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摘要]形式在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不是美学和文艺学的一般概念,而是关系到审美和艺术的本体意义上的概念。
形式构成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既直观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它既营造物象,表达视觉感受,又反映主观意念诉诸精神和思想。
完美的作品必然是内容、造型、色彩、形式诸因素的协调结合。
[关键词]艺术作品形式美内容意义一个艺术作品的形式,相当于一个艺术家的存在形式,也是他的本质。
如“他写下的诗,就是他的本质。
”同时也可以把作品的存在,归纳为形式的存在。
构成艺术作品的材料,在其尚未构成作品时,其价值只存在于可塑性。
但一经艺术家之手,具备一定的艺术形式之后,材料不成为材料,而是构成作品的形式了。
它体现着艺术家本身的价值,以及艺术的价值。
形式在艺术作品中是个结构繁复的整体(或者说是组织)。
那些独立的、不可确定和不可改造的内容,还有艺术家的语言和表达惯例(即可以称之为风格的那些东西)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为作品的具体形式。
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人的行为、谈吐和行事方式,是一个人的整体形式。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呢?——那些真正属于他本身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分割成外在和内在两方面。
一、艺术形式的特点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
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
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
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艺术形式是为艺术内容服务的。
艺术内容离不开艺术形式,同时艺术形式也离不开艺术内容。
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
一般说来,艺术内容决定艺术形式,艺术形式表现艺术内容,并随着艺术内容的发展而发展。
但艺术形式可以反作用于艺术内容,既可以有助于艺术内容的完美展示,也可以阻碍艺术内容的充分表现,影响艺术社会功用的有效发挥。
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例如同样的内容在某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不同的艺术形式去表现,艺术形式在艺术发展中有继承性等等。
衡量一部艺术作品的艺术成就,不仅要看内容,而且要看其形式是否完满地表现了内容。
艺术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杰出的艺术家总是根据艺术内容发展变化的需要,批判地继承改造旧的艺术形式,创立与新的艺术内容相适应的新形式,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富于形式美的优秀艺术作品。
二、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关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多年以来,国内学界,尤其是美学、文艺理论界多从哲学的意义上界定艺术的所谓与“内容”相关的:形式:,认为艺术品的形式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紧密联系着,并从一般哲学意义上推导出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性质和状貌的观点,因此,为某种本质的内容找到恰当的反映形式是艺术唯一正确的出路。
从这一观点出发,形式常常被规定为美和艺术的组成要素,或被单纯地规定为操作技术,甚至被贬抑为无足轻重的附庸、外表或包装…..。
所谓:“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常常是多年来礁石分析艺术作品的不二法宝,以这种理论模式进行批评的文章成为不可移易的典范。
至今出版的各种美学与文学概论教材亦没有完全离开这一理论模式。
近20年来,随着现当代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理论及方法的引入,国内文论界又涌动着一股逆向的思潮:将形式规定为美和艺术的本质或本体所在。
问题不在于艺术有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层面,也不在于谁决定谁,而在于形式在艺术这一人类精神创造成果的整体存在中处于怎样的状态,对它的理论描述如何才能恰当地进行,以期提供对艺术审美与鉴赏的合理认识。
什么是美和艺术?它们的本体存在怎样?在人类的追问中,都无法离开对形式层面的探索与认识,即使认为艺术内容决定形式存在的人,也不能不对形式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作出正面回答。
或许历史上的一些理论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
在古希腊,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开始了对形式的研究,他们认为数理形式是物质世界的存哲学研究在状态和基本规律,由此发现了“黄金分割律”,并用于对人体、雕刻和音乐、绘画等的解说。
但此一数理形式说还仅仅停留在以自然事物的自在存在为审美对象的阶段。
到了赫拉克利特,才将对形式的认识及审美的重心从自然数理转化到人文精神的层面上来。
苏格拉底的美善合一论及由柏拉图发挥的“理式(Form)说”针对的则是人的精神和神的世界。
后者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美,不在事物的线条、色彩及其结构要素,而在于美的理式(美本身),现实事物的美只是其分有或模仿。
往后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挑战性的“四因”说,反对在事物之外或之上去寻找事物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于后三种因属同一类,故“四因”可组合为“质料”和“形式”两大因,前者是事物的“潜能”,后者是事物的“现实”,事物的生成就是质料的形式化,因此,现实事物的存在是主体按一定的目的将形式赋予质料的一种创造活动。
上述三种形式概念都暗含着把美和艺术当做形式的统一体,即形式是美和艺术之本体存在的方式的理解。
直到德国古典哲学,才把“形式”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上升到审美和艺术本体的高度进行研究。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之所以可能,主要不是取决于审美客体,而是取决于审美主体头脑中的“先验形式”,这种审美判断的先验形式就“质”而言是无利害观念的;就“量”而言是不凭借概念的;就“关系”而言是形式的合目的性;就“情状”来说则具有愉悦性。
只有具备了这些先验的形式条件,审美判断才可能发生。
