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共22页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共22页
张凤路等在研究玉米籽粒发育与乙烯的释放的过程中发 现,乙烯对籽粒发育具有抑制作用。赵春江等通过研究冬小 麦灌浆速率与乙烯的释放关系时观察到,灌浆速率高的时期 既不是乙烯释放量的最高期,也不是最低期,而是处在乙烯 释放量为中间水平的时期,由此推测乙烯与灌浆存在着深层 次的生理关系,即只有乙烯的代谢达到合理水平时,籽粒的 灌浆速度才会增加。有研究报道,乙烯可作为一种信号(si gnal)诱导储藏器官中α-淀粉酶的基因表达,从而减少淀 粉在储藏器官的积累。
1.2.1胚乳细胞增殖与粒重形成的关系
胚乳是水稻籽粒的主要利用部分。胚乳细胞的发育 和充实状况决定籽粒的重量与品质。胚乳细胞的数目是 品种籽粒库容特征的表现基础,决定了籽粒的最大灌浆 潜力。胚乳重和谷粒充实度与胚乳细胞数呈极显著正相 关关系由于不同籽粒的胚乳细胞数不同,造成了穗上籽 粒间粒重的差异,迟开花自立的生理活性低是胚乳发育 不良的重要原因。
当今淡水资源的匮乏正威胁着人类 社会的发展。全球水资源匮乏,我国人 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 4,且时空分布高度不均,被列为全球1 3个贫水国之一。农业是用水的大户, 其 中 水 稻 用 水 量 占 全 国 用 水 量 的 65% 以 上,是我国头号的用水大户;而北方小 麦主产区用水量占北方农业总用水量的 70%以上,农业年均缺水200~300亿m3以 上。因此对稻麦的节水栽培技术研究就 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1.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
1.1本项研究的重要性
人类正面临粮食、资源和环境等迫切问题,其中粮
食问题尤为突出。水稻和小麦是人类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与玉米一起被称作三大粮食作物。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0年 世界稻麦种植面积为3.65亿hm2,占谷 物 总 面 积 的 54.18% 。 我 国 2019 年 水 稻种植面积4963万hm2,占粮食作物 面积的49.21%,稻麦总产2.71 亿吨, 占 粮 食 作 物 总 产 的 57.74% 。 稻 麦 产 量的高低关系到我国乃至世界的粮 食安全和国计民生。
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是生物体中细胞采取的一种由自身 基因调控的主动的死亡方式。稻麦胚乳在发育的中后期经历 程序性细胞死亡了,而此时,籽粒仍在进行灌浆充实。胚乳 细胞的PCD状况必然对其淀粉体的发育产生重大影响,从而 影响粒重和产量。去核发育应是淀粉胚乳细胞程序化死亡的 第一阶段,兰盛银研究表明水稻淀粉胚乳细胞去核阶段是整 个胚乳代谢最活跃的时期,淀粉合成有关的酶类,如ADPG焦 磷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表现出很高的活性;籽粒灌浆速 率最高,籽粒增重亦最快。
9d 12d 15d 21d 30d
水稻淀粉胚乳细胞死亡的 Evan's blue染色检测
不同处理后的小麦淀 粉胚乳DNA电泳
1.3 乙烯对粒重形成的调控
乙烯是公认的五大类植物内源激素之一。由于它对植 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因而一直是植物生理研究 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生理作用与果实的成熟和衰老器官的脱 落紧密相关。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乙烯一直被认为是植物 果实成熟、衰老和逆境等条件下的一种典型生理反应。乙烯 在植物生理学中起着“受激而增,传息应变”的重要作用, 在常规条件下其含量很低。但当外界环境条件改变,特别是 在逆境条件下,如干旱、低温以及O3、SO2和汞污染时,植 物体内往往会出现乙烯增加的现象。
1.2.2 库容活性与粒重形成的关系
众多学者一致认为,籽粒的灌浆速率与库活性是密切相 关的。在整个籽粒灌浆阶段,水稻籽粒是强的碳代谢库,籽 粒库容可以从库细胞的数量和库活性高低来衡量。水稻籽粒 中的淀粉一般占糙米重的90%以上。水稻籽粒的灌浆过程主要 就是淀粉的合成和积累过程,源器官制造的光合同化物以蔗 糖形式输入库器官(籽粒),在籽粒中经一系列酶催化作用 将蔗糖转化为淀粉。在水稻胚乳发育中有关碳代谢涉及到33 种酶,其中有四种酶被认为起关键性的作用,它们分别是: 蔗糖合成酶(EC, 2.4.1.13, SuSase)、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 磷酸化酶(EC, 2.7.7.27, AGPase)、淀粉合成酶(EC, 2.4.1. 21, StSase)、淀粉分支酶(EC, 2.4.1.18, BE或Q酶)。
氮素对稻麦生产的影响仅次于水。中国氮肥用量占全球 氮肥用量的330~35%。氮肥利用率低和大量的氮素损失不 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更重要是将导致一 系列环境问题。如,地下水污染、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全 球气候变暖。
1.2 影响粒重形成的因素
粒重是水稻和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之一,对稻麦产量的形 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小麦来说,内外颖没有像水稻 那样闭合,颖壳对粒重的影响要小于胚乳发育对粒重的影响, 故抽穗后籽粒灌浆盛期对小麦粒重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稻谷的粒重
谷壳的体积 胚乳发育好坏
颖花生长最旺盛的 减数分裂期 粒重第一决定期
抽穗后籽粒的灌浆 盛期称 粒重的第二决定期
水分胁迫是导致植株体内乙烯释放量增加的一个重要 因素。水分胁迫能引起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合成酶 的增加,从而导致干旱条件下ACC的急剧积累和乙烯的大量 释放,其结果是抑制叶片生长,减少水分消耗,促进植株衰 老。Yang等和Apelbau等用离体小麦叶片为材料阐明干旱诱 导乙烯的合成和基础乙烯一样,亦遵循蛋氨酸(Met)→S腺苷蛋氨酸(SAM)→ACC→乙烯(C2H4)的代谢途径。Hoff man等的工作进一步指出,干旱时乙烯前体ACC除了可以转变 成乙烯外,还能够转变成丙二酰基-1-氨基环丙烷-1-羧酸 (MACC)从而调节乙烯的生成。
1.2.3 激素与粒重形成的关系
CTK 促进胚乳 细胞的分裂 (形成初期)
籽粒(库)
IAA提高ATPase 使库活性提高 (灌浆前期)
GAs影响前期胚 乳的发育和后期 胚的分化
ABA影响胚乳细胞数 目、促进同化物吸收 (双重作用)
IAA与GAs协同调 控强、弱势粒灌浆
(粒间的顶端优势)
1.2.4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粒重形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