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人物形象分析

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人物形象分析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人物形象分析摘要:本文就《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几位主要人物的思想言行,并联系当时的政治思想背景,分析了王氏家族的人物形象,大致可概括为王祥的伦理道德型,王导的政治实干型和王羲之父子的自然审美型。

他们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世说新语;王氏家族;身份;性格The people’s character analysed of Wang family inWest-wing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idea and behaviour of Wang family,on account of politics and ideology, this acti cle analysed the people figure of Wang family.There are three types :the ethics, the doing solid work, the naturalism. They were the represent of the time of Wei and Jin. At the same time, we could see the basic of style and features of scholar of that time.Key words:West-wing ; Wang family ; Identity ;Character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引言 (3)一、《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的主要人物 (4)二、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5)(一)士族的判断标准 (5)(二)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5)三、王氏家族人物类型 (7)(一)粗鲁刚狠型 (8)(二)伦理道德型 (8)(三)政治实干型 (9)(四)自然审美型 (9)四、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10)结语 (13)参考文献 (14)引言《世说新语》有其自身的历史及文化价值。

《世说新语》丰富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无穷的文学魅力赢得了历代士人的钟爱,也奠定了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对《世说新语》的研究,自宋代以来从未间断,形成了世说新语研究热潮。

明清文人评点《世说新语》或模仿《世说新语》的著作特别多,形成了“世说新语系列”。

他们研究的角度及其研究的方法各有不同,对我们后世研究《世说新语》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他们有的考证其历史事实,有的欣赏其流风余韵,有的评判《世说新语》中的是非得失,有的点评其布局结构及笔法,有的仿照《世说新语》的体例为其作序创书,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发人思考的见解与看法,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

他们提出的许多见解构成了《世说新语》学术史的重要基础,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世说新语》自身涉及到的方面很广,如文学,历史,书法,美学等等。

所以《世说新语》的研究视野扩及到了历史、文学、文献、语言、美学、哲学、思想、文化乃至精神史、心灵史诸多领域,可以说,20世纪的《世说》研究在许多方面超越了旧传统,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和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但再好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遗憾或者是缺憾,这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还不够明晰,资料建设还缺乏集成意识,没有形成系统化,资料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整理。

这是《世说新语》研究存在的一大缺憾。

自20世纪以来,《世说新语》研究方面的资料很多,数不胜数,这些研究资料弥足珍贵,值得后人借鉴。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着重探讨了《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的人物类型,他们有的风流倜傥,有的自然潇洒,有的认真执着,有的大义凛然,有的忠君爱国,一片赤胆之心,是魏晋时代的典型代表。

当然,人无完人,他们身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王敦的刚狠粗鲁。

作者只是想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告诉大家:魏晋南北朝时代有很多浪漫潇洒,风流倜傥的人物,他们活出了当代人不断梦想着的向往的生活境界。

这值得我们心向往之,不断学习。

一《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的主要人物要想研究《世说新语》,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本书。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它所记载的人物跨越三百多年,上起于秦末的陈婴和他的母亲,西汉的东方朔和京房,下至南朝宋文帝时的谢灵运和孔淳之,但绝大部分篇幅记的是东汉末直到刘宋初近三百年间的人和事。

[1]《世说新语》涉及了许多高门大族,如颍川荀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温县司马氏、吴郡孙氏、太原王氏等,其中门第最高、人才最盛的非琅琊王氏莫属。

《世说新语》中的琅琊王氏共六代五十人。

而《世说新语》中个人入选条数谢安最多最,王导则紧随其后,他的入选条数八十多。

《世说新语》中王氏年辈最长者为王祥,是为第一代,凡三条,即《德行》第十四条记王祥事后母至孝,第十九条记王戎目王祥“理中清远”,《品藻》第六条记正始中人以王祥比裴徽。

其中也涉及到王祥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

虽然王祥出仕于魏,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

入晋,官至太保。

但他的后代却不怎么样,没什么出息。

但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这一枝却血脉旺盛,飞黄腾达的人很多。

王览曾做到光禄大夫。

可以这样理解,当时王氏家族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荣耀与功勋,完全是靠王览这一枝延续下来的,随后的王氏家族的主要人物,有很多都是王览的后代。

《世说新语》所记王戎凡三十六条,其中涉及到《德行》《言语》《雅量》《赏誉》《任诞》《简傲》等,其中《赏誉》即品评人物方面最多,凡九条。

另外,在《文学》《容止》《雅量》等篇中都有涉及到王羲之,如《容止》三十篇中说:“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2]以上的这些人物是《世说新语》中所涉及到的王氏家族的几位主要人物,本文就这几位主要人物的思想言行,略窥王氏家族的人物形象以及魏晋文人的基本风貌。

[1]刘义庆:《世说新语译注(图文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1页。

[2]刘义庆:《世说新语译注(图文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295页。

二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一)士族的判断标准东晋南朝两百八十年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有著名的六大家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以及吴郡的朱张顾陆等。

