成我国一系列防护工程科技攻关中,成功地研制出柔性帆布工事大挠度大变形的抗爆设计计算方法,解决了地下飞机库大跨度钢和钢筋混凝土防护门有限元理论分析。
他带领的课题组设计了我国跨度最大。
抗力最高的地下飞机库防护门,主持了世界最大当量的珠海炮台山大爆破等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工程实践。
在防护工程及有关领域里,有7项成果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优秀科技成果奖,l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主要专著有《民防学》、《有限单元法在工程结构计算中的应用》和《防护结构计算原理》等4部,著有《核爆炸条件下浅埋结构荷载理论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等论文40余篇。
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满潮,男,1956年5月出生,院长,教授、博导。
1991年10月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现工作单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长期以来,何满潮教授把工程地质学与工程力学相结合,致力于煤矿软岩工程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取得了突出成绩。
在软岩巷道工程研究方面,针对软岩强度低、变形能量大、具有复合型变形力学机制的特点,通过研究软岩成份、结构、不连续面等工程地质条件,确定了不同类型软岩的变形力学机制,建立了以转化复合型机制、使软岩能量安全释放为核心的软岩工程力学理论体系,形成了以力学对策设计、过程设计和参数设计为特点的软岩工程设计方法,开发了相应的支护技术。
在露天矿软岩边坡工程研究方面,通过改进和完善国际公认的Sarma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具有复杂岩体结构和非齐次边界条件的软岩边坡稳态评价的MSarma方法。
研究成果在全国31项软岩工程攻关项目中成功应用,推广应用软岩巷道工程量达3.9万米,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软岩工程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地热工程研究方面,从地热岩层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入手,综合运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学理论对地热工程进行研究,提出了地上工程与地下工程一体化设计方法,开发了多个地层不同温度热能的综合利用新技术,为发展我国地热洁净能源利用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成果获国家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18篇,被国内外收录引用531篇次。
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研究与应用”首席科学家,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获奖情况:国家级奖励(2项):软岩工程岩体力学理论与实践,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低焓地热工程建设技术,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部级一等奖(4项):天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技术研究,200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软岩工程岩体力学理论与实践,200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及其应用,1998年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三峡巴东地区巨型软岩滑坡稳定预测预报系统,2004年国家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省部级二等奖、三等奖(4项):广西那龙煤矿二号井软岩巷道支护技术优化研究,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软岩巷道支护技术优化研究,199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大雁矿务局三矿大井西二采区回风下山深部煤层巷道支护技术研究,1997年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抚顺石油一厂地基稳定性分析,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程良奎——有可能当院士程良奎1935年11月生,江苏溧阳县人,毕业于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曾任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岩土锚固工程协会(一、二、三届)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施工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矿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全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建筑业协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现任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术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山东大学李术才教授来山大以前在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工作,作为中科院岩土所的责任研究员及课题组组长,他的工作非常出色,深受领导和同事的赏识,然而他后来选择了山大。
用他的话来说,他来山大基于三种原因:其一,他的恩师朱维申教授调入山东大学工作,他要陪老师重新开创一片天地。
