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天津作文

2018天津作文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60分)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

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名”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原题特点】
2018年天津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与“器”相关的一段材料展开写作。

该作文题从生活中的“器”人手,引导考生探究“器”在形制与内容、物质和精神、功能、象征等层面的丰富内涵,并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1. 紧扣“立德树人”,注重传统文化。

2018年天津卷作文题紧扣“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旨在考查考生对成才成器及国之重器的认识与思考。

“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无论是作为工具发挥功能的“器”,还是体现市美品位、性格品德等的象征意义上的“器”,都与我们密切相关。

“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

“器”是包容别人甚至包容对手的器量;“器”是才学见识,是个人学习、事业有所成就的标志;“器”也可以是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的国家栋梁,或强国富民的大国垂器。

“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器与人类生活、人类生产、做人的宗旨、国家的命运等都有密切的关联。

2.限制性与开放性并存。

该作文题既有一定的限制性,又有较大的开放性,能较好地区分考生作文的层次。

知识而比较狭率的考生,可以就“成器”这一老生常谈的题材展开讨论,集中于探讨成功之路这样一个话题。

而知识面较广的考生,可从历史的角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工具沿革中生活方式的演进。

平时对社会关注较多的考生,可从我国在新时代所依靠的理论武器和科技进步等角度立意。

审题立意:
【思路要点】
1.中国器,中国魂
中国器具美好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比如“飞羽觞而醉月”之“觞”,“觥筹交错”之“觥”,“钟鸣鼎食”之“鼎”,富人家红漆雕花的家具,穷人家的“瓶无储粟”的“瓶”,“一箪食,一瓢饮”的“箪”“瓢”等。

生活中的“器”元素,都可以成为我们谈论器物文明的起点,而中华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陶瓷青铜器,央视热播栏目《国家宝藏》也可以作为素材使用。

2.利器能善事
从工具层面探讨条件与目标的辩证关系。

高水平的工具既是生产实践的产物又是生产的新起点。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回望几千年人类文明,利器与匠心之作密不可分。

当然,利器也不尽归于科技,包含人类思想精华的思想武器同样可以在文中讨论,我们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武器,将我们的事业逐步向前推进。

再进一步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当是最不可替换的利器。

3.有用有容,方为善器
做人如造器,人都希望自己成器。

所谓成器:一是有为,有为方能有用,为他人、为国家社会所需要;二是有度量,有度量方能容人成事,合作共赢。

这两个方向取材都很丰富,但是相对而言显得新意不足。

4.重器难得
大国有重器。

肩负荣光、成就梦想的可以是实际上的大国重器,近年来媒体报道了很多我国科技上的拳头产品,都可以作为素材;也可以指在历史上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模范,可以从当前我国建设队伍中选择合适的人物来作为素材。

5.成器攻略
谈如何做到有为有容,成器为国。

成器须知:君子成器当注意,不应囿于一方,应力求广泛涉猎,一专多能,身心和谐;不应恃才傲物,嫉贤妒能,要格局宽广;不应只有求田问舍之意,却无济世救国之心。

高考标杆范文
阅卷评分(一类文上)
内容20分表达20分
发展20分总分60分
君子当为器
天津一考生
孔子日:“君子不器。

”意思是君子不应囿于一项专长从而成为纯粹的工具。

而我却说,君子当为器。

君子当通过教育使自己完善进步,从璞玉浑金成长为器,有所功用;君子当海纳百川成有容之器;君子当砥砺前行成国之重器,为国为民做出贡献。

君子当为有用之器。

《三字经》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句,教育人们要从小就努力学习,提升、改变自己,使自己变成有用之器。

可见器作为教育目标对每个人的发展起着引导作用。

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自恃军功不喜读书被人戏称为吴下阿蒙,一日被吴王孙权批评后痛下决心,努力学习。

之后他学问大增,连鲁肃也惊叹于他的变化之大,留下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一佳话,传流至今。

人们对自己成器的强烈愿望能驱使人变得更加优秀。

而众所周知的仲永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空有才华却不接受教育,不自求上进,只会将我们的天赋消耗殆尽,空留遗憾。

君子当为有容之器。

通常一件器物从打造之初,体量便已确定。

但人们在打造自己这只“器”时可能会发现体量的大小是每个人在奋斗中逐步确定的。

仅靠一已之力很难成功,常常需要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包容他人的不足和缺点,这样才能将优势最大化。

