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第一次作业[论述题]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一、名词解释1、角色游戏2、"剩余精力”说3、游戏主题4、自我导向二、简答题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思想的唯乐原则。

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规则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

三、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同伴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四、操作题请根据中班幼儿特点,设计一个体育游戏活动方案。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其中扮演的是儿童熟悉、了解的角色;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角色游戏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

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

3、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表现为是游戏的题目4、自我向导:意即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自我向导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二、简答题1、答:弗洛伊德游戏思想中的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

他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

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

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

2、游戏的规则是指游戏中必须遵守的某种规定。

儿童在游戏中对规则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其游戏行为对规则的遵守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

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呈逐渐明朗化的趋势。

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规则的这种由隐性状态向显性状态的改变,一方面反映出游戏重心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遵守游戏规则对儿童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儿童在规则遵守上的不断自觉化。

3、游戏是一种智力活动。

任何游戏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智力因素。

游戏与智力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其一,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其二,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优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力转化为一种认知策略和机制;其三,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

有关研究表明,象征性游戏能提高儿童智商,促进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三、论述题答:这里的同伴是指儿童在游戏游戏中结成的玩伴关系。

同伴关系对游戏的性质和游戏的水平会产生影响。

其中有无同伴、玩伴的熟悉程度、玩伴的年龄和性别等会对儿童游戏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儿童游戏需要同伴。

同伴组成了一个相互模仿和学习的环境,加上共同游戏的愉快体验,有助于强化他们过去已经掌握的各项技能,以便在更为复杂的行为水平上综合化和精细化。

这里充分表明了儿童共同游戏的重要性。

皮亚杰曾说过,认知发展的进步随直接与同伴接触的多少而变化。

事实上,儿童需要同伴来迫使自己检查自己,在共同游戏中,儿童之间自发地在进行着比较、模仿、验证,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

同时儿童有了玩伴还增加了游戏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玩伴关系是否熟悉也将对游戏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社会性装扮游戏较多地发生在熟悉的玩伴之间,不熟悉的玩伴之间更多开展平行的机能性游戏,而且,熟悉的玩伴间的游戏水平更高,更趋向于复杂。

这是由于熟悉的玩伴之间对游戏的情景有同样的感觉,同样的体验,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容易理解对方,这样就导致了合作的可能性,因此,在游戏中较少有被动观望和独自活动的现象。

第三,同伴的年龄也对儿童游戏的开展产生影响。

同龄儿童的共同游戏和混龄儿童的共同游戏,对游戏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同龄儿童由于共同的年龄特征,共同的知识经验,对客体能产生共同的理解和体验,相互之间的游戏技能相当(主要指运动技能、操作技能、交往技能),容易形成共同游戏的倾向,有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

而混龄儿童一起游戏则可以促进一些新的社会行为的发生,使他们在跨年龄的游戏情景中整合自己的行为。

完善的儿童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玩伴和混龄玩伴的交往,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

没有与年长者交往,将减少游戏技能和经验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交往,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玩伴的交往,共同的知识经验和共同的快乐体验就失去比较的机会和社会合作的可能。

因此,在儿童游戏过程中,要提供儿童各种年龄玩伴的机会。

第四,玩伴的性别也对儿童的游戏产生影响。

观察发现,同性玩伴一起游戏时,较多地玩与自己性别相符的玩具和游戏,并更多地使用熟悉的物体。

当异性玩伴一起游戏时,他们玩的玩具和游戏是中性的,较多地出现与自己性别不符的游戏,更多地探索新异物。

但同性多于异性时,倾向于同性的游戏。

可见,异性同伴游戏时有助于性别角色的互补,促进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总之,同伴因素是儿童游戏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应充分重视它。

四、操作题(由于是开放性问题,答案也应是开放性的,无法提供参考答案。

)第二次作业[论述题]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一、名词解释1、"前练习”说2、低级心理机能3、指导游戏法4、生活预备说二、简答题1、游戏观察结果的类型有哪些。

2、为什么游戏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教育活动。

3、为了最大发挥玩具的功效,幼儿园应怎样对玩具进行管理?三、论述题联系实际理解游戏是一种意向性的活动四、操作题请根据中班幼儿特点,设计一个表演游戏方案。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前练习”说:是关于游戏的一种生物效用观,认为游戏是一种练习本能的普遍冲动,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2、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

3、指导游戏法是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4、生活预备说(德国格鲁斯)-----德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格鲁斯关于儿童游戏的学说。

认为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

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联系,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

因此,游戏成为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二、简答题1、游戏观察结果的类型有:(1)表格型:通过用扫描观察的方法儿童的游戏,所获得的结果一般是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