据统计,在当时历史时期,王氏家族的主要人物为官做到五品以上的有150多人,而且他们中做到一品官的达15人。

但是,作为东晋士族第一高门,琅琊王氏的崛起应该从东晋之初开始算起。

因为判断一个中古大家族是否能够称得上士族的标准有很多,大概说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文化上必须有说话的权力,二是政治上有制定政策的权力,三是在人事上有点评评论的权力”。

[1]先说文化方面的。

在中古时代,一个世家大族在社会上立足的先决条件必须有文化方面的话语权。

他们的言论必须在士大夫阶层得到广泛的回应和认同。

当然,文化和政治不可能完全脱节,所以,世家大族所拥有的文化话语权威,就是。

中政治地位的象征。

其次是政策方面的权力。

陈寅恪先生把认定为中古世家大族的先决条件为四世三公。

那么什么事三公那?这个说法离我们今天比较遥远,即司徒、司马、司空,或者是太师、太傅、太保,相当于当今的国务院总理、军委主席、人大委员长的职位。

四代之中,应该有三人曾经先后担任这类高官显位,是所谓坐以论道者。

这些人决定着朝廷应该施行什么样的政策,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礼仪。

人事品评权。

虽然说是品评,但实际上这种品评决定了一个士大夫能否担任国家官吏。

人事品评,始于曹魏黄初年间,当时刚即位的魏文帝曹丕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使用九品中正制,首开九品中正制的先河。

所谓九品品人,就相当于组织部门对拟任用的干部进行考察。

不过,曹魏时期的干部考察不是完全的群众路线,而是由当地的世家大族说了算。

比方,一州一府有那些年轻才俊可以担任县令或者太守,得有当地的世家贵族出面品评。

得分高的便可以担任较高职位的官吏,品评得分低者,则有可能被终身禁锢,不准做官做吏。

而最初作为一州之大中正的人选,必须在士大夫阶层有良好的人品口碑、且可以作为这一州所有士[1]从《世说》看王氏家族的崛起,第2页。

大夫的人伦师表者。

至于一般的高门士族子弟,在出仕之初只作吏部郎,然后是散骑侍郎、黄门郎等品级虽然不高但却很显赫的职位,对于其他职位都不愿意出仕。

(二)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那么王氏家族是怎么取得政治上的地位的呢?我们先从王氏家族的第一代开始分析。

第一代的主要人物是王祥和王览,他们两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王祥的父亲是王融,他的父亲娶了薛氏,生下了王祥;后来又娶了朱氏,生下了他的弟弟王览。

《世说新语》德行篇中说到,虽然王祥的后母对他十分的恶毒,但王祥对他的后母却十分的孝敬。

据说,他家有一棵李子树,结的李子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

入晋,官至太保。

自此以后,王氏家族便开始了三百年传奇的政治经历。

但王祥的后代却差了很多,普遍没有什么出息。

倒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这一枝荣耀更大。

王览曾经做到过光禄大夫。

可以这样说,王氏家族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荣耀与地位,完全是靠王览特别香甜可口。

后母经常叫王祥去看守这棵李子树。

有时候天气炎热,晒得他满脸通红。

有时候狂风暴雨,他只能抱着树哭泣。

有一次,王祥正在睡觉,后母亲自过去暗中用刀坎他,恰好王祥去小便,没在床上,后母坎了个空。

王祥回来,心里明白后母肯定恨死他了,一定不肯罢休,于是他就跪在后母跟前,自己请求处死。

这样,后母感动了,觉悟了,疼爱王祥就好像疼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其中又有,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说隆冬冰冻,后母要吃活鱼,王祥解下衣服,打算用力敲开冰捉鱼,忽然有一小块地方冰融开了,有鱼游出,就捉到了活鱼。

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没有科举制度,除了世袭外,做官往往是通过其他人的举荐,当时都举着“以孝治天下”的旗帜。

所以,我们可想而知,作为一等一的大孝子王祥,是绝对不会为做官而发愁的。

但对于做官这件事,王祥并不是特别的着急。

当时,正处于战乱时期,他带着家人迁居隐居。

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他才出山做官。

后来,他出仕于魏,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官至太保。

自此以后,王氏家族便开始了三百年传奇的政治经历。

但王祥的后代却不值一提,差了很多,普遍没有什么出息。

但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王览这一枝却血脉旺盛,飞黄腾达的人很多。

基本上可以这样说,王氏家族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荣耀和地位,完全是靠王览这一枝延续下来的,随后的王氏家族中的大人物如王导,王敦,王戎,王羲之等人都是王览的后代。

西晋末期,王导曾为琅琊王司马睿献计献策移镇建康,辅佐司马睿即晋元帝,他任丞相。

而王导的堂兄王敦手握重兵,镇守长江上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