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文章结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文章结构
兰亭集序
乐痛 悲
地胜: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环境优美之乐
事趣: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相聚诗酒之乐 时美: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气候宜人之乐 人杰: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名士相聚之乐 兴雅: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生活美好之乐
乐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 死 所之既卷,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 生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在之痛
亦 大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 矣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 (所遇既倦)
痛之二: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 (所欣已陈)
痛之三: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毋容抗拒 (终期于尽)
悲
与昔人共鸣 对今人批判 于后人有感
每览昔人…… 固知…… 后之视今…… 故…… 虽…… 后之览者……
尽吾志 无 悔矣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其文漫灭 仆
碑
音谬
古书之不存 谬其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严密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叙 说山识碑 得名的缘由
事 (第一段)慧空禅院 华阳洞 仆碑(识谬) 考据
记
践行
游 探幽记游 前洞 后洞 出洞(悔随)
补叙经过、
写心情
详
→
详 略
↑
议力 略
议物
借仆碑抒发感慨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名_、山之___寺、山之___洞、山之___碑。பைடு நூலகம்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 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 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情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 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
怀
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阐
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发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主 第问 三 段客
答
写景
议论
孟德遗诗 古人事迹
孟德遗迹
安在哉
现实人生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叙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悔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 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余之 所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第二段)
感 (第三段)尽吾志,可以无悔 事
言
顿悟
志 (第四段)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第五段)四人同游 补记作结
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山→ 略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碑 → 详
→
略
前洞和后洞概况
前洞 → 略
→
详
↑
2.记华山洞经过
后洞 → 详
略 详
经过 → 略
↑
华山洞的心得
游后洞经过 议志 → 详
赤壁赋
乐甚——愀然——喜而笑
一、良辰:七月既望 二、美景:
乐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何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处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渔樵江渚
平凡渺小 人生苦短
蜉蝣天地
悲之 缘由
抒情
结构
一层:夜游之乐 1.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二层:乐极悲来 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3.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三层:因悲生悟 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 5.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情感
(乐)
(转悲) (悲)
(转喜) (乐)
游褒禅山记
每段主要内容:
• 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 2 记游洞经过 •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 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