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重点

土壤重点

一、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1.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是结合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2.土壤肥力(土壤本质和生命力):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土壤稳、足、匀地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由土壤肥力属性(基础、内因)和发挥肥力作用的环境条件及人为因素(外因)所决定的生产植物收获物的能力。

4.原生矿物:岩浆熔融形成的硅铝酸盐。

5.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硅铝酸盐的氧化物。

6.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及其它们的代谢物,在土壤生物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7.土壤腐殖质:8.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营养元素的过程。

9.腐殖化作用:有机质在分解转化过程中,又重新合成腐殖质的过程。

10.C/N:11.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时土壤的含水量。

12.萎蔫系数:即永久萎焉点。

植物产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通常可视为植物可利用土壤水的下限。

13.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物质的质量,也叫土壤比重。

单位为g/cm3。

14.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的质量。

15.土壤孔隙度:单位原状土壤体积中土壤孔隙体积所占的百分率。

总孔隙度=(1-容重/土粒密度)×100%。

16.物理性粘粒:多呈片状,常以复粒存在,具很强的粘性、可塑性,但通透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很强,矿质养分含量丰富。

17.粒级:把土壤单位按一定直径范围,划分为若干组合,这些组合交粒级。

18.土壤机械组成:又叫土壤粒级组成,土壤中各种粒级所占重量百分比。

19.土壤质地:将土壤的颗粒区分为集中不同组合,并给每一个组合一定的名称。

20.土壤胶体:土壤中粒径在1-100nm之间的颗粒。

21.永久电荷:产生于晶体内部的同晶置换,主要发生于2:1型矿物。

22.可变电荷:随着介质的PH值而改变,所以称它为可变电荷或PH因变电荷。

23.离子吸附:如果晶体具有“敞开”的结构,而离子又容易从晶体中分离出来,则交换作用强烈地进行。

24.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扩散层离子与土壤溶液中同号离子进行交换。

25.CEC:在一定pH条件下定量土壤胶体所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数量。

Cmol/g26.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27.土壤酸碱性:土壤中存在各种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表现不同的酸性或碱性。

28.潜性酸度:由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Al3+和-OH所能产生的酸度。

29.水解性酸度:潜在酸度中另一部分与土壤结合较牢固的氢离子,只有用基性盐,如弱酸强碱的醋酸钠(NaAc)盐溶液,以水解的方法把土壤吸附的氢离子取代出来,形成土壤的水解性酸度。

30.交换性酸度:潜在酸度中有一部分要用中性盐类,如KCl溶液,才能把土壤吸附的氢离子交换出来,形成土壤的代换性酸度。

31.碱度:土壤中Na2CO3和NaHCO3含量叫做碱度。

32.碱化度:土壤中交换性Na+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33.土壤Eh:由于溶液中养花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浓度关系产生的电位。

34.土壤缓冲性:当加入至酸或至碱物质于土壤中时,土壤具缓和酸碱度的能力。

35.土壤保肥性:土壤具有保肥的性能称保肥性。

36.土壤的供肥性能:土壤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持续不断地供应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速效养分的能力和特征称土壤供肥性。

37.土壤形成实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统一。

38.成土因素:人为、生物、气候、地形、时间、母质。

39.风化过程:在温度、湿度生物等外力作用下,裸露的岩石逐渐变成疏松物质。

40.风化作用:受外力影响,引起岩石破碎和分解作用。

41.风化类型:物理、化学(溶解、氧化、水化、水解)、生物风化。

42.碱化过程:土壤胶体中有较多的交换性Na+,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脱碱化是Na+进入土壤中。

43.白浆化过程:还原条件下,土壤亚表层中铁锰的还原淋失和粘粒的机械淋溶相结合的过程。

44.灰化成土过程: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湿润条件下,土壤中的铁铝与有机酸性物质螯合淋溶淀积过程。

45.脱硅富铝化成土过程:铝在酸盐类矿物发生强烈水解,释放了盐基离子游离硅酸,并发生强烈的淋失,而镁铝氧化物淋溶作用较弱,在土层中相对的富积。

46.钙化过程:硅酸盐在土体中的淋溶淀积过程。

47.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受水浸渍,在土体内所发生的还原过程。

48.潴育化过程:土体处于季节性积水,在土体中交替发生的氧化还原过程。

49.土壤剖面:从地面向下挖掘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50.土壤发生层: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称土体构造层次,简称土层。

51.土壤颜色:是土壤内在物质组成(矿物和化学成分)在外在色彩上的表现,土壤定名往往用两种颜色表示。

52.土体构型:指土壤从地表到底层各发生层的组合。

基本(A淋溶层、B淀积层、C母质层;母岩层R)53.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与组合形式。

54.土壤质地:是土壤中各种颗粒重量百分含量,影响土壤肥力。

55.新生体: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或聚集的物质,具一定外形和界限。

56.侵入体:是位于土壤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

二、1.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a营养库的作用;b营养转化和循环作用;c雨水涵养作用;d生物的支撑作用;e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2.土壤肥力的类型?土壤越肥沃生产力就越高吗?为什么?类型:a按照肥力因素的有效性: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b按肥力来源:自然肥力和认为肥力。

