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生理学消化

人体生理学消化

❖3)极少数为非胆碱非肾上腺素能 神经,释放肽类物质
❖4)作用 副交感神经兴奋通常引 起胃肠道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
内在神经系统
1.分类 1)粘膜下神经丛 2)肌间神经丛
2.作用:调节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
壁内神经丛:
交感 神经
副交感 神经
肌 间 神 经 粘膜丛 下神 经丛
概(4) -3(I )
消化器官的反射性调节
2.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液不仅覆盖在胃粘 膜表面形成凝胶状的粘液层,阻止坚硬粗糙食 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性损伤,同时还可与胃粘膜 分泌的HCO3-一起,构成了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3.胃粘膜屏障 胃粘膜具有防止H+从胃腔侵入 粘膜内,又能防止Na+从粘膜内透出的作用, 称为胃粘膜屏障。
三.胰液及其作用
胃肠
B细胞
食 物
3. 营养作用:促消化管组织代谢及生长的作用 壁细胞增生
胃泌素 胆囊收缩素
胰腺外外分泌组织生长
(二)三大胃肠激素
三大激素 胃泌素
分泌 刺激物 G cells 迷走N(Ach)
蛋白质
促胰液素 S cells
盐酸 脂肪 蛋白质
胆囊收缩素 I cells (CCK)
盐酸 脂肪 蛋白质
功能 胃肠运动 腺体分泌消化液
胃幽门部化学刺激──→ 幽门部G细胞──→ 胃泌素↑
胃液特点:酶及酸含量均很高,占总量60%
3)肠期(主要为体液调节)
小肠
机制:蛋白质分解产物刺激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胃泌素、肠胃泌腺酸分泌素胃液
胃液特点:量少,占总量的1/10
胃(7)
循环系统 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2.射血分数3.心指数4.心力贮备5.有效不应期6.血压 7.血脑屏障8.微循环9.代偿间歇10.房室延搁11.期前收缩12.自 动节律性 问答 1.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简述其机制。 2.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3.微循环有哪些重要的血流通路?各有哪些生理学作用? 4.压力感受器是如何调节心血管功能的? 5.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有哪些?
消化液成分 1.H2O:占90%以上 2.无机盐:H+、Na、HCO3等 3.有机物:各种消化酶、粘蛋白
主要的消化液 唾液、胃液、小肠液、胰液、胆汁、大肠液
一、唾液及其作用
(一)唾液的性质及成分
唾液腺
分泌唾液
无色、无味、中性液
H2O: 占99%
无机物 有机物
溶菌酶 — 杀菌 唾液淀粉酶:淀粉—麦芽糖
3.Ca 2+ :VitD、脂肪、HCl促其吸收
(三)有机物的吸收
1.糖:单糖形式、继发性主动转运、经血液途径
2.蛋白质:AA形式、继发主动转运、经血液途径
3.脂肪:转运方式较复杂,长链脂肪酸、甘油一酯淋巴途径 短链脂肪酸经血液途径。
第四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副 交 感 神 经

食物机械刺激胃 迷走—迷走反射
胃运动加强
排 空


食物化学刺激胃 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3)12指肠内因素抑制胃排空
食物
肠—胃反射
12指肠壁感受器
胃运动减弱 胃