康德将先验形式规定为内在的、主观的,先天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范型和模式,但又不可能超越感性的经验条件。
应该说,康德用先验形式整合、主导了内容,但又不依赖内容而先验地存在。
黑格尔则将“形式”严格地置于“内容”的对立面,形式只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着的理念、精神、思想的“感性显现”。
在黑格尔看来,美和艺术的历史就是理论(内容)不断扬弃物质(形式)的历史。
在康德那里是形式整合内容,在黑格尔这里是内容决定形式,或二者处于辩证统一的关系中,他们二人的哲学、美学观念对整个19世纪乃至20世纪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黑格尔对十分强调历史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直接的影响,康德的理论则是唯美主义或形式主义艺术思潮的理论根据。
综上所述,关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其争论的焦点是: (1)在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形式和内容究竟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 ( 2)不同艺术类型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往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的论述,一直基于经验层面。
但问题在于: (1)经验会给人们带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人们解决很多问题,但是,经验是人们对以往美术实践经验的总结,正误掺杂,鱼目混珠。
往往使人产生某种思维定势,缺乏深层理论追问与论证。
艺术作为一种人文科学,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使之更加有利于自身发展。
虽然科学是科学,艺术是艺术,但是艺术却可以借助科学的严谨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艺术自身。
( 2)凭借艺术实践的经验,往往把艺术的物化呈现(存在) ,即纸、颜料、墨等等的物化呈现当作艺术品的形式。
却忽视了用以实现艺术的颜料、纸、墨等物质材料本身有其内容和形式。
于是,艺术家们在忽略艺术品物化存在本身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的基础上,谈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显然,只能把艺术所启示人们运用感觉、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得到的振奋、喜悦、赞美、崇高、陶醉、激越、朴素、超然、清虚、旷达、亲切、厌恶、憎恨、恐怖、荒诞等情感、情绪,原本属于意识形态的意象内容塞进来,看作作品的内容。
在此同时,毫不客气地抛弃了与意象内容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意象形式。
(3)经验意义上的理论论述,实际上是把意识形态和物质世界混为一谈了。
艺术品是物化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说明艺术作品是客观世界的物质。
而审美意象属于人类的意识形态,属于人类精神领域。
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不属于同一层次。
艺术作品是人类获得艺术意象的基础,艺术意象是艺术品存在的根本原因。
艺术意象的存在犹如空气的存在一样,似乎无影无踪,但却存在得实实在在。
艺术意象以艺术作品为媒介、为平台,以审美活动为激活契机,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意识形态。
它是意象内容和意象形式二者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关于艺术形式美的研究一直是久经不衰的重要课题。
美学家从审美经验出发, 对形式美提出各种看法。
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艺术本质的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符号学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有意味的形式”来谈艺术形式美。
不管从哪个方面讲, 我们都不能脱离社会历史的现实内容, 脱离艺术的整体表现去片面地追求艺术形式美。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讨论艺术的形式美:一、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去探索艺术的形式美。
在现实世界或艺术作品中, 如果一个形象的形式符合形式美的规律, 那么我们就可以不考虑其内容如何, 认为它是美的。
有些看来是纯形式的线条、色块、体面、结构, 它们本身不一定依赖于某种概念, 不一定有明确的内容, 但却能唤起人们的美感, 这种美就是整个形象的形式美。
这正是因为它符合形式美的规律, 符合人们在生理、心理、情感上审美意识的要求。
二、在内容与材料的统一中去追求艺术的形式美物质材料作为审美载体是艺术作品现实存在的必要构成条件, 同时也是艺术作品形式美表现的最直接要素。
物质材料本身的质料、颜色、光泽、硬度、光滑度等, 都与艺术作品的表现效果相关。
在艺术创作中, 把物质材料的天然美质恰如其分的运用, 使其造型形式富于表现魅力, 激发人们新的审美感受。
怀斯的蛋彩画以其极细小的笔触, 以其更稳定的材料美特质, 进行“有感而发, 有情而抒”的精心刻画, 那毛茸茸的青草地, 那低矮宁静的木板屋, 那名叫克利斯提那的瘫痪少女和她温柔、顽强而忧伤的心灵世界, 令人动情而难忘。
而罗丹的作品“沉思”则用大理石来雕刻。
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透露出少女的呼吸、体温和遐想, 使人感到她那聪颖秀美的脸和沁入梦幻之中的纯洁心灵, 体现出梦想与现实,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美, 从而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
罗丹用黝黑粗糙的青铜铸造的“巴尔扎克, 充分展示了人物的豪放、深沉和激愤, 而米勒的维纳斯的古典、庄重、高稚的气质、洁白晶莹的肌肤, 具有流动韵律的女性线条美的展示, 则非大理石难以表现。
任何成功的艺术形式美的表现, 都是和构成艺术作品的材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三、在美的规律中去追求艺术的形式美。
艺术形式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 指的是色、线、形、音这些因素按照某种有规律的方法组合起来而构成的完整形象的美。
色、线、形、音作为现实形象或艺术形象的形式因素而存在, 这些因素相当于文字语言中的词素, 但它们并不能独立的表示某种含义。
如音乐语言因素包括旋律、节奏、乐法绘画的语言因素中的线条、色彩、体面、明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