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浦东新区三模(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 题。
(8分)幽州夜饮(唐)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2.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14.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4分)12.A (1分)13.C(3分)14.(4分)军中舞剑,那壮阔的场景及刚劲的舞姿,给人以雄健豪壮的感觉(2分);胡笳悲凉的声音,渲染了边塞环境的苦寒,将士常年征战的辛劳,容易勾起将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岁月迟暮的悲伤。
所以说豪壮中寓悲凉,令人感慨。
(2分)静安区5月二模(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
(8分)夜渡湘水孟浩然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①歌声识采莲。
榜人②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旅时相问,涔阳何处边?[注]①杜:杜若,芳草名。
②榜人:船夫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2分)A.本诗是田园山水诗。
B.本诗是五言律诗。
C.颈联中“岸火”“潭烟”,紧扣了诗题中的“夜渡”二字。
D.尾联中的“时”表达了诗人想到涔阳与朋友相聚的急切心情。
13.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2分)A.明快飘逸B.婉约含蓄C.质朴刚劲D.清淡自然14.请赏析“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
(4分)12. A (2分)13. D (2分)14. 傍晚的露气中飘荡着杜若的芳香,江面上不时传过来采莲女悠扬的歌声。
两句分别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紧扣“夜渡湘水”的特点,营造出香气飘荡,歌声悠扬的美好意境。
(4分)高考压轴卷(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移居(二)【东晋】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13.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格律诗。
B.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本诗是一首田园诗。
C. “相思则披衣”句写邻里交往自然随性,不受拘束。
D. “言笑无厌时”句写邻里交谈欢笑没有冲突的时候。
14. 以下对语言风格的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A. 明快峭拔B. 幽默含蓄C. 自然质朴D. 平淡婉约15. 赏析“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两句。
(4分)▲▲(三)(8分)13. D 【详解】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D项,“没有冲突的时候”错误,应是“没有厌烦”的时候。
故选D。
14. C 【详解】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此题主要考核语言风格,此诗作者用语自然,如话家常,用“质朴自然”概括较为合适。
故选C。
15. 这种邻里畅谈欢饮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用反问句强调对农耕生活中邻里交往之乐的由衷欢喜!告诉大家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此句以情化理,理入于情,理趣在笔墨之外,真情融于意象之中。
家常自然,意味深长。
【详解】此题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手法的运用,遣词造句,情感的表达,意境的创设等角度分析,此题要求赏析“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两句,答题时先简单的翻译句子,然后之处“反问”的手法,在分析情感,这两句扣住移居的题目,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过从之乐的总结。
不言“此乐”,而说“此理”,是因为乐中有理,由任情适意的乐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
此句以情化理,理入于情,理趣在笔墨之外,真情融于意象之中。
高考信息卷(一)(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临江仙(五代) 牛希济洞庭波浪飐○1晴天,君山②一点凝烟。
此中真境属神仙。
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3。
橘林霜重更红鲜。
罗浮山○4下,有路暗相连。
【注】①飐:风吹物使其颤动②君山:湖南岳阳市西南800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
③参然:参差不齐的样子。
④罗浮山:在广东惠州,为道教的“第七洞天”,相传为葛洪炼丹处。
12.下列关于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标题看应是一首词B.从相对整齐的句式看应是古体诗C.从标题看出作品写的是神仙故事D.从写作的对象看是一首咏物词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A.慷慨激昂B.深沉含蓄C.清新明丽D.明快简洁14.扣住“一点”,赏析“洞庭波浪飐晴天,君山一点凝烟”两句。
