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训诂学对阅读古书的作用看训诂学的实用性

从训诂学对阅读古书的作用看训诂学的实用性

第 17 卷第 1 期 2009 年 2 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No.1 Vol.17 Published in February.2009从训诂学对阅读古书的作用看训诂学的实用性于 群海拉尔区 021008) (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 内蒙古摘 要:训诂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必须运用的一门基础学 科。

今天它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文仅就训诂学对阅读古书的作用进 行简单扼要而又通俗的论述,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运用它。

关键词:训诂学 ;古书 ;作用;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09)01-059-03古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时代曾到达的 智慧层次,是前人留下的一笔巨大而又珍贵的精 神财富。

我国是文化发达的古国,几千年来流传 下来的古书可谓浩如烟海,我们有必要去批判地 继承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但由于时代久远, 语言有古今之分、方域之别,试图解读它们的现 代人难免望而生畏, 读来也必会存在重重障碍, 以 致理解上的困难。

正如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一》 所说:“故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义理 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文古人之 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 也。

”而训诂学正是“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 语”,“辨物之形貌”的利器,因此,阅读古书的任 务便责无旁贷的成为了训诂学的任务之一。

一、必须运用训诂学才能顺利阅读古书的原 因 有这样一种看法:既然历代学者已经为我们 作了大量的训诂工作, 积累了大量的训诂材料, 那 么我们阅读古书时参考已有的注释、查阅字典就 完全可以应对,不必学习训诂学知识。

实际上这 种看法是片面的,是否掌握训诂学知识、掌握的 程度如何,阅读古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不一 样的,具体说来,原因有三: (一)古代典籍无注,或注释已久,注文古 奥,需要借助训诂学解读 我国古代典籍十分繁富,前人及前代学者注释过的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未作注释的。

作 了注释的也因注释已久、注文古奥而令今人难以 理解,况且前人注释或有注而未详、或有详而多 误,因此,要想真正读懂古书,必须要靠我们自 己去实践。

(二)古代典籍多注,需要借助训诂学判断 已注过的古书中,常有注释纷繁、难以取舍 者,如果没有训诂学的知识,阅读时仍感困难。

如 以《诗经》为例,毛传、郑笺时互有分歧;孔颖 达正义则分别解释,阐扬发挥,但多不加可否;朱 熹《诗集传》时出新解;清人、今人的注解更是 聚讼纷纭,见仁见智。

其它古书也均有此类大道 多歧的情况,如果读者没有训诂学的知识,是难 以取舍去从的,何谈真正理解古书之本意。

(三)正确使用工具书,需要借助训诂学辅 助 字典、辞书所释,是字词在备用状态下的意 义, 一个字头下往往罗列出几种乃至几十种意义, 但我们借助辞书要检索的字词是在具体语言环境 中的特定意义,如果没有训诂学的知识,不免取 舍失当。

同时,字典、辞书也有误释、漏释、失 收词条等情况,这就更需要运用训诂学知识去辨 识了。

二、阅读古书之途径 今人阅读古书可谓困难重重,但我们不能等 别人将一切古书都注好了才去阅读古书,而应主收稿日期:2008-09-21 作者简介:于群(1977-)男,汉族,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训诂学、写作学。

- 59 -动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去探究。

具体说来,运用训诂学顺利阅读古书应 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准确理解古书词义 古文献在被抽象的文字符号记录后,便成为 一种客观的、独立的存在。

由于时空的距离和历 史环境的变化, 语言也在发展中形成古今之异、 方 言之别。

词是语言中的最小的表义单位,是构成 语言、表达意义的基础,只有把词义弄清楚,才 有可能理解古书的内容,而训诂学恰恰是围绕着 解释词语这个最为核心的内容。

戴震在《与是仲 明论学书》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 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通其词,由词 以通其道。

”戴氏此言可见,词义是否明确对于读 懂古书、理解文意是何其重要。

如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曰: : ‘赐之彘肩。

’ 则与一生彘肩。

”其中“生”字,若果按照“生熟”的 “生”来解释,似于情理不合,这只能运用训诂学 知识才能解决。

《论语·乡党》曰:“君赐生,必 畜之。

”邢昺疏:“君赐生必畜之者,谓君赐以牲 之未杀者,必畜养之,以待祭祀之用也。

”邢昺以 “牲”训“生”,可见“牲”、“生”两字是可以通用的, 而“牲”字,《说文》:“牲,牛完全也”。

因此,我 们判定“生彘肩”就是一个没有加工过的完整的猪 肘, 因此下文接着说“樊哙覆其盾于地, 加彘肩上, 拔剑切而啖之。

”不然的话,何谈拔剑切而啖之。

这样,我们就证明了“牲”、“生”两字是通假字,也 才可以理解原文的真正意思。

(二)明确古书的句读 由于古书一般不断句,因此,无句读之古书 对于今人而言是很难顺利阅读的,只有在明词义、 句意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句读,才可以正确理解 古书之文意。

分析句读也是训诂学的一个内容, 正 确的句读,是正确理解和解释的基础,而错误的 句读会造成理解的混乱,或者歪曲作者原意,或 者误解历史事实,有的甚至影响后人,贻害无穷。

