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岭南文化及其对广东建设

岭南文化及其对广东建设

岭南文化及其对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价值(作用)略论摘要:所谓岭南文化,是指五岭以南的珠江流域地区的文化,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以及其主干流(西江、北江、东江、韩江等)发源地。

在这样广大的地域里的这些省市地区,由于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造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现在人们所共见的各不相同的社会生活状态。

但是,从大文化的视野,也即是从这地域的人们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共性来说,却又是有着许多相同或相类的特征的。

这些共同的特征或者特质,使五岭以南各种不同地域的文化共同揉合成立独具一格的岭南文化。

关键词:多元性、兼容性、敏感性、争先性、抗打性、斗争性、文化大省、文化观念、文化走向一、岭南文化的发展阶段没有一种文化是无需时间的积淀而独自形成的。

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是经历了多个阶段。

依目前关于岭南文化发展阶段的主流观点,本文把岭南文化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汉朝,以广信为中心地带。

秦以后,由于秦始皇时在桂北开通灵渠,使长江水经过湘江、漓江,同珠江的贺江相同,开辟了南北交通要道,使中原经济、文化由此而进入岭南,促进了岭南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整个岭南地区自此逐步繁荣了起来。

汉以后,交通的便利使岭南的经济、文化越发繁荣,初步形成了以广信为中心、初步发展的岭南文化。

第二阶段:唐宋时期,以肇庆、曲江、广州为中心地带。

唐宋时期,儒家文化及佛学文化蓬勃发展,在唐朝各家文化兼容并蓄、和睦发展,在宋朝儒家理学成为主流文化。

代表这一阶段岭南文化意识的人物有:唐代著名诗人和宰相张九龄、南来诗人和政治家韩愈、刘禹锡、苏轼、杨万里、文天祥和书画家米芾,唐代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著名的宋代清官包拯及代表革新佛学思想的六祖慧能等等。

这些人物都是岭南文化在这一阶段兴盛的标志。

第三阶段:在于明代。

代表这一阶段岭南文化兴盛发展的标志有从澳门进入肇庆的传教士利玛窦,著名岭南学者陈白沙、屈大均,以及明末时期以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启蒙思想。

此时,中原、本地、海外的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交融,既具有岭南特色又具有现代性和世界性。

第四阶段:清末民初的近代社会。

这一阶段是岭南文化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阶段,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革命,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黄埔军校、中山大学、粤剧、广东音乐、岭南画派等等,都是岭南文化兴旺发展的标志。

而且,这些代表人物的行动和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的影响的思潮的引导起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时期。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文化、社会都在飞速的变化之中。

岭南文化在这一阶段融合了西方文化,加入了先进的现代意识,伴随着经济腾飞,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岭南文化的特质岭南文化是以珠江流域为中心,属于江河文化。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珠江水系是由多条江河汇聚而成的,不同的支流孕育了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性的文化。

岭南地域的中心——广州,曾经作为我国对外的通商口岸,汇聚了来自海内外各种各样的文化,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商业文化。

纵观岭南文化的整个发展阶段和情况,可提炼出以下岭南文化的特质:(一)多元性和兼容性就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来看,多元性和兼容性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

长江、黄河都是由众多细小的支流汇聚而成,不同的流云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然而水陆交通的便利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从而使各流域文化兼容吸收了其他文化,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由此可以体现。

我们再把这个文化范围缩小到以珠江流域为中心的岭南文化,珠江同样具有多条河流汇聚的特征,交通上也同样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然而,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这一特质比中华民族文化拥有的多元性和兼容性特质体现了更为全面和明显。

在纵向的文化交流上,汉时期的岭南文化主要以岭南土著文化为主,“南蛮”、“南越野人”是这一特征的体现。

汉武帝统一岭南,以强制性手段统一了岭南分散的土著文化,以北方正统文化对岭南土著文化进行教化,但是由于岭南文化本身具有的南文化的特性,决定了北文化无法彻底改变其原本特点,因而岭南文化和北文化开始出现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的情况,这一情况体现出了岭南文化的强烈的兼容性。

在多元性上,岭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毗邻港澳,沿海而立,在明清时期作为与海外通商的重要关口,尤其是清末民初时期,受到海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影响,不仅仅在地域上形成了独特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还拥有代表不同阶级的先进文化。

