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等三角形导学案(共16课时)

全等三角形导学案(共16课时)

课题: 11.1 全等三角形 第1课时 累计1课时编写人: 备课组长: 审查人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前检测) 二、课前预习1、 阅读教材2——3页2、填空(1) 叫做全等形(2) 叫做全等三角形(3)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 ,重合的边叫做重合的角叫做 。

(4)“全等”用 表示, 读作 。

(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 。

3.思考(1)下面是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下列图形的位置摆放,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2)将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到DEF ∆,说出你得到的结论,说明理由?(3)如图,,ACD ABE ∆≅∆AB 与AC ,AD 与AE 是对应边,已知:οο30,43=∠=∠B A ,求ADC ∠的大小。

三.合作探究D DBD BE BC例1.已知如图(1),ABC ∆≌DCB ∆,其中的对应边:____与____,____与____,____与____,对应角:______与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与_______. 例2.如图(2),若BOD ∆≌C B COE ∠=∠∆,.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若ADO ∆≌AEO ∆,指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

(图1) (图2) ( 图3)例3.如图(3), ABC ∆≌ADE ∆,BC 的延长线交DA 于F ,交DE 于G,ο105=∠=∠AED ACB ,οο25,10=∠=∠=∠D B CAD ,求DFB ∠、DGB ∠的度数.三、疑难点拨1、如图,已知△ABE ≌△ACD , ∠ADE=∠AED,∠B=∠C,指出其它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五、当堂训练教材4页的1、2题六、小结提升1、你学到了什么?还存在哪些困惑? 2,、教师补充。

展示 点评题号 题号 题号 题号 题号七、课堂作业1、 教材4页1、2、3课后反思:课外练习p4 4 课辅p1 变式练习课题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 第1课时 累计2课时编写人: 备课组长: 审查人授课时间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第______组 评价结果 :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并利用其解决问题;2、理解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理由.3、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重点:用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1.如图,△AOD ≌△BOC ,写出其中相等的角.2.如图,△ABC ≌△DEF ,且A 和D ,B 和E 是对应顶点,则相等的边有 ,相等的角有 .3.已知△ADC ≌△CBA ,且12∠=∠,写出相等的边、角.4.如图,△ACD ≌△ECB ,A 、C 、B 在一条直线上,且A 和E 是一对对应顶点,如果130BCE ∠=︒,那么将△ACD 围绕C 点顺时针旋转多少度与△ECB 重合.二、课前预习1、 阅读教材6——8页2、 全等三角形的___________相等,____________相等。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三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_________。

3、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4、议一议: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5、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第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写成“________”或“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尺规作图。

4、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1、 例题 如图,在四边形ABDC 中,AB=DB ,AC=DC ,请问∠A 和∠D 相等吗?若相等,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相等,请说明理由。

(第1题)O D C B A F (第3题)D C BA 21(第4题)C B A E (第5题)D C B A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要求保留作图痕迹)已知:∠ɑ求作:∠AOB,使∠AOB=∠ɑ四、疑难点拨已知:如图,AB=DE,AC=DF,BE=CF。

求证:A B∥DE五、当堂训练已知:如图,AB=AD,CB=CD。

求证:AC平分∠BAD六、小结提升 1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步骤。

2、证明角相等或边相等的方法。

题号题号题号题号题号展示点评课外练习1、P8练习2、P15习题1、23.课辅p2 变式练习课后反思课题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 第1课时 累计3课时编写人: 备课组长: 审查人 授课时间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第______组 评价结果 :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 AS ”条件, 3.能运用“S AS ”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 AS ”条件 教学难点: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段、(一).课前检测: (二) 课前预习检查1. 画出一个△ABC ,使得AB=15cm, ∠B=60°, BC=20cm,把你画的三角形剪下来,并与小组内其他同学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会全等吗? 2.用符号语言表达判定(2)为: 在△ABC 与△DEF 中3.填空:(1)如图3,已知AD ∥BC ,AD =CB ,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C ≌△CDA ,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AD =CB(已知),二是___________;还需要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2)如图4,已知AB =AC ,AD =AE ,∠1=∠2,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D ≌ACE ,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另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二段、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1情景引入探究、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角,那么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呢?(应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角夹在两条边的中间,形成两边夹一角;另一情况是角不夹在两边的中间,形成两边一对角.)每一种情况下得到的三角形都全等吗?AB CDE F2.结论归纳:判定定理(2)3.合作交流(1).如图AC 与BD 相交于点O ,已知OA=OC ,OB=OD , 求证:(1)△AOB ≌△COD (2)AB=DC(2).已知:如图,AB =AC ,F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求证:△ABE ≌△ACF .(3).已知:点A 、F 、E 、C 在同一条直线上, AF =CE ,BE ∥DF , BE =DF . 求证:△ABE ≌△CDF .4、当堂训练: 书P10 1. 25、小结提升:总结本节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另一种SAS ,而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注意观察图形的特征,找出是否具备满足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6、作业 P15 3. 10. 课外作业 课辅p3 变式练习课后反思三段 下节课预习提示课题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 第2课时 累计4课时展示 点评题号 题号 题号 题号 题号ABCDO编写人:备课组长:审查人授课时间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第______组评价结果: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 2.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难点: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过程:(练习课)一知识回顾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2.叙述SSS、SAS的内容.二、合作学习、1.如图,BE=CF,AB=DE,添加下列哪些条件可以推证△ABC≌△DFE ()(A)BC=EF (B)∠A=∠D (C)AC∥DF (D)AC=DF2、解答题:如图,AB=DF,AC=DE,BE=FC,问:ΔABC与ΔDEF全等吗?AB与DF平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三. 交流展示1.如图,已知AB=AC,AD=AE,BE与CD相交于O,ΔABE与ΔACD全等吗?说明你的理由。

