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练习
一、填空(20分)
1.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
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歌词”等。
2.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按字数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
按
段的多少可分为、、、等。
(词的段落叫: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代表人物:、)和(代表人物:、)
4.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
田员外郎,世称“”“柳七”“”。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5.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参差 cēn cī天堑 qiàn 珠玑 jī罗绮 qí
B重湖chóng 叠巘yǎn 羌管 qiāng 钓叟
sǒu C千骑 jì乘醉 chéng 吟赏 yín 雨霖铃lín ling D执手 zhí凝噎 yè暮霭 mùǎi 良辰美景 chén
6.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2分)
《望海潮》
形胜:
都会:
参差:
云树:
怒涛:
霜雪:
珠玑:
盈:
叠巘:三秋:千骑:高牙:异日:图:将:凤池:(2)有人评价说“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别开生面,写出了新意。
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
读下面两首词(共12分,每题3分)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0.对这首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何时了”指难挨的屈辱生活,时光漫长令人生厌。
B.“故国”,指南唐都城长安。
“故国”一词表明了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无限眷恋。
C.“雕栏玉砌”指的南唐小朝廷的宫殿亭台,自己曾在此尽情享乐。
D.“朱颜”,指宫庭中的宫女,这一句是宫女们都老了,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11.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以实景起笔,然后转到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表达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的感慨和沦为亡国之君的悲哀。
B.词的下阙,以虚景开端,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集中到一个复杂而深沉的“愁”字之中。
C.此词的最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把愁和春江之水相提并论,形象而真实。
D.全词虚设问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流畅,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故国之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2.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层楼”,即“高楼”。
“强说愁”,勉强去写心中愁苦。
B.“欲说还休”,想说(愁)而不说。
“却道”即“只说”。
C.词的上阕,写年轻时的纯真、幼稚,对社会缺乏深刻的感受,“不识愁滋味”,喜欢登高览景。
D.词的下阕,写出了自己如今年事已高,空怀报国之志的愁苦
13.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少年时不知“愁”和而今识尽“愁”作对比,写自己备受打击、饱经折磨之后的心情。
B.词以生活为基础,两种创作经历对比真切,渗透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C.词的上下阕紧扣一个“愁”字,其含义是相同的。
D.这首44字的词,包含了纯真、幼稚、深沉、忧郁、激愤之情,情感真切,内容丰富。
14.如果将《雨霖铃》的上阕和下阕拍摄成“别时”和“别后”两个镜头,请你试着为他们各配写一个画外音。
(各自不少于50字)
答:①(6分)
②(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