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任用他为宰相,这才成就了一代霸业,堪称一场千古君臣的佳话。

孟尝君不计较鸡鸣狗盗之人身卑位贱,将二人收为门客,所以被困时才得他们相救。

林肯的那句“当敌人变成朋友的时候,我们不是在消灭敌人吗”,更是说明了宽容与度量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

正如大海纳百川,成大器者不择细流,有容乃大。

君子当为大国重器。

成大器自然重要,器为谁所用更是关键,真正伟大的人在塑造自己时念念不忘的永远是为国奉献。

古代求田问舍的许汜空有才学却毫无担当,只为一己私利蝇营狗苟,被刘备一顿臭骂,为后人做了很好的反面教材。

当今之世,从钱学森、王捡昌到邓稼先、于敏等,老一辈科学家们为了让新中国傲立于世,为使国富民强,放弃了优渥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条件,甚至放弃了健康和生命。

他们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他们的功绩彪炳史册,他们,就是国之重器。

不只是科学家,像黄继光、董存瑞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的普通士兵,像故宫钟表修复师傅王津这样的各条生产线上的资深技师、业务骨干,他们都是一颗颗渺小而伟大的螺丝钉,一块块沉稳可靠的青砖石。

他们,就是国之重器。

国之重器,为国可忍辱负重,可粉身碎骨。

大国崛起,国人需崛起。

如何崛起?当努力成器。

【得分点提示】
1.主旨鲜明,思路清晰。

开篇引用孔子的“君子不器”,然后反弹琵琶,提出了“君子当为器”的观点,并从三个方面具体展开:第一点“为有用之器”,实际上谈的是成器的途径;第二点“为有容之器”,谈的是修养即胸怀、器量问题;第三点“为大国重器”,谈的是要报效国家,回报社会。

2.材料丰富,内容具体。

文中所用素材包括吕蒙、仲永、齐桓公、林肯、钱学森等,有举例,有言论;有正面,有反面;有详述,有略写,富于变化。

3语言生动,大气流畅。

全文整散句式结合,读来有一定的节奏感。

说理语言简明老辣,不故作高深,不滥用辞藻,又能在关键位置用很形象生动的语言给文章增色。

国之重器”赞
“国之重器”是什么?
支撑一个国家存在或变强的物或人,就是“国之重器”。

前两天在报纸上读到题为《国之重器,人才为要》的评论,不由沉思:看我煌煌中华,可称“国之重器”者谁?
想到了小个子巨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震聋发聩的吼声过后,改革开放的大幕訇然中开,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走进新时代的匀加速接力。

你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那握紧百姓的手紧紧握住的是江山锦绣;你看,两个一百年的构想,正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

胸怀使命,热血担当,高瞻远瞩,东方巨轮在领航人的挥手中不断破浪乘风。

想到了那一张张智慧的面庞。

为寻找最合适的安放地,“天眼之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为提取青蒿素,屠呦呦40年如一日,历经近200次的失败最终取得成功;黄大年以超负荷的付出,填补了我国在深部探测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

超凡的智慧,置于为国争光的平台辅以执著的努力,才成就了张贴着国家符号的重器干城。

想到了那一个个正直的名字。

在身缚各种各样“绳索”的大环境下,顾准保持着头脑的清醒;在举国上下皆疯狂的时代,张志新坚持真理发出泣血的质疑与呐喊;在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大潮下,有固守良知正义、敢于向一切不合理挥刀的坚强女性王选,有媒体人白岩松、柴静,有“公知”代表崔永元……他们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又想到了那一双双舞动的手。

地动山摇过后,洪水肆虐之时,绿色的方阵瞬时现身,他们用血肉之躯撑起倾斜的天柱,以紧密相连的手为百姓搭起安全的环岛;炎热的烈日下,凛冽的寒风中,有身着各色工装的身影,他们手中的铁钳、瓦刀、方向盘,像极了舞台上的各种形制的乐器;还有润物无声的教师、加班加点的医生、走街串巷的快递员、扮美城市的清洁工……每个人用各有所长的双手,推动着社会的优雅徐行。

领袖、智者、思想者、士兵、普通劳动者,每个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着“国之重器”的具体内涵,丰富的这一词汇的色彩与蕴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得深沉,所以竭力;爱得深沉,所以尽心。

竭力尽心,方成“国之重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