如《礼记·曾子问》:“昔者,史佚有子而死, 下殇(八至十一岁死叫“下殇”)也,墓远。

召公 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 哉!’召公言于周公。

周公曰:‘岂不可。

’史佚行 之。

” 这里昭公将“岂不可”不句读而连读,意思 就变成了“难道不可以”即“可以”之义,于是导致 - 60 -了“违礼敛子”的结果。

其中“岂不可”郑玄注:“言 是岂,于理不可,不许也。

”可见“岂不可”应该分 作两句来读,先说“岂”,是表示怪拒语义的叹词, 应标感叹号,“不可”是明确表示不答应的意思,应 标句号。

整句应为:周公曰:“岂!不可。

” 上例可见,不能正确分析句读大多是由于不 能正确理解词义或不懂语法造成的,明确古书句 读,可以通过分辨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辨别通 假字、辨别实虚词、区别同义和近义词、区别单 音和复音词等途径来进行,而这些方法都源于训 诂学的解释词义这一主要内容。

(三)恰当分析古书中的语法 传统语法学,或者说传统的词法分析和句法 分析,归根结底也是为了解释词语,因此,讲解 语法成了训诂家的任务,分析语法也一直是训诂 学的重要内容。

语法是构词规则和用词造句规则 的总和。

词法是就构词规则而言的,句法是就用 词造句而言的。

古书语言是具有其独特的构词造 句规则的, 不能很好的分析古书中的词法和句法, 是难以顺利阅读古书的。

1. 词法分析。

它主要包括确定词性和辨析词 类两方面。

如《战国策·齐策一》:“客肯为寡人来靖郭 君乎!”高诱注:“能为寡人致靖郭君身来不 乎?”“致……来”即“使……来”。

此用使动释“来”; 《战国策·秦策一》:“贫穷则父母不子。

”高诱注: “不以为己子也。

”“子”在这里是意动用法。

以上 为通过确定词性来理解文意。

又如, 《周易·小畜》 中:“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孔颖达正义: “如,语辞,非义类。

”这正是以有无实际意义作 为区分实词与助词的标准。

2. 句法分析,这主要是确定句子结构和句子 类型。

如《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 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高注:“舍,收也。

之 犹用也。

收所长者, 用所短者, 故尧有所不及也。

” 我们知道,“之”的本意为“往”,所以引申有“用” 的意思,动词。

这样,“之”的词性能确定了,那 么他后面的“其所短”,就必定为它的宾语了。

这 就是通过解释词语来确定句子的结构。

又如《战 国策·齐策一》:“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 君之所听爱夫?’”这里, “夫”是语气助词, 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这说明此句为疑问句。

这是 通过说明虚词来确定句子类型。

具体的分析词法、句法的方法还有很多,此 不赘举。

此处旨在说明通过对古书中语法、句法 的分析,可以探求和诠释词义和句意,进而使文 意更为明确,这些分析的过程是时时离不开训诂 学知识的运用的。

(四)领会古书中的修辞 古人著书,多有修辞隐于句中,如若不能发 现并领会,是会对阅读造成障碍的。

传统的训诂 学中包含着修辞学,古代训诂学家历来把讲修辞 手段作为训诂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为要懂得修辞, 就必须先弄清楚词句的意义。

如 《诗·小雅·鹤鸣》 “它山之石, : 可以为错。

” 此句难以理解,可见毛传:“错,石也,可以琢玉。

举贤用滞,可以治国。

”郑玄笺:“它山喻异国。

” 又如,《卫风·淇奥》: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

”毛传:“匪,文章貌。

治骨曰切,象曰 磋,玉曰琢,石曰磨。

道其学而成也,听其规谏 以自修,如玉石之见琢磨也。

”这两句便是通过对 句中“比喻”修辞方法的说明来理解句意的。

又如 《毛诗·小雅·大东》: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 人之子,粲粲衣服。

”此句中“东人”即代指“谭国 人”,“西人”代指“京师人”,两相对比,突出周王 朝对谭国人的剥削。

此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古书之中修辞手法还很多,能够利用训诂知 识在弄懂词句意义的前提下发现并领会这些修辞 手法,对于我们阅读古书是十分有帮助的。

(五)分析古书的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是文章的组织形式,是文章表达思 想内容的脉络线索。

用训诂学的方法去阅读古书 要在解释词义、说明句意的同时分析篇章结构。

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 亦君子乎?”这三句看来并不相关的话连成一个 章节,颇显费解。

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定公五年,……孔子不仕。

退而修诗、书、礼、 乐。

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授业焉。

”可以看 出, 这一章原来就是孔子自述定公五年整理诗、 书 和制定礼、 教育学生的心情的。

乐, “学而时习之”, 是指“修订诗、 礼、 书、 乐”说的; “有朋自远方来”, 是指 “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授业焉”说的;“人不知而不愠”,是指“不仕”说的。

这样,通过 对篇章结构的分析,以上三句话表明孔子自己当 时的境遇和心情的文意就清楚了。

(六)科学利用古书注释 古书的注释对我们今天阅读古籍有极其重要 的意义。

可帮助我们了解字词句意、了解全章大 意、了解读音、了解典故、了解古籍版本及校勘 情况。

但是参阅古注,除了掌握它的基本体例,明 了它的解释内容,懂得它的术语用法之外,更应 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批判吸收 阅读古书,参阅古注是必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