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02节 贫血性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02节 贫血性疾病病人的护理

2.铁营养不良表现 营养缺乏、黏膜损害、神 经精神系统异常
3.缺铁原发病表现
护理评估
辅助检查
1.血象 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 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体积变小,有核老质幼的表现。骨髓铁染色检查细胞 外铁消失或明显减少。
护理评估
辅助检查
3.铁代谢的生化检查 血清铁小于8.95μ mol/L;血清总铁结合力大于 64.44μ 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小于15%;血清铁蛋 白诊断缺铁的准确度和敏感度最高,缺铁时血清铁蛋 白小于12μ g/L。
泽、萎缩、毛发干枯易
身体状况
脱落,指(趾)甲扁平、
不光整、脆薄易裂,甚
1.贫血的共同表现: 头晕、乏力至、出耳现鸣反、甲心。悸、
活动后气急等。
2.铁营养不良表现 营养缺乏、黏膜损害、神
经精神系统异常
3.缺铁原发病表现
护 理 评 估表现舌炎、舌乳头萎缩、口
角炎、胃酸缺乏及胃功能紊
身体状况
乱,约1/3病人有慢性萎缩 性胃炎。严重者引起吞咽困
停药。
注射铁剂的指征
口服铁剂胃肠道反应严重不能耐受;消 化道吸收障碍者,如胃肠吻合术后、萎缩性 胃炎、慢性腹泻等;有胃肠道疾病,如消化 性溃疡服用铁剂后可使病情加重;病情要求 迅速纠正贫血,如晚期妊娠的病人等。常用 铁剂为右旋糖酐铁。
注射铁剂的注意事项
首次给药需做皮试,观察有无过敏,常 用0.5ml作为试验剂量,1小时后无过敏者给 予足量治疗。注意要深部肌肉注射。
②排泄:排泄量<1mg/d,主要是通过胆汁或 粪便排出。少数由尿中排泄、汗腺排出的极少 。育龄妇女可通过月经、哺乳排出。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缺铁性贫血常见原因
任何原因使体内铁乏, 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铁吸收障碍
铁的需要量增 加而摄入相
对不足
铁丢失过多
1、需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
如婴幼儿、青少年,生长越快,需铁量愈 多,尤其人工喂养的婴儿以含铁较少的牛乳 为主要食物,应较早增加蛋黄、肝、瘦肉等 辅食,以供给足够的铁。
月经期或妊娠、哺乳期妇女需铁量都增加 ,若饮食中供给铁不足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障碍:胃大部切除术后、肠道功能 紊乱、小肠粘膜病变、胃酸缺乏等原因均可 引起铁的吸收不良。
3、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 的主要原因,如消化道出血、钩虫病、痔出 血、月经过多等。
护 理 评 估 皮肤干燥、角化、无光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导 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或)功能障碍引起的一 类贫血。
2.临床特征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进行性贫血、 出血、感染和全血细胞减少
1.贫血的共同表现: 头晕、难 物乏, 黏力其 附特 在、点 咽耳为部鸣吞,、咽是心时缺感铁悸觉的、食特
活动后气急等。
殊表现之一。
2.铁营养不良表现 营养缺乏、黏膜损害、神
经精神系统异常
3.缺铁原发病表现
护 理 评 估 约1/3病人出现神经痛、末
梢神经炎,严重者可出现颅 内压增高、视神经水肿、智
身 体 状能障况碍等。有些病人有异食
A.面颊皮肤及上腭黏膜 B.手背皮肤及口腔黏膜 C.耳廓皮肤 D.颈部皮肤及舌面 E.睑结膜、指甲、口唇
B
4.下列哪项可以准确反映体内储存铁的情况 A.血清铁 B.血清铁蛋白 C.血红蛋白 D.红细胞计数 E.肌红蛋白
B
5.缺铁性贫血治疗最重要的是 A.补充铁剂 B.病因治疗 C.脾切除 D.少量输血 E.肌内注射维生素B12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是纠正贫血、防止复发的关键环节。改变不 合理的饮食结构与方式,预防性增加含铁丰富
的食物或铁强化食物;积极治疗原发病
2、补铁治疗
口服铁剂:补充铁剂以口服方法为首选,目前常用铁剂 有琥珀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硫酸亚铁等。铁剂治疗后,若 症状很快减轻,网织红细胞计数逐渐上升,表明治疗有效。 血红蛋白2周左右开始升高,约1~2个月恢复正常,但仍然需 要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以补充贮存铁。待铁蛋白正常后
育幼稚。 影响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 其他迅速增殖的细胞,如口腔、胃、小肠上皮细
胞表现为胞体增大,产生消化道症状。 维生素B12缺乏影响脂肪酸的合成,干扰神经鞘
膜的功能,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
护理评估
身体状况
1.血液系统表现:贫血为主,可有全血细胞减少 2.消化系统表现:早期以胃肠黏膜损害表现为主。 部分病人可发生口角炎、舌炎而出现局部溃烂、疼痛; 舌乳头萎缩而令舌面光滑呈“镜面样舌”或舌质绛红 呈“牛肉样舌”。
1.贫血的癖石共,灰同表、表现 冰现喜 块吃 、:生 纸头米 张晕、 等泥 现、土 象乏、 。力、耳鸣、心悸、 活动后气急等。
2.铁营养不良表现 营养缺乏、黏膜损害、神
经精神系统异常
3.缺铁原发病表现
护理评估
身体状况
肠道出血导致的黑便、血
1.贫便血,寄的生共虫同导表致现的大:便头性晕、乏力、耳鸣、心悸、 活动后气状贫的急导改等致变。的,H月b经蛋过白多尿,。溶
