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太史公自序》讲学稿编制人:周新媛审核人:李辉班姓名一、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积累文言知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2、分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三、课前预习一、文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颛顼..()唐虞.( ) 绍.( ) 蒯.( )聩.( ) 卬.( ) 徇.( )朝歌沅.( ) 汶.( )峄.( ) 鄱.( )阳湖邛.( ) 笮.( ) 爰.( )及篡.( ) 弑后稷.( ) 紬.( ) 牝.( )牡.( )缧绁..()篡.( ) 弑纂.()俟.()封禅.()於戏..()三十辐.()一毂.()会稽..()司马靳.()羑.()里厥.()有国语壅.()石室金匮.()股肱..﹙﹚2、梳理思路:这篇自序介绍了以下内容:①(1—3)自叙家世谱系。
②(4—6)叙述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③(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④(11)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⑤(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四、导学过程1、诵读1—3段:根据文本,仿照①,完善有关司马迁先人、家世的内容。
①颛顼时: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②唐虞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夏商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战国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秦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汉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文中所述的先人的事迹,均为无从推究的传说,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何在?提示: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除了世典历史的史官外,司马迁祖先的军事家有《自序》中提到的周宣王时代的程伯休甫,他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其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也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显赫,而且很有军事战略眼光。
《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不仅文辞优美,而且角度把握准确,叙述有序,显示出了作者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作为军事家的那些先祖的影响,因此,司马迁在《自序》中提到他们,是有用意的。
另外,《自序》还说到司马迁的四世祖司马昌河三世祖司马泽,他们都做过掌管经济的官员,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无疑也会作为家学传给后人。
《史记》中有两篇涉及经济问题的文章——《货殖列传》和《平淮书》,钱钟书先生赞扬说:“于新史学不啻乎辟鸿蒙矣。
”司马迁能写出这样的篇章,应该说与祖先的经济工作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因此我们知道了:司马迁叙家世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由诵读4—6段:①阅读第四段:司马迁叙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哪些生活经历?这些经历日后起了什么作用?司马迁年轻时的经历主要是三件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少年时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岁的第一次壮游,给了司马迁实地寻访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的机会,开阔了他的眼界,培育了他的历史观。
奉使巡视汉朝新开辟的西南地区,是司马迁深感荣耀与自豪的一件事,在这次出使过程中,司马迁考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民俗以及当地的山川物产,后来也写入了《史记》,这就是《西南夷列传》。
②阅读第五段:司马谈“执迁手而泣曰”的临终嘱托说了哪三层意思?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说明,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诵读7—10段: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①孔子为什么著《春秋》?著《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③壶遂认为孔子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作《春秋》的。
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司马迁不同意/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司马迁采用汉初学者常用的问答体形式,借评述《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著《史记》就是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否认是创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补充资料《史记》命运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
《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
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
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
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刘询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
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
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
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研读第11—13段:司马迁为什么能忍辱受腐刑?(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拓展研究:①说说司马迁身上的“倜傥非常”之处。
②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五、小结《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
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
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六、巩固练习总结本课的文言现象。
【资料链接】1、第一篇史学评论专文《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第一篇由历史学家撰著的史学评论专文,他开创了史学评论中“自我”和“为我”评论的形式。
《太史公自序》首先以“自我”评论的方式叙述了作为《史记》作者、历史学家司马迁个人的家族、身世和学术渊源,阐明了家学和师承渊源对于历史学家成就史学伟业的重要性;然后以“为我”的评论方式,从总体上评论了先秦学术,并再此基础上重点评论了产生于先秦时期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春秋》,以阐明《史记》对已有史学成果的继承和史学思想渊源;最后又以“自我”评论的方式阐述了《史记》的内部结构以及各篇的具体撰述旨趣。
这是一篇典型的以自我评论为主、有机融合了为我评论的形式的史学评论专文。
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学家自觉的、独立的史学评论的产生。
2、隐晦曲折的笔法《史记》的要旨,在于忠实,褒贬古今。
对于这一点,作者当时是有所顾忌的,他通过和壶遂的问答委婉地说明《史记》的写作要旨:继承《春秋》的褒贬古今的精神,总结经验教训,使后世君臣父子都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