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摘要艺术作品的形式,是艺术作品内容外化的结果。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也必须有一个存在的样态,否则,题材和主题没有被合理和有意味的组织起来,艺术作品更无题可言,无体的艺术也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了。

因此,我们不难看到,艺术作品的形式,要有内容外化为实际存在就首先需要将题材、主体相关的种种因素按创作意图组织成一种理想可感的结构;接着就要寻求依附于结构上,能充分展示内容的艺术表现语言。

有此也可见,所谓艺术作品的形式,总体上是由组织结构和艺术语言结合而成的。

或者说,形成艺术形式特点的决定因素是结构和艺术语言的状况。

关键词形式美、体裁、能动性、稳定性艺术作品的形式显然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总是要求尽有可能的合适和美好的存在样态。

这样就不可能不重视对能够强化艺术魅力的形式美的认识和探讨。

简要的来理解“形式美”三个字,它指的是客观事象与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美。

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又于客观事物的形式美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了对客观事象形式美的认识和把握,才可能在艺术创作中运用和驾驭形式美的规律。

作家、艺术家所接触的对称、对比、比例、主次、虚实、含蓄、呼应、均衡、和谐、多样统一、节奏等等艺术法则,就是对形式美规律的概括和肯定,也是艺术形象的创造的基础手段。

在艺术门类中,绘画的线条、色彩,音乐的旋律调式文学的语言、结构,雕塑的体块、材质,等等,它们是不同的艺术门类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创作时的不同依傍。

艺术的形式美与内容美相对应,形式美自然应该服从内容美的表现。

但形式美又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发展也自成系统。

加以认识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通常我们所说的形式美,是针对自然事物的一些属性,如色彩、线条、声音、形态、运动等,在一种符合规律的联系中(如整齐划一、前后呼应、均衡、对称、变化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那些可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审美特性。

色彩、形态等这些现实事物的部分属性,总是与具体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紧密相连浑为一体的。

但是,人们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后经验的积累、认识力的提高,就能采用多种分析、综合的方式,逐渐把它们与事物的其它属性相对剥离开来并加以把握。

恩格斯说过:“几何学的结果不外是各种线、面、体或它们的组合的自然特性,这些组合大部分早在有人类以前就已在自然界中出现了……这些属于自然界事物的某种特性的色彩、形态等,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后而获得了审美的意义和价值,其原因不能单以自然特性的客观显示来解释也不能只看做这是自然物规律性的组合结构与人的感觉等心理结构趋同相谐的结果。

诚然,这种合规律性的关系、结构,可以构成形式美欣赏的一种客观基础。

但是,形式美被作为一种引起美感并具有普遍性、鲜明性的审美对象,其成因主要还在于一定的色彩、形态、声音等具体特征,反映了一定的事象,而又与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联系在一起;同时,能感受、欣赏形式美的主体的人,其本身就具有主观感受的丰富性。

因此,只有把视点放到社会实践上,才能对形式美作出更合理的解释。

作为美的表现形态之一的形式美,是在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历史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因此,以社会实践的观点亦即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形式美,才可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普列汉诺夫于1899年写成的《没有地址的信》中,对原始艺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去考察艺术形式美的问题。

他认为在原始部族艺才中最明显地表现了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的思想影响。

任何民族的艺术总是和它的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所以狩猎部族、游牧部族和农耕部势的艺术是完全不同的形式美法则中有一则是在艺术创作时受到普遍重视的,谓之“变化统一”,其生成也紧密联系着自然、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生活启示使人们意识到这是形式美的一种普遍表现形态。

常识告诉我们,单调的业务、单调的生活、单调的景色、单调的音乐等都会使人产生厌倦情绪。

为了消除疲倦,人们有时会驱步到郊外散步,在轻松偷快的精神状态中。

达到了目的。

原因何在?因为那里有碧绿的山野,有曲直的河川道路,以及舟车风云人马的运行活动,虫鱼鸟兽之类的优游和鸣,其形状、色彩、明暗、浓淡、远近、动静、声音等都有很多的变化,远非蜗居室内的单调可比,所以每当接触野外的风光,便会引起浓厚的审美趣味而感到身心愉快。

如果这富于变化的野外景观杂乱无章,当然也会引起我们的不快之感。

但是景况一般不会如此出现。

原因在于,自然诸物形成的结构,纵然常见有些许杂乱,而却又时时包容着微妙的统一。

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朝晚昼夜时间的变化,风雨晴阴的变化,等等,往往从整体色调上、明暗浓淡上或者形状上布控了“统一”的因素。

黄昏的天空染着茜草般的红它.,地上的一染上了类似的彩色,这是万象林立却在色彩上得到统一自然界中大自宇宙万象小至一般的动植物的组织,都具有既多样变化而又有落并不混乱的整然统一感,这是我们稍加留意便可见到的事实综上我们可以认识到,形式美就是部分自然属性如色彩、声音、线条等,以及部分自然规律如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多样统一等,在与生活现象建立的联系中被人们所感知并概括出来的一种特定美的表现形态。

换句话说,由于在一定的自然形式中总蕴含着广泛而普遍的社会生活的意义,因此,形式美就其实质来说,就不只是毫无意义的形式之美,而是从负载的生活内容中分离出来,被人们研究并加以运用的一类美的样式。

只有正确地认识一般形式美的本质才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作品的外部形式美,有助于艺术创作的创造性。

从事艺术创作理所当然地要重视形式美的作用。

只顾题材的堆砌,不管搞成什么样子,作品必然是粗糙的。

如同打一件家具,没有精心设计的式样,而是将木板钉钉拼拼了事,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