2.已知如图,AC和BD相交于O,且被点O平分,你能得到AB∥CD,且AB=CD吗?请说明理由。

四. 归纳总结 五.当堂练习1、如右图,AB =AD ,∠BAD =∠CAE ,AC=AE ,求证:CB=ED2、已知:如图,AB =CD ,AB ∥DC. 求证:,AD∥BC, AD =BC课后反思课题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3) 第1课时 累计5课时编写人: 备课组长: 审查人 授课时间ABCDE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第______组 评价结果 :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理解“角边角”“ 角角边”条件的内容;能利用“角边角”“ 角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知道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和两个角相等;2、解决问题:会用“角边角”“ 角角边”解决具体问题;能利用全等解决角相等和线段相等问题;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探究,乐于合作交流及大胆猜想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认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三角形全等条件(“角边角”、“ 角角边”)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合情推理能力的成. 教学过程第一时段;课前检测、预习检查 (一)、课前检测 (二)、预习检查1、已学习了哪些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书写格式: 在△ABC 和△DEF 中△ABC ≌△DEF (ASA )4、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写格式:在△ABC 和△DEF 中△ABC ≌△DEF (AAS ) 第二时段;新课教学 (一).创设情境:1.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成如图所示的几块, 现在要去玻璃店配一块和这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玻璃, 是否需要把残片都带去?2.探究:先任意画一个△ABC. 再画一个△A 'B 'C ' ,使AB=A 'B ',∠A=∠A ', ∠B=∠B '(即:使两角和他们的夹边也对应相等).与△ABC 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3、归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 4.解决问题:③②①DEFA BCA BCDEF(1)回到前面的配玻璃问题上来,判断该怎样呢?(2)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5.探究2:上4题图中.△ABC 和△DEF 中,∠A=∠D ,∠B=∠E ,BC=EF ,△ABC 与△DEF 全等吗? 6.、归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 (二)、合作学习如图,D 点在AB 上,E 点在AC 上,∠B=∠C , AB=AC,BE 与DC 交于O 点. 问题1:你根据上述的图形和条件,能得出哪些结论? 问题2:能证明你的结论吗?(三)展示交流展示点评题号 题号 题号 题号 题号(四)、疑难点拔如图,∠1=∠2,∠3=∠4. 请你根据图形和已知条件,在不添 加辅助线的情况下,判断△ABC 和△ABD 全等吗? 并给予证明.(五)、当堂练习 课本 p13 练习 1. 2 (六)、课堂小结:⑴.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和(4): “角边角”和“角角边”⑵. 目前为止,我们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①SSS ;②SAS ;③ASA ; ④ AAS . 注意;同学们在今后的证题时,还需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作业:(1). 课本第15页:5题 (2). 课本第16页:11题. 课外练习 p4课辅 变式练习课后反思第三时段; 下节预习指导课题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4) 第1课时 累计6课时编写人: 备课组长: 审查人 授课时间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第______组 评价结果 : 【教学目标】DBEA O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HL的过程,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学习事物的特殊、一般关系、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法;2.难点:理解直角三角形为内角在构造三角形时特殊性,并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全等判定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是否全等.【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A B C都是直角三角形,请你用所学的知识,须加上什么条件直角△ABC1.如图,△ABC和△'''A B C全等.并说明理由.和△'''2.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计划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二、课前预习,探索新知1.对于两个三角形,如果有“边角边”或“角边角”或“角角边”或“边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______全等.2.如果有“角角角”分别对应相等,________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两个三角形可以有不同的大小.如果有“边边角”分别对应相等,________保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3.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当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___ ____4.如图19.2.16,已知两条线段(这两条线段长不相等),以长的线段为斜边、短的线段为一条直角边,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图19.2.16把你画的直角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比较,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吗?换两条线段,试试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5.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H.L.(或斜边直角边).三、合作探究例如图19.2.18,已知AC=BD,∠C=∠D=90°,求证Rt△ABC≌Rt△BAD.图19.2.18四、疑难点拨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CD、C′D′分别是高,并且AC=A′C′,CD=C′D′,∠ACB =∠A′C′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