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宋代词风6辛弃疾词两首课时跟踪检测一、基础训练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岑.寂(cén) 菜羹.(ɡēnɡ)巷陌.(mò) 屹.然(yì)B.稼轩.(xuān)揾.泪(wèn)舞榭.(xiè) 迄.今(qì)C.螺髻.(jì) 鲈.鱼(lú)金戈.(ɡē)敛.财(liǎn)D.拍遍.(piàn) 鲈鱼堪脍.(kuài)季鹰归未.(wèi) 粗犷.(kuànɡ)解析:D项,遍—biàn;犷—ɡuǎnɡ。
答案:D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英雄业绩B.天然一段风流..态度风流:风韵C.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英雄一时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杰出的解析:C项,“风流”应为“杰出的”。
答案:C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普通,平常)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依靠,靠)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请、让)烽火扬州路.(宋时行政区域名称)C.休说鲈鱼堪脍.(把鱼、肉切细)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失群的孤雁)D.求.田问.舍(求取,索取)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草率出兵)解析:D项“求”“问”是“购买,购置”的意思。
答案:D4.与“赢得仓皇北顾”中的“顾”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B.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回头看,回头”的意思。
A项,反而,难道;C 项,探问,拜访;D项,考虑。
答案:B5.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和报国无门的悲愤)解析:B项,应是“赞扬当年刘寄奴北伐的英雄气概”。
答案:B二、能力拓展(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辛弃疾著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
朱朱粉粉野蒿开。
谁家寒食归宁②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①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辛弃疾曾谪居于此,后卒于此。
②归宁: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著意”一词,表露出久卧病榻之后,词人对春意盎然之景的企盼;“懒”字则又道出词人“精力衰退”的实际身体状况。
B.“山才”两句化用杜诗“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描述了词人观赏山景作词的情状。
把词人陶醉在自然风光之中的形象表现出来。
C.“携竹杖,更芒鞋”写词人野游的装束打扮,营造出轻松而随意的氛围。
“竹杖”暗示年老体衰,而“芒鞋”则照应上片的“寻春”与“信步”。
D.“朱朱粉粉野蒿开”描绘出花儿鲜明的颜色和生气蓬勃、随处开放的特点,写出了田野的实景。
解析:C项,“年老体衰”错,“竹杖”暗扣标题的“病起”。
答案:C7.有人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一句将春天描摹得最为生动传神。
请找出这两句中描写最巧妙的一处,并简要分析。
答案:其中“柔”字尤为巧妙传神。
它写出桑叶之嫩,春光之新,衬托出女子因快要回到娘家看到亲人而表现出的轻松的步态和欢乐的笑声。
同时,“柔”字点明了词人寻春的内心感受,词人寻找的春天,充满生气,隐藏在乡野的花草中,暗含在女子的笑声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纪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8.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中的寒。
C.下片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词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这首词情辞宛转,运用《离骚》的典故,不露痕迹,可谓格调清新,赏心悦目。
解析:D项,“运用《离骚》的典故”错,词中虽然有“听读《离骚》去”,但只是客观叙述,并没有运用与《离骚》有关的典故。
答案:D9.结合最后一句“听读《离骚》去”,分析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
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其满腔忧愤之气,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全词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词人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①辛弃疾悠悠万世功,矻矻②当年苦。
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
不是望金山③,我自思量禹。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作者初到镇江知府任上。
郡治,郡府官署所在地。
②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
③金山:在镇江西北的长江中,旧名浮玉,唐朝镇江节度使李琦另命名为“金山”。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悠悠”“矻矻”等叠词的运用,使语言富有音韵之美,写出了大禹治水的功业流传千古以及当年治水的辛劳。
B.鱼儿自在地游入深渊,人们安稳地定居平原,人间万物各得其所,直接评价了大禹当年治理洪水的功劳。
C.红日白浪,交相辉映,景象开阔壮美;西沉东去,无限苍凉,令人感慨万端。
隐含岁月如流之意,情调凄婉。
D.全词吊古感今,发思古之壮怀,上下阕浑然一体,意境奇特,造语清俊,在小令中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解析:B项,通过写“鱼”和“人”,侧面展现了大禹治水的功劳。
答案:B11.结尾句“我自思量禹”历来为人称道,被誉为“一语抵千言”,请分析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大禹的缅怀和崇敬之情。
②表达自己希望像大禹那样力挽狂澜、重振山河的情怀。
③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
④谴责了当时屈辱求和、毫无斗志的南宋统治者。
三、语言表达12.将宋词名句等像“拼盘”一样拼贴在一起,或者稍加改动、整理之后,进行现代演绎成为流行歌曲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词曲创作方式。
下面这首羽·泉的《辛弃疾》就是其中之一。
试对这首歌词作简要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弓如霹雳惊弦,风流总被雨打风吹而去,怎见气吞万里如虎?一笑人间万事,春风不染白发,怎忘寒冬冰秋?醉里且贪欢笑,廉颇未老乐悠悠。
何处望神州?不尽长江滚滚流。
千古兴亡多少事,金戈铁马战不休。
天下谁英雄,赢得功名在身后?蓦然回首,数风流,非皇非帝非君非诸侯。
解析:侧重赏析歌词与辛词名句的联系、创新及歌词内容的意义。
答案:示例:羽·泉的这首《辛弃疾》,歌词内容传达出了辛弃疾作为“词中之龙”的硬朗气质和一个“悲剧英雄”慷慨悲壮的生命特质。
羽·泉慷慨悲歌,到结尾处唱道:“蓦然回首,数风流,非皇非帝非君非诸侯。
”否定了皇、帝、君、诸侯这些强权人物对历史的主宰,表达了“历史是由平凡人创造”的历史唯物观,这种现代价值观更能引起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共鸣,也肯定了辛弃疾虽然在世之时没有在抗金前线“赢得功名”,建立盖世功勋,但他在身后却赢得了永世英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13.(2019·全国卷Ⅱ)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又开花的枝条。
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②密切相关。
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③,则先叶后花。
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解析:①处,前后句说的都是花叶生长的现象,可根据前后句进行推断,且后文有“先花后叶”“先叶后花”“花叶便会同时发育”的相关描述。
②处,根据“与……密切相关”这一句式,可知此处为总起句,下面两个“如果”是分述不同情况的,由其中的关键词“温度”可得知,植物的芽生长与“温度”有关,不同的芽生长所需温度不同,所以可以补出有“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意思的句子。
③处根据“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可推测如要先叶后花则应相反,据此,可以补出有“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意思的句子。
答案:示例: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