不一定,生产力是由土壤肥力属性,发挥肥力作用的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3.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我国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a水云母区:西北地区;b水云母-蒙脱石区:过渡区,蒙脱石增多,东北平原地区;c水云母-蛭石区: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山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d水云母-蛭石-高岭区:秦岭山下,长江中下游,三种石头为主;e蛭石高岭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喜马拉雅山东南端;f高岭-水云母区:浙、闽、湘、赣大部和粤、桂北部;g高岭区:贵州南部,闽粤东南沿海,南海诸岛、台湾。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影响其转化的因素有哪些?因素:a土壤生物的组成和活性;b土壤特性:质地、pH、土壤水分和温度;c植物残体本身的性质:物理状态,C/N。

5.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a施有机肥:肥源有机无机混合使用;b种植绿肥,秸秆还田;c土壤调控技术措施。

6.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a提供植物所需养分;b改善土壤肥力特征:物化性质、生理性质(影响根系生长)。

7.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水肥气热砂土保水性小,有效水分含量高保肥性小,供肥性小通气性易增温性高壤土***中,***中***中,***中***中***中粘土***小,***中***大,***大***差***差8.土壤容重有哪些用途?a计算土壤孔隙度b计算土壤质量c计算土壤组分d直接反应土壤松紧程度。

9.土壤结构对土壤肥力有哪些影响?a具有团粒结构或粒状的土壤,透气性、渗水性和保水性好,有利于根的生长;b土壤结构可以改变质地对土壤孔隙的影响。

10.土壤胶体有哪些类型?a有机胶体;b有机-无机复合体;c无机胶体。

11.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及其实践意义?特点:a可逆反应迅速平衡;b等莫尔交换;c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12.影响土壤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哪些?a土壤胶体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胶体其阳离子交换量差异较大,例如,有机胶体>蒙脱石>水化云母>高岭石>含水氧化铁、铝;b土壤质地越细,其阳离子交换量越高;c对于实际的土壤而言,土壤黏土矿物的SiO2/R2O3比率越高,其交换量就越大;d土壤溶液pH值,因为土壤胶体微粒表面的羟基(OH)的解离受介质pH值的影响,当介质pH值降低时,土壤胶体微粒表面所负电荷也减少,其阳离子交换量也降低,反之就增大。

13.从离子交换的角度如何进行土壤改良?14.土壤酸碱性的肥力意义?a直接影响植物生长;b影响养分的转化和有效性;c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d影响土壤理化性质。

15.土壤缓冲性概念,机制的意义?缓冲性:当加入至酸或至碱物质于土壤中时,土壤具缓和酸碱度能力。

作用:a交换性阳离子的缓冲作用;b弱酸及其盐类的缓冲作用;c两性物质的缓冲作用;d Al3+的缓冲作用,针对酸性土壤。

16.如何进行土壤保肥供肥的调节?a增加肥料投入,调节土壤胶体状况,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b科学耕作和合理灌溉,合理耕作,以耕促肥,合理灌排,以水促肥;c调节交换性阳离子组成,改善养分供应状况。

17.氧化还原电位供应概念及影响因素?g由于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浓度关系产生的电位。

因素:a土壤通气性越好,Eh越高;b土壤中易分解有机质,淹水、施有机肥,Eh降低;c土壤中易氧化物质或易还原物质;d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

18.影响风化作用强弱的因素?a岩石矿物本身的性质;b岩石矿物所处的环境条件。

19.土壤风化度与土壤淋溶程度?a土壤风化林荣系数ba;b土壤淋溶系数β;c土壤风化指数μ;d硅铝率Sa越小,风化程度越强;e硅铁铝率Saf越小,风化程度越强;f铁的游离度,游离氧化铁占铁锭百分数越大,风化程度越强。

20.成土过程中物理、化学、生物反应?a淋溶与容积作用;b分解与合成;c迁移与富集;d侵蚀和累积作用;e土壤扰动作用。

21.原始成土过程?是成土过程起始阶段,岩石矿物开始风化,只有低等植物和低等微生物参加成土过程。

1阶段:“岩漆”阶段,自养微生物;2阶段:“地衣”阶段,异养-原始微生物;3阶段:苔藓阶段,生物风化过程加快。

22.有机质聚集过程?各种植物和水热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在土体中,特别是土层上部大量累积有机物质过程。

a腐殖化过程;b粗腐殖化过程;c泥炭化过程。

23.粘化过程?土体中的矿质颗粒由粗变细而形成粘粒,以及粘粒在剖面中累积的过程。

a 土层中残积粘化:粘粒形成不搬运;b淀积粘化:粘粒随水下渗、淀积。

24.熟化成土过程?指人类定向培养土壤肥力的过程。

人为因素主导。

a旱熟化过程:旱作条件下熟化,改土阶段和培肥阶段。

b水耕熟化过程:在平整畦田,通过灌排、耕作、施肥等过程,定向培育肥沃土过程。

25.淋溶作用?1.a溶解作用:降水、灌溉水直接溶解,化学、生物化学的溶解;b扩散、悬浮作用:胶体微粒土壤下渗水。

2.运移:土体、母质移动到下部或移出土体。

意义在于物质的迁移、变性乃至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