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岭南文化建筑

岭南文化建筑

客家围龙屋(一)前言:客家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

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客家围龙屋不仅仅体现了古建筑设计艺术上的魅力,更是体现隐含的一种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

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

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

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

据考古资料,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

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潜意识地蕴含了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

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

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

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

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客家人建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

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

迁居之日,大摆宴席,祭祀神灵。

但是客家围龙屋却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它在我们心中的印象越来越模糊了。

客家围龙屋如此之多地涵养了我们岭南传统文化,可是为什么能保留下来的围龙屋却越来越少了呢?现代化下围龙屋的居住功能近乎消失,更多的是具有宗教的象征的功能。

围龙屋的功能实现了有社会生存化的转化。

因此,在围龙屋丧失了昔日的生存能力的情况下,它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种种挑战。

1.现代化的居住需求与围龙屋衰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化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围龙屋自身的建筑内部设施只适应小农社会居民,没能满足村民追求现代化的生活空间物质需求。

于是,按照自我现代化追求建造单家独户的自用房或“洋房”,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搬出乡村来到更有吸引力的县城和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计划和更优越的居住条件,大量的围龙屋被闲置,更有甚的是在围龙屋的“围”上改建成楼房,做成了围龙屋的破坏和景观失调。

而有围龙屋的居民,没能搬出外或建筑楼房仅仅只是因为经济能力不足。

2.传统建筑市场萎缩,维修技艺失传,工匠与材料难求(建筑详细图片)在现代的今天,围龙屋的实用居住价值日趋减弱,进入衰落期,市场变小甚至不复存在,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传统建筑材料科与传统工艺工人逐渐被现代市场淘汰,这使得相关建筑材料产业日渐消弭,甚至彩绘、雕花技术日渐失传,此传统文化随着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

比如,修筑圆楼需要用到质地特殊的黄土,将刚挖好的黄泥堆放三个月,经过特殊的发酵过程而形成“熟泥”,再经过数道搅拌程序,将煮至融化的糯米浆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搅动,方能使用。

自诏安来到台湾云林的诏安客可能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建材,而无法建造圆楼,只能建造"ㄇ"字形的房子,并连成集村的形式。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由于国内外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各种结构框架材料和建筑设计运动思潮兴起,更是给中国的传统建筑的形式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

现代建筑产业对传统建筑产业的淘汰以及现代建筑需求的改变致使产业改变。

围龙屋的维修出现了巨大困难。

二现在未能完全找齐相关建筑和技术人员的情况下,政府也不敢随意修建,只能暂时保持原样了,并随时间的流逝逐渐衰败下去。

3.现代小家庭观念与宗族观念的淡化,保护难建筑是人类社会在特定时期,人民的特定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因而建筑应当是与其时代相符合,满足当时的人们物质功能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满足。

而围龙屋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

但很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封建的宗教礼法等级制度在现代经不复存在,人们的家庭观念,道德伦理也产生了变化。

计划生育导致人口减少,加上现代人对个人生活的独立和私密性要求的提高,使得大家族式的聚居家庭生活方式逐步被现代的个体小家庭生活单元给取代。

宗族观念日益淡薄,而作为宗族的公行修缮管理,致使其破败不堪;另一方面,年轻人未来追求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大部分到大城市工作并扎根定居。

围龙屋与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没有交集也难产生感情。

由此可知,新一代客家人对围龙屋感情额淡化,对于调动他们对围龙屋保护积极性是很大难度的。

4.现代科学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风水”的地理理论减弱。

其中,围龙式围屋是围屋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典型的客家传统礼制和伦理观念以及风水和哲学思想的具现。

围龙屋前一般会有一个半圆形的水塘,使得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

这也是客家文化中的风水理论的体现。

5.政府、民众间的利益链未能成功构建,保护管理难有些地方比如南华又庐等地,由于所有权复杂,政府和屋主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难于梳理,这对发展当地旅游业和保护围龙屋建筑难于顺利进行。

广州西关大屋一、历史背景西关在明清时期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因此当年也聚集了许多名门望族、官僚巨贾。

这些豪门富商在西关一带兴建了大批当时的“豪宅”,被称为“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俗称古老大屋,是中国广州荔湾区西关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大部分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要分布在多宝路、宝华路、龙津路西、上下九路等地。

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的钟家花园等,但现已不复存在。

现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二、构成大致构成:一般每座大屋面积400平方米,从入门起设有门厅、天井、轿房、神厅、内房、房厅,还有青云巷、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风和满州花窗,门前有水磨青砖石墙、矮角门、趟拢门、回字门廊等。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独特的结构又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

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

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

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

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

正间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

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

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

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花木等多种功用。

门面装修与竹筒屋相同。

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

室内装修讲究,陈设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

名贵的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三、现状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只有几十座得到了由政府出资的整修,而其余的旧屋大多已年久失修,有些甚至已被列为危房。

随着西关大屋的消亡,保护西关大屋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关大屋已经进行系统的保护,如位于荔湾博物馆内的“西关民俗馆”、位于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的“詹天佑故居”等等西关大屋已经被政府纳入保护名单中去进行保护。

在今天的西关,并不难找到有趟栊门的大屋,可遗憾的是,屋内的陈设布局大部分已经面目全非,现代化的电器和家具取代了旧日的陈设,很难找到当日的影子了。

消亡的原因:1西关大屋所处社区的居民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不足。

许多曾居住在西关大屋的居民并没有意识到西关文化的重要性,据调查,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居民不足三成。

普通居民任其荒废,导致西关大屋的废弃与日久失修。

2西关大屋缺乏法律保护。

对于一些违规拆除西关大屋的现象,只罚款,并没有使其承担法律责任,使这些开发者更加肆意妄为,导致西关大屋日趋减少。

3西关大屋产权的缺陷性。

政府对于西关大屋的产权保护不足,是导致西关大屋大量被破坏的根本原因,产权的完全私人化,导致西关大屋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中流通,流通的过程中,新的买主拥有西关大屋的所有产权,其不一定能意识到西关大屋的文化沉淀的重要性,对其忽略维修,甚至破坏,然后转手到下一位买家,以此类推,到了西关大屋日久失修的时候,新的买家就会有想把它推毁,重建一间属于自己的新住宅,到了最后,西关大屋的价值仅仅体现在其所占据的土地上,而不是其建筑的价值所在。

4城市发展改建与发展带来的后果。

由于城市的改建与发展,很多原有的西关大屋都已遭拆迁。

曾经盛极一时的西关大屋现如今也仅存100多间,而且其中的大多数也已经失去了保留价值。

其中,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处保存较好的名宅,其他的西关大屋都严重缺乏保护。

5外来人口的迁入,传统文化的缺失。

荔湾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本地的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最求更好更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很多有着较好经济基础的居民往外迁移。

加上外来人口的迁入,传统建筑的没落,外来文化的浸入,西关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居民对西关很少有强烈的传统情感、归属感,造成传统西关文化的缺乏。

潮汕民居—“百鸟朝凰”、“驷马拖车”前言潮汕民居建筑的发展变化自中唐开始。

在文人发达的潮汕,民居往往由群体组成,互相穿构,彼此依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