进入血液的Fe2+ 经铜蓝 蛋白氧化 Fe3+ 与转铁蛋 白结合成为血清铁。在 细胞内再与转铁蛋白分 离,在线粒体上还原成 Fe2+,参与合成 Hb。
4、铁的贮存和排泄
人体每天约有0.8%的红细胞老化而破坏, 破坏后的铁几乎全部被利用合成Hb。如此周 而复始维持体内铁的平衡。
①铁的贮存:体内多余的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 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及肠粘膜中。
②应避免同时服用抗酸药及H2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均可抑制铁的吸收。鱼、肉类、 维C可增加铁的吸收。
4、用药护理 (1)口服铁剂护理:
③口服液体铁剂时用吸管, 将药液吸至舌根部咽下 ,再喝温开水并漱口,避免损伤牙釉质。
④服铁剂期间,粪便颜色会变黑,这是由于铁与硫化 氢作用生成黑色的硫化铁所致,应做好解释工作。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4.用药护理
严密观察,及时发现过敏反应并处理; 1-2天食欲好转;2-4天网织红细胞增加,4-6周血红
蛋白恢复正常;2周内白细胞和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适当补充钾盐和铁剂
A
1.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指标是 A.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 B.骨髓象 C.胃液分析 D.血象 E.内因子抗体测定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2.饮食护理 纠正不良习惯;增加营养成分 (2)巨幼细胞贫血病人:①叶酸缺乏者多吃绿叶 蔬菜等;②维生素B12缺乏者多吃动物肉类等;③改善蔬 菜加工方式减少叶酸丢失。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3.对症护理 舌炎、口腔溃疡者,进温凉软食,饭前后用漱口液 漱口:四肢麻木者要注意保暖,下床活动要有人陪伴。
Z径路肌内注射法
Z径路肌内注射法主要在英、法等欧洲 国家常用,其与常规肌内注射法的注射过程 相比,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注射前以左手示指 、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 织朝同一方向侧移(皮肤侧移1~2 cm) ,绷 紧固定局部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 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复原 ,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故称 之为z径路肌内注射法。
正常人体每天需要铁是 20-25mg,衰老破坏的 红细胞为主要来源。
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 1~1.5mg的铁即可维持 体内铁的平衡(孕妇和
哺乳期的妇女铁的需要 量为2~4mg)。 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 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
一、缺铁性贫血
2.铁的代谢 (1)铁的分布 (2)来源和吸收 (3)转运和利用 (4)贮存及排泄
②应用过程中监测铁总量,防食物中摄铁过多。
C
1.引起成人缺铁性贫血的最主要原因是 A.青少年生长发育 B.妇女妊娠或哺乳 C.慢性失血 D.胃次全切除术后 E.食物中供铁不足
C
2.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及体征下列哪项描述不 正确
A.皮肤皱缩 B.毛发干枯 C.出血 D.舌痛 E.口腔炎
E
3.皮肤白皙的贫血患者就诊,护士检查时最 能反映贫血的部位是
一、缺铁性贫血
2.铁的代谢 (1)铁的分布 (2)来源和吸收 (3)转运和利用 (4)贮存及排泄
功能状态铁:血红蛋白、 肌红蛋白
储存铁:以铁蛋白和含 铁血黄素形式储存于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中。
男性体内铁总量为50-
55mg/kg
一、缺铁性贫血
2.铁的代谢 (1)铁的分布 (2)来源和吸收 (3)转运和利用 (4)贮存及排泄
(3)铁中毒的预防及护腹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时可致休克、昏迷 、惊厥甚至死亡。
慢性铁中毒以中老年男性较多,体内铁量超过正 常10~20倍就可能出现慢性中毒症状。可表现为肝 硬化、骨质疏松、皮肤呈综黑色等。
①告诫病人严格按医嘱服药,避免长时间或大剂 量服用,防止儿童误服。
(2)注射铁剂护理:注射铁剂会产生注射局部肿痛
、硬结、皮肤发黑、过敏等不良反应。
采取以下措施可减少不良反应:
①采取深部肌内注射法,不在皮肤暴露部位注射,常更换注射部位 ,以促进吸收,避免形成硬结。 ②抽取药液后更换针头,避免附着在针头的铁剂使组织着色。 ③注射铁剂会产生面部潮红、荨麻疹、头痛、肌肉关节痛、低血 压及过敏性休克等反应。 注射时应准备肾上腺素,注射后10分 钟至6小时之内注意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 ④采用 “Z”形注射法或留空气注射法,以免药液溢出使皮肤着 色。
维生素B12的代谢
维生素B12
动物肝脏、鱼、肉; 与内因子结合后被回肠吸收; 肝脏有储存,可经肝肠循环再吸收。
病因
叶酸缺乏 维生素B12缺乏
需求增多 摄入不足 烹饪方式原因导致叶酸丢失 消化吸收障碍
吸收障碍 利用障碍 素食、偏食
发生机制
四氢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合成DNA的重要辅酶。 血红蛋白合成不受影响,导致细胞体积变大核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