(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12.A(2分)13.C(2分)14.运用衬托手法极写洞庭湖之大。
/在浩淼的洞庭烟波中,君山就如一点凝固的烟雾漂浮在茫茫大海之中。
以“一点”言君山之极小,以此衬托洞庭湖的浩瀚无边。
(4分) (附详细分析,供参考:前句描写秋日天气晴好,视野开阔一览无余。
在微风的吹拂下水面上泛着波浪。
后句写处于茫茫洞庭湖中君山极其渺小,似一点凝烟,似有似无,时隐时现,如若不是晴天几乎难寻踪迹。
由此衬托出湖的广阔无边。
)附:【诗歌赏析】牛希济《临江仙》共七首,都是咏往昔神仙之事,其共同的特点是语言芊绵温丽,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其凭吊蕴含凄凉之意,深得咏史之味。
这首词咏罗浮仙子。
上片“洞庭”两句,极言洞庭之大,写景颇佳。
下片好在景与情生,仙境有人情。
“万里平湖秋色冷”,着一“冷”字,境界全出,极妙。
此词作者运用了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充分地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洞庭湖的神韵。
词中描写的洞庭秋景真真幻幻,真中有幻,幻中有真,真幻难辨。
洞庭素称“八百里”,说波浪连天,湖中君山犹似一点,虽不免夸张,终属真境;说君山是神仙所居,上有“玉楼珠殿”,与明月交辉,则是神话传说,属幻境。
说湖中星影参差,随波上下,湖畔霜华遍野,橘林如丹,是真境;说洞庭与千里之外岭南的罗浮山相连,却是传闻之词,应属幻境。
真境固然歌颂了山河壮阔,幻境,又为这壮阔着上了奇丽色彩。
真真幻幻,虚虚实实,共同构成这阔大的意境,衬托出词人阔大的襟怀。
此词在语言运用上,祟尚自然平易,“甚蕴藉有情致”(郑振铎语),给人一种清新明丽的感觉。
复旦附中第三次押题试卷(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宋)梅尧臣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注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注〕桂:古时称科举及第为“折桂”。
12.依据诗意,欧阳秀才游江西的目的不会是()。
(1分)A.游学 B.宦游 C.交游 D.游历13.对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从对方着笔 B.比喻新颖贴切C.以落花写离情 D.以西江梦点题14.后六句不抒离情而写别意,结合内容作赏析。
(5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12.(1 分)B13.(2 分)C14.(5 分)答案示例:先以“无梧桐”自谦,将门人赞喻为凤凰,希望他振翅高飞;又提醒他去江西后善自择居,不与乌哺类卑俗之人交往,并叮嘱他不忘游学为科举的梦想,最后举杯祝福他异日折桂。
句句用喻,含蓄又形象地表达了师长对门人的赞誉、叮咛和期望。
复旦附中第一次押题试卷(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浣溪沙(宋)苏轼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
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时元丰五年也。
万顷风涛不记苏①。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②霜须。
[注]①苏:苏醒(一说指苏轼自己)。
②镊:拔去。
12.下列关于本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从内容上看,本词写于酒醒之后。
B.从词牌体式来看,本词属于小令。
C.从押韵看,押平声韵,中途换韵。
D.从时间顺序看,本词采用了倒叙。
13.下列对本词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不记”二字以幽默风趣的笔法表现了词人醉意朦胧的状态。
B.“雪晴”一句转入虚写,表现了词人由雪景引发的美好愿望。
C.“翠袖”一句运用比拟,写出了酒席上女子婀娜柔美的姿态。
D.这首词上片明快,下片深婉,相反相成,艺术表达富于变化。
14.联系整首词,赏析画线句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12.(2分)C13.(2分)C14.(4分)画线句通过酒宴中呵手拔去白须的细节(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既衰老忧愁,又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与酒席上明艳美丽的年轻女子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了词人“但愿人饱我愁无”的忧民情怀和对人生老迈的感慨。
杨浦区押题卷2(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2.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1分)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1分)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13.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14.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
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
(4分)12.(1分)古体诗(1分)B13.(2分)C(不是现实习性,而是写出了传说中鸿鹄精食高居,以象征鸿鹄之高洁)14.(4分)要点: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