其二,他的妻子是山东人,他说调入山大就算陪妻子回娘家吧。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李教授被山大领导求贤若渴的真情所打动,尤其是原山东工业大学的老校长邹增大和新组建的山东大学的朱书记、展校长,他们为引进这个团队亲自操劳,没有一点架子,使他觉得来这样一所大学值!团结协作提升团队战斗力山东大学土建学院岩土工程中心创建于2001年,李术才教授作为岩土工程中心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团队建设方面,他提倡资源“共享”和“团队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同志的优势;设立专职的会计管理科研经费,避免违规操作,实现了“用钱”的透明性;吸引岩土界的精英加盟山大岩土中心,主动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中心建立之初,山大在岩土方面没有相应的学位点和科研基础,面临着资金、人员、场所、设备等种种困难,李术才教授凭着忘我的奋斗精神及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勇气,和中心其它人员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仅用三年的时间,就申请获得了2个博士点、1个硕士点,新办1个本科专业(城市地下空间专业),使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有了一个基本平台。
自创立岩土工程中心以来,他坚持正确的学科发展方向,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满腔的热情倾注到工作中。
作为中心的领导,想尽一切办法招贤纳才,使岩土中心由成立之初的2人发展到13人的规模,其中教授4人,特聘教授1人,双聘院士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1人,中心有博士生、硕士生50多人。
目前,岩土中心学术研究队伍年龄和专业分布合理,真正形成了一支具有凝聚力、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目前,岩土中心开创了四个前沿研究方向:岩体力学特性和施工过程力学、岩体锚固特性和优化、海底隧道设计理论和隧道施工期超前预报。
山大岩土在国家重大工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竞争力明显增强,李术才教授目前主持的一项国家基金的重点基金是从国内众多岩土工程学科著名单位的竞争中获得资助的,这充分表明山东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学术影响在近几年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提升,学术成果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
交流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和国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李术才教授感到了挑战和肩负的重任,领域前沿的研究方向与国际接轨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
为提高山大岩土在国际岩土界的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于2004年成功举办了200人规模的“隧道与地下工程”国际会议。
为加强交流合作力度,山大岩土中心已与国际岩石力学界顶尖专家和研究单位建立了广泛联系。
去年10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John.A.Hudson教授访问山大,为土建学院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使土建学院师生受益匪浅;10月下旬,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来华讲学团R.Zimmerman教授等一行四人访问山大,四位教授参观了岩土中心试验室的新设备和国内规模最大的模型试验,并对试验方法及试验过程提出了建议。
仅去年1年,他们就邀请了2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岩土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目前,与岩土中心建立了实质性科研合作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的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长崎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等8所海外大学和研究机构。
完善自我开拓创新在提高团队战斗力和竞争力的同时,李术才教授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我,提高创新意识。
近年来,李术才教授主要结合国家大型水电工程和交通工程开展裂隙岩体力学特性、节理岩体锚固效应及相关的计算方法研究,完善了施工过程力学分析方法和体系,建立了工程上可用而有效的计算模型。
研究成果在国内许多已建和在建的多个大型水电工程地下厂房的开挖与加固方案优化中得到应用,如小浪底、三峡、溪落渡、琅琊山、泰安蓄能电站、水布垭等电站。
还成功地解决了三峡永久船闸中隔墩和闸室直立墙裂隙岩体深部变形的预测分析,结束了国内关于三峡船闸变形的争论,避免了增打大量锚杆和锚索,节约了大量投资,得到三峡总公司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海底隧道建设成在我国已到了大发展的时期,国内有近10条海底隧道将要建设。
其中最小岩石覆盖厚度是影响海底隧道施工和运行期安全的最关键的参数,李术才教授开创了海底隧道最小岩石厚度研究方向,建立了其分析方法和体系,成功地确定了我国第1个海底隧道-厦门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并被设计院和业主采纳。
目前正在负责第2条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的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研究。
他还主持了宁波象山港海底隧道的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研究。
李术才教授和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致力攻克的主要难题是海底隧道要挖多深才能使海底隧道施工既经济又安全。
在隧道界这个研究方向山东大学已独占鳌头,得到了国内隧道界的认可和承认,提升了山大岩土在国内的影响力。
而今,璞玉终于砺炼成器,发出耀眼的光芒,李术才教授专心研究工作,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近5年来,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岩土中心获得2项国家重点基金资助,总经费达300多万元,横向课题达1000多万。
他发表文章100多篇,其中SCI收录9篇,EI收录61篇,ISTP收录9篇。
俯首谦和育后生李术才教授谦和、热情,脸上流露出的总是智慧和精干,在他身上,治学的严谨与为人处事的随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初识他的人会觉得他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谈话中总是面带微笑,尤其在指导学生方面,更是诲人不倦。
李术才教授在山大南新区多次结合自己科研经历给土建与水利学院学生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