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9年春节档票房大战正地进行着,《流浪地球》不仅在国内连创票房新高,在国外也备受好评。
可以说,这部电影以其的想象和富有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
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
《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
《纽约时报》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与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和特效同样吸引外国观众的,还有《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中国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
国外影评人注意到,这部影片展现的“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对于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
《流浪地球》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美好未来的视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如火如荼不拘一格奠基石憧憬B.如火如荼天马行空里程碑憧憬C.热火朝天天马行空奠基石向往D.热火朝天不拘一格里程碑向往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正是在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它诞生了B.它正是在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中诞生的C.它正是诞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D.正是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促进了它的诞生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部影片展现的“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突破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套路。
B.这部影片展现的“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
C.这部影片展现的“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理念,是对于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
D.这部影片展现的“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
4.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问题。
(1)这幅以“人与自然”为题的漫画,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用两个四字短语来形容。
(2)这幅漫画揭示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12个字。
新华网2011年6月17日电正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的第13届欧内斯特·海明威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海明威研究专家桑德拉·斯帕尼尔17日宣布,这位美国已故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书信集第一集将于今年10月出版。
作为海明威书信集编辑工作负责人之一,斯帕尼尔对媒体说:“通过艰苦的工作,我们从世界各地共收集了6000多封海明威书写的信件。
”这些信件覆盖的时间从1907年到1922年,其中记录了海明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
他在战斗中负伤,被送往意大利米兰的一家医院。
在那里,他与一名年轻女护士相恋。
另外,书信中还提到海明威在20世纪20年代初与首任妻子哈德利·理查森的婚姻。
斯帕尼尔说,海明威的书信集计划出版18集,这是第一集。
通过这些书信,读者会发现海明威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而这是许多人所不了解的。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句式协调。
如果你和那种没有梦想的人一起旅行,你一定会觉得乏味透顶。
一轮明月当空,他们最多说月亮像一张烧饼,压根儿不会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也不会有①。
面对苍茫大海,他们只看到一大摊水,绝不会像安徒生那样想到海的女儿,更不会像②。
片段读写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旅馆里,留宿的美国客人只有两个。
他们打房间里出出进进,经过楼梯时,一路上碰到的人他们都不认识。
他们的房间就在面海的二楼。
房间还面对公园和战争纪念碑。
公园里有大棕榈树,绿色的长椅。
天气好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带着画架的艺术家。
艺术家们都喜欢棕榈树那种长势,喜欢面对着公园和海的旅馆的那种鲜艳的色彩。
意大利人老远赶来望着战争纪念碑。
纪念碑是用青铜铸成的,在雨里闪闪发光。
天正在下雨。
雨水打棕榈树上滴下来。
石子路上有一潭潭的积水。
海水夹着雨滚滚地冲了过来,又顺着海滩滑回去,再过一会儿,又夹着雨滚滚地冲过来。
停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
广场对面,一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望着空荡荡的广场。
(有删改) 1.这段文字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像他这样的人在《丧钟为谁而鸣》问世后,发觉自己的才华每况愈下,就变得动辄发怒,无法自制。
这是不是应当感到奇怪呢?如果一个人具有上述的种种品质,而且又善于把因为具备了这些品质才得以理解的东西描绘得栩栩如生,那是不可能表现出夸大狂的。
但如果才气耗尽后,却完全有此可能。
后来,犹如小阳春一样,他的才气又回来了,从而孕育出了一部杰作,规模虽然不大,却充满了爱、洞察力和真理。
但随后就是——而且永远是——漫长的秋天和严寒的冬天了。
要是你们在我爸爸年轻时就认识他的话,不会不爱他,不会不钦佩他,可是等他到了老年,你们就只会难过地回忆起他年轻的时候是多么的美好!(有删改) 2.文中画线句子“但随后就是——而且永远是——漫长的秋天和严寒的冬天了”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试分析其含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
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生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3. 下面对“苇草”一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形象地写出了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反衬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C.宇宙浩大,能毁灭像“苇草”一般脆弱渺小的人,但人因为有思想,可以囊括宇宙。
D.人永远是渺小的,人在宇宙中就像“苇草”一样没有尊严。
4.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思想”。
B.追求自己的尊严,不仅要求之于空间,也要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C.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就是要“好好地思想”,努力提高自己。
D.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
四、微写作。
5.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作者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如从《岳阳楼记》中我们学到了无论何时都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从《赤壁赋》中我们学到了即使身处逆境也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从《老人与海》(节选)中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想和认识,150字左右。
模拟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5分)桥边的老人[美国]海明威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
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
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
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
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
”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
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
”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有删改) [注]①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
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