12指肠黏膜内 分泌细胞
促胰液素 抑胃肽
减 慢
(三)呕吐 将胃及肠内容物从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
刺激
感受器
(舌根、咽部、 胃、大小肠、 总胆管、泌尿 生殖器官等)
抑制胃肠运动和胃液的分泌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
胃肠运动 腺体分泌消化液 胆囊收缩
(二)其他体液调节
• 1.组胺 具有强烈的刺激胃酸分泌的作 用
• 2.盐酸 抑制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从 而使胃液分泌减少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1)头期(神经调节)食物刺激头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
是反射调节过程
作用机制:
作用:机械性消化食物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
口(3)2,3(m )
吞咽
(一)吞咽分期
1.口腔—咽:随意运动 2.咽—食管上段:反射 3.食管上段—胃:食管蠕动
(二)吞咽反射:中枢在延髓
三.胃的运动
(一)胃运动主要形式
1.胃的容受性舒张 1)定义: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平滑肌 舒张,胃容积增大
(二)小肠是食物吸收主要部位的原因
1.吸收面积大 2.食物停留时间长 3.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丰富 4.食物已被充分消化
(一)H2O的吸收:8-10L/日,被动吸收,以渗透方式进 行 (二)无机盐的吸收
1.Na+的吸收:
250-300mmol/日,主 动
2.铁的吸收:1mg/日,必须是2+,VitC、HCl促其吸收 Tf:转铁蛋白 TfR:转铁蛋白受体 Ft:铁蛋白
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等
5)胰蛋白酶抑制物 能和胰蛋白酶结合成无活性的化合物,防止小 量胰蛋白酶原在胰腺内激活而发生自身消化。
四.胆汁及其作用
(一)胆汁的分泌
金黄色,碱性
肝细胞
消化期 非消化期
(二)胆汁的成分 1.H2O 2.无机盐
十二指肠 胆囊
肝胆汁 胆囊胆汁 墨绿色,酸性
3.有机物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
Ph7 活性最强—Ph4.5 失 活
(二)唾液的作用
湿润食物利于消化、水解淀粉、杀菌、排泄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口(2)
二、胃液及其作用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内分泌腺: G细胞— 促胃液素
贲门腺
外分泌腺 幽门腺 泌酸腺
粘液细胞:粘液 壁细胞:胃酸、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 1.非条件反射性调节:主要是由化学或 机械刺激直接作用于消化道壁上的感受 器而引起的
• 2.条件反射性调节:由食物的形象、声 音、气味等条件刺激通过视、听、嗅觉 感觉器官,反射性引起消化道运动和消 化腺分泌的改变。
二、体液调节
(一)胃肠激素的作用
1.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 2.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如:
Ⅰ.Ⅱ.Ⅷ
头部感受器兴奋
中枢
Ⅴ.Ⅶ.Ⅸ.Ⅹ
迷走神经 (Ach)
胃腺分泌
G细胞 胃液特点:酶及酸含量均很高,占总量30%
促胃液素
迷走神经
7(s )
头期
迷走神经
胃期
蛋白质分 解产物经
2)胃期(神经和体液调节)
作用机制:
X
X
胃底胃体机械刺激───→ 中枢─────
食 物 胃幽门部机械刺激──→ 壁内神经丛──→胃腺分泌胃液↑ 对
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 0.9-1.5)
1、胃酸(HCl)
1)胃酸的排出量 盐酸排出量(mmol/L/H) 基础排酸量:空腹时(0-5) 最大排酸量:进食或有药物刺激(20-25)
2)胃酸的分泌机制
胃酸的分泌:主动分泌,餐后碱潮
3)胃酸的作用
➢ 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 ➢ 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 ➢ 促促胰液素分泌-- 促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 促Fe2+和Ca2+的吸收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二).大肠的运动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 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3、蠕动
(三).排便反射
粪便刺激直肠壁感受器
传入神经
盆神经、腹下神经
排便中枢
大脑皮层、脊髓骶段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盆神经(+) 阴部神经(-)
结、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 肛门外括约肌舒张
排便
第二节 消化液及其作用
第二节、消化液及其作用
(三)胆汁的作用(胆盐)
1.促脂肪消化:乳化脂肪, 增加胰脂酶作用面积
2.促脂肪吸收:与脂肪代 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 促其转运
3.促脂溶性VitA、D、E、K 的吸收
五.小肠液及其作用
1、弱碱性 pH7.6 等渗 1-3L/日 2、小肠腺分泌肠致活酶 3、随小肠上皮细胞脱落,多种寡糖酶和肽
酶进入小肠腔。
交 感 神 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支配
❖1)起源:T1-L2,3
❖2)支配:内在神经元、胃肠平滑 肌、消化腺、血管平滑肌
❖3)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4)作用 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 道运动,抑制腺体分泌。
副交感神经支配
❖1)分布:横结肠以上是称迷走N, 以下称盆N
❖2)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
作用:
1)中和HCl,保护胃黏膜
2)为各种胰酶的活动提供最适 环境
2.胰酶
1)胰淀粉酶
淀粉
胰淀粉酶
麦芽糖、葡萄糖
2)胰脂肪酶 胰脂肪酶
甘油三酯——————甘油+甘油一酯+脂肪酸
3)蛋白酶原
肠激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单独作用能将蛋白质分解为 共同作用时将蛋白质分解为
糜蛋白酶
4)其他消化酶
2、胃蛋白酶原
HCl和自身激活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蛋白质
标和胨 Ph2 活性最强 — Ph 5 失活
胃(4)-4,5(s)
3、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4、内因子 内因子与Vit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VitB12免被 消化酶破坏 促进VitB12在回肠吸收
胃粘膜的自身防御机制
1.胃粘膜血流十分丰富 为胃粘膜提供丰富的代 谢原料,同时又及时带走渗入粘膜的H+和有害 物质。
吸收
已消化物质进入血管或淋巴管的过程
第一节 消化道的运动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特性
1.自动节律性 2.伸展性大(F) 3.兴奋性较低 4.具紧张性收缩 5.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牵拉等刺激敏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