艺术在历史的发展和不断积累中,繁荣丰蓄、至广至多。

不同的艺术门类,固然形成了自身形式美处理的个性特色,但也有不少共同的形式美规律和法则,被众多艺术所运用着,不同的作者把握这些法则的巧妙性和独到性,使作品在形式上生发出特有的魅力和感染力。

综观各种艺术品类,文学、影视、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等.在由题材、主题外化为艺术形式的运作中,作者们都将竭尽努力,将形式的审美因素强化。

尽管运用艺术语言各有巧妙,而形式美中的一条总的规律却是各门艺术都务必遵守的,这规律叫做“变化统一”或者叫做多样统一。

事实上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形式的法则无疑是十分丰富和变化多端的,并且常常相互牵连和共同发挥作用。

寻其根底,它们都是从“多样统一”中派生出来的。

著名工艺美术家陈之佛曾就设计问题提出了“十六字诀”:“乱中见整、个中见全、平中求奇、熟中求生,也完全可以视为整个艺术形式美处理的主要奥秘,如果按此要求实践,就有可能使作品的形式摆脱散乱、单调、平庸和墨守成规,而成为有创意、有魅力的艺术表现样态。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在理论上可以区分它们,并加以条分缕析,而实际上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难以分割。

作品的内容必须借形式而存在,作品的形式也必须表达内容才有实际意义。

但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依存关系,并非是对等的,内容在其中具有主导作用。

作品有怎样的内容,就会呼唤适合这内容的表现形式。

而特定的形式也往往是为特定的内容服务的。

如,郭沫若的《太阳礼赞》,为了歌唱高尚的革命理想,表现澎湃的革命热情,因而诗句是自由奔放的,调子是豪迈爽朗的·闻一多的《死水》,则主要是感叹灰暗的生活现象,抒发深沉的愤懑忧伤.因而诗句是凝练谨饬的,调子是低徊抑郁的。

又如,中国五代四位享有盛誉、对后世影响颇大的山水画大家,荆浩与关仝,所画内容为北方山水,他们由笔墨形成的形式语言“四面峻厚’’的气势,“石体坚凝,杂木丰茂’,l而董源和巨然,则是画江南山水的先驱。

由于南方缺少高山巨峦。

形式的能动性和相对稳定性我们肯定了艺术内容对艺术形式的主导作用、决定作用,并不意味着艺术形式只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内容,简单化地作为一件“外衣.给内容穿上即可。

相反,艺术形式总是以积极能动的方式服务于内容,而且自身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形式的能动性表现之一是,每个不同的艺术家,在选择创作题材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身把握艺术语言的特长来加以取舍裁定,一般不会强己所难为而为之。

适合于诗歌表现的未必适合于雕塑表现,小说可以刻画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及情节的发展,绘画便无能为力,等等,这些常识性的道理,从事创作的人没有不知晓的。

因此,艺术家进入创作过程时,对于表现内容的艺术形式的筹度时,必然扬其所长,弃其所短。

艺术作品形式的相对稳定性,其次还表现在有些艺术作品形式的美,可以抽取出来,构成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如书法作品,用篆书或草书等书写的诗词,什么字、什么句子我们可能难以辨识,但那扛鼎的笔力,组合的韵律节奏感,以及或浑厚滋润或潇洒隽永的风范,会使人得到愉悦的审美享受。

再如,去欣赏京剧艺术、昆剧艺术,唱腔中的唱词内容,虽难以听清,(今天的观众也只能或看字幕或在听不懂中揣摩一点意思),却能被那燎亮圆润、起伏优美的唱腔吸引住,这也正是形式美相对独立性的体现。

我们从分析中得出艺术形式美的规律、法则,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等等,都无疑说明形式因素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具体的不同门类的艺术创作中,或虽同一门类却是不同题材的艺术创作中,按表现要求巧妙地运用同一形式美的法则,将都可能获得成功,由此也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形式的相对独立意义。

分析研究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无论对于创作还是对于欣赏艺术作品都具有促进作用。

人们总是要求积极健康的审美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只有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艺术作品的魅力和审美感染力,才可能被充分张扬出来。

反之,内容、形式的相互抵牾与不和则必然导致作品的失败。

成语“东施效颦”,给我们提供了内容、形式相悖而至效果与愿望相悖的生活范例。

丑女东施见美女西施在腹痛皱眉时更觉妩媚、可爱,便执意效仿装病抱肚皱起眉头来,结果使周围人感到恶心。

外在的表现应与内质相统一,矫揉做作的形式动作,与装病和本来丑陋的形象相结合,必然会事与愿违。

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表现在具体作品中,是内容和形式不着痕迹的融会状态。

所谓“不见技巧的技巧是最大的技巧”,“无法而法乃为至法”,都在于表明优秀、成功的艺术作品,使人们强烈感受到的是真善美的内容,心灵受到冲击的是内容的情感因素。

而形式表现上的种种技巧,宛如神奇的针剂,全被注射到艺术内容的肌体中去了。

有的作品,创作者一味炫耀技巧,而不顾内容的表现,即使“哗众,也难以“取宠”,势必遭到识者的唾弃。

雕塑大师罗丹说得好:“艺术上的素描,好比文学上文体的风格。

装腔作势,故意炫耀的文体都是不好的。

··…真正好的素描,好的文体,就是那些我们想不到去赞美的素描与文体,因为我们完全为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所吸引。

······当一个真理,一个深刻的思想,一种强烈的感情,闪耀在某一文学或艺术的作品中,这种文体、色彩与素描,就一定是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刚柔相济、若断若续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人誉之为"程派"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不仅是两者的相互依存、难以割断,是两者相得益彰的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