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口腔正畸微植体支抗技术的生物力学
目的分析口腔正畸微植体支抗技术的生物力学。
方法收集2012 年12 月~2013 年12月本科收治的76例双颌前突病例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例数均为38例。
对照组采取传统口外弓加强支抗进行治疗,研究组实施微植体支抗技术进行治疗,最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界面颈部作为种植体应力的主要集中位置,皮质层内呈现不同程度衰减现象。
种植体峰值随着倾斜角的增加而减少,植入角度的变化并不会引起种植体位移的变化,患者颈部和根尖区的位移呈现相反的方向,呈现规律性。
结论微植体支抗技术治疗口腔正畸,可有效提高患者种植体承载能力,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口腔正畸;微植体支抗技术;生物力学
牙颔面畸形作为牙科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常见口腔疾病,此疾病发病率高达70%[1],而雙颌前突对患者日常生活更是形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口腔正畸方法在牙颔面畸形疾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此治疗方法可通过各种矫治器形成的矫治力,对患者颔骨及牙周组织产生相应的作用,同时产生一系列生物力学及生物反应[2],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组织及器官,重新改建患者牙齿移动及颔骨定向动态,美观性比较良好,确保高效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为了分析口腔正畸微植体支抗技术的生物力学,在2012 年12 月~2013 年12月,本科对收治的双颌前突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传统治疗方法与微植体支抗技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 年12 月~2013 年12月本科收治的76例双颌前突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例数均为38例。
研究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患者17例,年龄在16~38岁,平均年龄为(30.34±3.09)岁。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患者18例,年龄在19~35岁,平均年龄为(31.33±
2.37)岁。
1.2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口外弓加强支抗联合横腭杆进行治疗,每侧口外弓牵引力为200g,每日指导患者确保佩戴12h。
研究组采取微植体支抗技术进行治疗,在进行微植体种植前,用铜丝将患者需种植微植体牙齿分开,之后对进行种植微植体部位做一标记,并充分检查患者牙根形态、位置及相临牙齿的组织状况;对于需植入种植体且被牙槽黏膜覆盖的部位,做一3~5mm的纵切口同时,在患者膜龈结合部位方向实施微植体植入,使种植角度与骨面保持垂直水平,略微倾斜。
在患者手术结束后,服用适量抗生素抗感染。
患者采取微植体的长度为9mm、外径为2mm、内径为1.6mm。
刃状螺纹圆柱性纯钛螺钉的螺纹顶角为60°、螺距为0.3mm、深度为0.2mm。
将微植体植入患者牙槽骨后,保持骨外留有3mm的空隙。
医护工作人员可通过种植体尺寸对其建模,合理网格划分模型实施,精度
为6。
在单元格处理过程中,可采取三椎体十节点建模方法,以确保良好的精度。
1.3观察指标[3]分析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情况等,并分析研究组患者生物力学。
1.4统计学处理方法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差异显著性为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研究组患者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研究组生物力学分析研究组患者微植体的水平载荷力为200g,在90°倾斜角下实施应力及位移。
界面颈部作为种植体应力集中的主要位置,可能会在皮质层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情况。
随着不断增加倾斜角,种植体峰值将会逐渐减小,同时,植入角度的变化不会对种植体位移造成影响,位移非常小。
在患者颈部和根尖区出现较大的位移,其中颈部位移变化较根尖区大,并且颈部同根尖区之间的位移呈现相反的方向,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3讨论
随着人们对食物精细度的要求提高,口腔疾病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对患者的美观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献表明[4],牙周病、龋齿及牙颔面畸形等疾病发病率高达50%,口腔正畸疾病是指外界理化因子损害患者口腔,随着侵入病原的日趋严重,造成牙颌面发育异常,最终引发全身性疾病。
错颌畸形、龋齿、牙周病是口腔三大常见病,错颌畸形疾病严重干扰患者日常生活,主要是患者在儿童生长发育期间,受先天因素或者是后天因素等,导致牙齿、颌骨及颅面出现畸形现象。
针对口腔畸形疾病的病理特点,应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传统治疗口腔正畸疾病的支抗预备方法为采用横腭杆、口内组牙、口外弓及舌弓等,这些治疗方法对畸形疾病没有显著效果,不能很好的对患者出现的颔面畸形进行较好的治疗。
口腔正畸的治疗在于依据指定的距离及方向进行移动患者错位的牙齿,保持患者支抗牙不动。
微植体强支抗的根本前提是保持稳定,其治疗稳定性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此方法在临床治疗的失败情况仍然存在,因此,为了确保微植体支抗的成功治疗,必须合理选择微植体型号,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手术设计,结合三维有限元法进行分析相应的生物力学[5]。
在本研究中,微植体的种植角度及正畸力加载作为微植体稳定性主要的影响因素,患者种植体向骨界面传导应力时,患者骨皮质需要承受比较大的应力,骨皮质与种植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会随着植入角度的减小而不断增大,有利于提高种植体的稳定性。
但是,种植体的水平力矩会随着种植体角度的减小而增大,从而增大种植体同骨面之间的承受应力,对种植体的稳定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微植体支抗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此治疗方法具有明显的简单性、方便性,稳定性等,可有效纠正患者口腔畸形,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微植体支抗可在最大程度上使用拔牙间隙内收前牙,从而改善患者面型,可防止患者牙齿移动方向出现相反情况,不断增加支抗,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给予研究组实施微植体支抗技术进行治疗,患者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研究结果符合李振强[6]等人的研究报道,他们对84 例需实施口腔正畸患者,分别采取传统口外弓加强支抗联合横腭杆进行治疗与微植体支抗技术治疗,研究发现,治疗组患者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见,口腔正畸临床治疗采取微植体支抗技术,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微植体支抗技术应用于口腔正畸,利于改善患者口腔疾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痛苦程度,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等。
参考文献:
[1]黄永坚.口腔正畸微植体支抗技术生物力学的临床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11(7):520-521.
[2]梁景章,丁伟峰,麦玉燕.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8(5):1320-1321.
[3]裴壮敏.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3,3(14):678-679.
[4]刘宏.口腔正畸微种植体支抗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J].大理学院学报,2012,7(9):128-129.
[5]燕玲.国内微种植体与传统支抗技术临床应用的系统评价[D].遵义医学院,2010.
[6]李振强.口腔正畸微植体支抗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34(11):191-192.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