如:幼儿参与游戏情况观察表、幼儿游戏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观察表、游戏场地利用率观察表。

(2)文字型:通过用定点法以及追踪观察儿童的游戏,所获得的结果,一般以文字的方式记录。

(3)符号型:对游戏进行观察时,有时为了保证结果的直观、形象,往往用符号、图形等方式来记录所观察的结果。

2、因为游戏是一种文化――心理过程,它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有机统一。

首先,游戏是教育活动系统的基础。

如果说教育即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儿童自主构建,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只有游戏才能满足教育活动中双主体的需要。

一方面,儿童在游戏中满足各种发展需要,实现自主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语系完成价值引导。

游戏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包容着价值取向。

教育必须正视儿童的价值冲突。

3、为了最大发挥玩具的功效,幼儿园应这样对玩具进行管理:(1)合理利用经费,定期添设玩具。

玩具在天天的使用过程中,会有损耗。

因此,要有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购买玩具,定期对玩具进行增添,保证玩具的数量,满足儿童的需要。

(2)所有玩具向儿童开放,并便于儿童取放。

幼儿园活动室的玩具柜应该是开放式的,且玩具柜适合儿童取放,便于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游戏的要求自由选择玩具。

常用的玩具放置在固定的地方,新出现的玩具放在显著的地方,便于引起儿童注意;小零件的结构玩具要放在简便、轻巧、易搬动的筐、篮或盒子里,以便收藏。

玩具要经常轮换,保持儿童对玩具的长久兴趣。

(3)建立玩具的使用常规。

玩具使用的常规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幼儿园对全园购置的玩具的统筹管理,建立使用的常规:一般有玩具跟班走或玩具跟老师走、玩具固定在一个地方等做法。

前两种对于玩具和管理较为有效,玩具不易丢失但玩具却存在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及需要的现象;后一种玩具固定在一个地方,虽然不会出现在搬动中丢失的现象,但由于使用保管的人(教师)常变换,也不利于玩具的合理保管和使用。

因此,建议幼儿园要建立玩具的使用常规,由幼儿园主管玩具、实行整借整还的制度,使玩具更能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使用。

另一方面是每个班儿童使用玩具的常规:如规定玩耍的时间、规则、收放玩具的规则等等,便于对玩具的爱护和合理利用。

(4)建立定期检修和清洗玩具的制度。

玩具的被损会影响儿童对它兴趣,并易养成不爱惜玩具的现象,因此,玩具要随时进行检查,发现有破损的要及时拿开或修理,定期对玩具进行检修,保证玩具的安全。

玩具还要定期清洗、消毒,防止细菌的传播,保证儿童身体健康发展。

幼儿园一般每周至少要对玩具进行一次清洗、消毒。

三、论述题意向性活动是与认知性活动相对应的一种心理过程。

按照中国心理学家潘菽等人的观点,意向性活动是人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

人的注意、欲念、意图、情绪、意志均是意向性活动。

它可以分为肯定和否定或正向和负向两种。

肯定或正向的意向就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的接近、取得、保护、接受、拥护、吸收、助长、产生、造成等;否定或负向的意向则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的避开、丢弃、反对、破坏、拒绝、抵抗、限制、消灭等。

构思、打算、设计、意图、谋虑、也属于意向性的思想活动(即思虑活动),即考虑怎样改变或造成某种客观的或现实的事物的意向活动,而回想、联想、思考、判断、推想等活动。

意向性活动总是在认识指引下的意向,而认识总是在意向主导下的认识。

没有一定认识活动指引的意向活动是不存在的。

显然,游戏是一种肯定或正向的意向性活动。

首先,游戏是个体积极性的需要的实现。

游戏活动不仅可以直接满足个体的多种需要,而且本身就是个体成长的需要。

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游戏赖以实现的行为方式可能多种多样,就其产生或形成过程而言,无外乎本能、模仿和训练(学习)三种。

研究表明:儿童游戏是实现他的积极性的一种形式。

它的动力是积极性的需要,而源泉是模仿和经验。

因此,游戏不是认识活动本身,而是在认识指引下的意向性活动,即以一种积极(正向)的方式对待现实。

其次,游戏是儿童对待现实的一种活动方式,并不排除游戏的认识功能。

在一定意义上讲,游戏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对环境的认识,反过来,把认识的成果迁移到游戏之中,与其说游戏是一种认识活动,不如说游戏是认识活动的继续,即认识的自我回归。

游戏与认识活动可能有着同一目标,但完成目标的方式却完全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