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管道护理PPT课件
常见管道护理
1
在我们每天的护理工作中都要对病人携带的 各种管道进行管理,它们分别具有不同功能。 常作为治疗、观察病情的手段和判断预后的
依据,它们被称为“ 生命的管道 ”。
2
头部引 流管
深静脉 置管
动脉置 管
3
一、导管分类 二、常见管道的护理 三、导管滑脱的应急预案4ຫໍສະໝຸດ 排出性 监测性管道
管道
供给性 管道
比如胃管:鼻饲的胃管是低危,而吻合以下的胃管却是高危了。
11
12
护理要点
1、 保持通畅,合理放置 2、 妥善固定,防止脱落 3、 明确标识,严防差错 4、 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5、 无菌操作,更换引流
13
保持引流通畅
引流管应持续保持勿打折、扭曲、受压的状态。 定时挤压引流管使其保持通畅。挤压引流管方法:一手用
气管插管
8
导管分类(风险程度)
2 .中风险导管
三腔二囊管
腹腔引流管
造瘘管
深静脉置管
9
导管分类(风险程度)
3 .低风险导管
导尿管
吸氧管
输液管
胃管
10
•病人病情才是 决定导管风险 程度的基本点
比如气管插管:对于要马上拔管的病人和 呼吸困难而插管的病人存在的风险 是不同
的,前者可以是中危甚至低危,后者就是高危了;
选用不同颜色标识警示区分
27
评估:对于各种导管加强巡视,确保通畅,每 班交接,及时评估滑脱风险,做好记录。发生 导管滑脱,拔除各类导管必须及时记录。
护士要严密观察管道周围有无液体外渗,敷料 有无被分泌物污染,二次固定有无松离,管道 是否扭曲、移位、堵塞、脱落、受压。
及时观察记录引流物的性质、量和颜色,发现 问题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导尿管固定
21
适用范围:由医生置入的有创导管,如胸腔引流管、切口引
流管、T管、脑室引流管等等
腹腔引流
切口引流
22
23
搬运病 人中
下床活动 中
24
病人起床活动后尿 管的固定。
25
注意:
翻身时勿牵拉过紧,
防止管道脱出。
在搬运和翻身过
程中,应先夹管,
再用
别针把引流管固
定在衣裤上。体
位确认后,
开放夹子、保持
两类管道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捆绑在一起固定,避免有 菌性管道中的血渍等污物污染无菌性管道。
16
17
各类留置管道均具有其重要的意义,要严 防管道脱出或误拔,妥善固定就显得尤为 重要。
各类管道都要留有足够长度,便于病人翻 身、拍背和接受治疗、翻身前后均应该放 置好管道。
同时对易脱落的管道如气管插管、保留胃 管等,要胶布固定后做好标记,并注意观 察才可有效防止管道脱落。
此类管道如护理不当,可危及患者
二类管道:中风生管命险、,T管造、成Y患型者管死等亡腹。内如引深流静管脉。置
此类管道如护理不当,不会直接
三类管道:低风危及险患者生命,造成患者死亡等严 重后果。如胃管、周围静脉穿刺、 尿管 、普通伤口引流管等。
7
1.高风险导管
胸腔闭式引流管 脑室引流管
鼻肠营养管
气管切开套管
14
引流通畅的判断
➢ 持续有液体或气体引出。 ➢ 如引流 量突然减少,病人发热感胀痛,伴有腹胀、憋尿、
呼吸困难等,应考虑管路阻塞。 ➢ 定期挤压引流管,如有阻力感,应考虑阻塞。
15
根据各管道的走向,顺势放置,保证各管道不打折、不弯 曲、不相互缠绕,保持管道通畅,避免逆流。
并可将导管分为无菌性和有菌性两类。 a.无菌性管道包括各类动静脉置管等输入性管道. b.有菌性管道包括各类引流管、导尿管等排出性管道。
29
留置胃管:每月更换胃管1次,或根据胃管材质和厂家说 明书更换。
引流袋、引流瓶更换时要注明更换日期:引流袋、负压袋 更换1次/日;胸液 更换1次/日;胸瓶更换1次/周。
长期留置导尿管宜定时更换: ① 普通尿管7-10天更换。② 特殊类型导尿管按说明书更换。③ 特殊专科尿管更换时 间不超过2周。④更换导尿管时应将尿袋同时更换。普通 尿袋更换1次/日,抗反流尿袋更换2次/周、精密尿袋更换 1次/周。
28
术后24h内引流量较多,内含有较多血液或脓 液、颜色较深、较浑浊,48-72h后,引流量变 少、颜色由浓变淡。如术后引流液中血液不见 减少反而增多或为新鲜血液,或在引流过程中 引流液突然发生性质改变,血液增多,颜色变 深或引出胆汁、食物残渣、粪渣等,说明有活 动性出血或发生胆瘘、肠瘘,应及时报告医生 ,协助处理。
管道
综合性 管道
5
指通过管道将氧气、能量、水分或药液源源不断补充到体内。 在危重抢救时,这些管道被称为“生命管”。如给氧管、鼻 饲管、输液管、输血管等。
供给性管道:
指通过专用管道引流出液体、气体等。常作为治疗、判断预 后的有效指标。如胃肠减压管、留置导尿管、各种引流管等。
排出性管道:
指放置在体内的观察哨和监护站,不少供给性或排出性管道
力压住引流管远端10-15cm处使引流管闭塞,另一手握成 半拳状挤压近端引流管,即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 腹及大鱼际肌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然后两手同时松开 ,由于重力作用腹腔内积液可自引流管排出,反复操作。 依病情和引流管放置位置,酌情改换体位便于彻底引流。 引流袋位置放置应低于置管处。 保持负压装置的有效性。
监测性管道:也兼有此作用。如上腔静脉导管、中心静脉测压管等。
具有供给性、排出性、监测性的功能,在特定的情况下发挥
综合性管道: 特定的功能。如胃管有三重作用:可鼻饲、胃管减压,可监 测出血的速度和量。
6
此类管道如稍护理不当,即可直 接危及患者生命,迅速造成患者 死亡。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
一类管道:高风险 管、颅内引流管等。
引流通畅。
26
所有导管需注明名称、置管时间。胃管、鼻胃管、 气管插管、术区引流管、CVC、PICC需要另外注 明置入或外露长度;CVC、PICC还需要注明更换 敷料时间。管道标识统一贴于引流管远端,一般 距离引流管末端5cm -10cm位置(不含连接管道, 导尿管贴于注气管口处),CVC管贴于远端接口 处。
18
患者处于卧位时,要考虑到患者翻身和起 坐时的需要。
指导患者下床活动时应先将引流管放置妥 当,避免抻拉过度导致引流管脱出。
注意引流管的二次固定,避免移位脱出。 注意管道密封情况,仔细检查引流管及接
头处有无松动漏气。
19
胃管固定
将胶带剪成“ 工”字型
如图,将离型 纸撕开
去除一侧离型 纸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