这体现了岭南文化自身突出的多元性。

(二)敏感性和争先性正如上文第一大点“岭南文化的发展阶段”中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岭南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到第五阶段都拥有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杰出人物。

如唐朝张九龄、莫宣卿、韩愈,宋朝苏轼、包拯,明清陈白沙、屈大均、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等等,他们均是各自领域里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积极争当改革前锋的代表人物。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以广东中心的岭南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以敏感的触觉捕捉到了时代发展的方向,走在人前,成为中国各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岭南各时期的杰出人物和岭南自身的发展经验和情况,凸显出了岭南文化别具一格的敏感性和争先性,这一特质同时也是广东地区在改革的浪潮中,包括清末民初时期引领风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抗打性和斗争性岭南地区属于丘陵地貌,山水相间,又处于沿海地区,海岸线狭长,整个地域迎着南海打开,夏秋时节经常受到东南季风影响,导致丘陵地区水灾、泥石流等灾害频发以及沿海地区海难的频繁发生。

这一因素磨砺了岭南人的意志,锻炼了岭南人对于灾难和困难步步逼近的抗打能力和适应能力。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黄飞鸿和叶问等武术大家的爱国抗争、岭南人民对于各种自然灾害的救灾能力和重建能力,无一不凸显出岭南人自身特有的永不屈服的抗打性和斗争性。

现今,广东省政府开展的“三打两建”行动无疑把岭南文化特有的抗打性和斗争性付诸实践。

三、实现岭南文化对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价值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一,在经济上是经济大省、经济强省,但是在文化发展上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要达到“文化大省”的目标,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文化大省”。

“文化大省”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是关于它的内涵,我们可以参考《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决定》中的相关表述。

该《决定》在关于“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省”部分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与建设经济强省相适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大省。

努力使广东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各具特色的城镇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文化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围绕这些目标,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这些表述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虽然广东省在文化产业上的发展速度和力度及其成绩在全国来说是名列前茅,但是它还远远达不到“文化大省”的标准,其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文化体制等等还不够完善,以及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还不够高。

岭南文化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完全可以应用到广东省“文化大省”的建设当中来。

本文对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的建议如下:(一)在岭南文化观念上,进行明确定义和大力推广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之树想要茁壮成长,就一定离不开本土文化之土壤。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因素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程度,离不开其本身的文化环境。

以香港为例子,香港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处于时代发展的前沿,经济蓬勃发展,是亚洲的金融中心。

发达的经济,庞大的人口,狭小的面积,这些因素推高了香港的物价,港人慢慢地开始了高速而紧凑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整个文化环境就是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从而换取高质量的生活。

而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地,香港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勤劳勇敢品质,又吸收了欧美文化的创新精神,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本港文化——勤劳务实,勇于创新。

而本港文化已经深深的渗入到香港人的骨髓中,港人形成了这样一种意识,作为香港人就应当不甘落后,走在人前,引领潮流,成为成功人士。

香港民众的这种奋斗不息的个人意识的形成与香港政府的宣传密不可分。

参照香港方面的经验,广东省应当加大对岭南文化的研究力度,对其分散的文化概念进行汇总,让广东人民在其中找到共同的文化归属感,产生一种“身为岭南人”的意识。

这一种文化归属感对人的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对于提高人民工作积极性具有积极意义。

(二)在岭南文化走向上,以批判思维进行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路径,应当是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广东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过程中,也应该要对岭南文化如何发展,向哪个方向发展进行一次风暴性的思考。

对于岭南文化自身拥有的优秀特质(如上文所述),我们要进行保留以及发扬,对于岭南文化的劣势,我们要勇于摒弃。

历史上的岭南人确实做出了许多影响力巨大的改革运动,但大部分从结果上说来都是失败的。

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等等,这些运动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究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所发起的改革运动的不彻底性。

这一不彻底性也是岭南文化自身带有的一个负面特质。

广东省想要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就必须革去这一负面因子。

广东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确实是创造了许多经济上的奇迹,但是一旦停滞在这一层面,不再继续深入改革开放,不彻底地改革开放,广东省也必然会落于人后,重蹈历史覆辙。

因此,建设文化大省,必须把握好岭南文化走向,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良性发展,批判继承,使其作用于文化大省的建设中。

1参考文献:《珠江文化论》——黄伟忠著,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论“岭南广东,文化广东,价值广东”》——邓萧文著,南方报社2010年“文化强省E周刊”第二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