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绪论一.微生物概念微生物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值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多数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2.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有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行有丝分裂。
三.正常菌群和条件治病菌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部、肠道等)中都存在大量种类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
但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被称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二.细菌的细胞结构(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是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赋形、保护、纳泄、抗原作用。
2.胞质颗粒:细菌细胞内的一些颗粒状内含物,多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也有的属于细菌的代谢产物。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某些细菌细胞在一定情况下才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
包括荚膜、芽胞、鞭毛、菌毛。
1.荚膜的主要功能: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抗原性。
2.芽胞:休眠结构。
3.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四种——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
4.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关。
三.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1.细菌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五种类型。
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充足的营养物质2)合适的酸碱度(pH)3)适宜的温度4)气体环境3.细菌的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一)培养基1.按照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类:分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2.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分类: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二)细菌的培养方法及生长现象1.固体培养基:分为斜面和平板两类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由单个细菌大量繁殖所形成的细菌群体,称为菌落。
挑取单个菌落划线接种于琼脂斜面上,由于划线密集重叠,长出的细菌会融合成片,称为菌苔,常用于菌种的保藏。
细菌菌落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黏液型菌落。
2.液体培养基:培养方式有静置培养和震荡培养两种方式。
静置培养一定时间后,培养液可变为混浊、出现沉淀或在液面形成菌膜等现象。
多数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呈均匀混浊生长,少数链状的细菌呈沉淀生长,结核分枝杆菌、枯草芽胞杆菌等专性需氧菌浮于液体表面呈菌膜生长。
3.半固体培养基:无动力的细菌,可见细菌仅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有动力的细菌,可见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
以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来判断该细菌是否有动力,即有无鞭毛。
(三)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迟缓期、对数期(该期细菌被广泛用作发酵产生“种子”和科研实验材料)、稳定期和衰亡期。
五.细菌的重要代谢产物(一)分解代谢产物和相关的生化反应实验1.糖发酵试验:2.甲基红试验:红色阳性,橙黄色阴性3.VP试验:红色阳性,不变红色阴性4.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绿色变成深蓝色阳性,绿色不变阴性。
5.吲哚试验:玫瑰红色阳性,无红色阴性6.硫化氢试验:黑色阳性。
(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应用1.热原质:除去热原质蒸馏法效果最好2.毒素与侵袭性酶3.细菌素4.色素5.抗生素6.维生素六.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1.细菌的毒力: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2.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功能进入机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3.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的比较(P151表10-5)4.感染的来源: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5.感染的类型:1)隐性感染2)潜伏感染3)显性感染:按病情轻重缓急不同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按病变发生部位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临床上分为四种常见类型: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
4)带菌状态七.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一)革兰染色法:1.原理:2.步骤:将细菌涂片、干燥和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经碘液媒染后用95%的乙醇脱色,最后用苯酚复红或沙黄复染,干燥后显微镜下观察。
3.结果:呈紫色的为革兰阳性G+,呈红色的为革兰阴性G-。
4.意义:有助于细菌的分类;了解细菌的致病性(G+菌主要分泌外毒素致病,G-菌主要以内毒素致病);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
(二)抗酸染色法:1.原理:分枝杆菌一般不易着色,若用5%苯酚复红加温并延长染色时间,可染上红色,又因其菌体中含有分枝杆菌酸与苯酚复红牢固结合,可抵抗3%盐酸乙醇的脱色,仍保持红色,故称为抗酸染色阳性。
2.步骤:将细菌涂片用苯酚复红加温染色,再用3%的盐酸乙醇脱色,最后用美蓝复染。
3.结果:呈红色为抗酸阳性细菌;呈蓝色的为非抗酸性细菌。
抗酸性染色阳性细菌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
第十一章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第一节球菌一.葡萄球菌属:常见的葡萄球菌可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1.球形或椭圆形,平均直径0.5~1.2μm,葡萄串状排列,无鞭毛,无芽胞,革兰染色阳性。
2.在琼脂血平板上能产生溶血素,在菌落周围形成完全溶血环(β溶血)。
3.抗原结构:葡萄球菌A蛋白4.抵抗力:葡萄球菌是无芽胞菌中抵抗力最强的细菌之一。
耐药菌多,仅有10%以下的菌株对青霉素敏感。
5.致病物质:凝固酶包括游离凝固酶和结合凝固酶6.所致疾病:分为侵袭性和毒素性两种。
1)侵袭性疾病: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感染特点:病灶局限,不易扩散,脓汁粘稠)2)毒素性疾病:葡萄球菌外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菌群失调症)、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等。
二.链球菌属根据溶血现象分类:即根据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是否产生溶血分为三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或草绿色链球菌(α溶血);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丙型链球菌或不溶血性链球菌根据抗原结构分类:对人致病的大多属于A群。
(一)化脓性链球菌(A型链球菌)1.链球菌中致病性最强的细菌。
2.球形或椭圆形,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无芽胞,无鞭毛。
3.菌落周围可形成较宽的透明溶血环。
4.抵抗力不强,一般55℃即可被杀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5.治病物质:侵袭性酶包括透明质酸酶;链激酶(SK);制热外毒素是引起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6.所致疾病:引起人类各种化脓性炎症(感染特点:感染病灶与周围环境不清,易于扩散,脓汁稀薄)、中毒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7.防治原则: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二)肺炎链球菌1.革兰阳性球菌,菌体呈矛头状,多数成双排列,宽端相对,尖端向外,无芽胞,无鞭毛。
2.菌落中央常下陷呈脐状3.治病物质:荚膜是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子4.所致疾病:主要引起人大叶性肺炎三.奈瑟菌属是一群革兰阴性双球菌,对人类致病的只有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
(一)脑膜炎奈瑟菌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2.革兰阴性双球菌,肾形或豆形,无芽胞和鞭毛,大多有荚膜和菌毛。
3.治病物质:主要致病因子是荚膜、菌毛、内毒素4.免疫性:病菌通过飞沫传播而致流脑。
(二)淋病奈瑟菌1.革兰阴性双球菌,似一对咖啡豆,无芽胞和鞭毛,有荚膜和菌毛。
2.常用巧克力血琼脂培养基3.致病性:成人淋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性接触感染;母亲患有淋病时,可经生殖道传染新生儿,引起淋病奈瑟菌性结膜炎,用1%硝酸银溶液滴眼,以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第二节肠道杆菌肠道杆菌是一大类生物学性状近似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多为周毛菌,少数有荚膜或包膜,多数有菌毛。
乳糖发酵试验可用于初步鉴定肠杆菌中的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一般非致病菌分解乳糖,而致病菌多数不能。
一.埃希菌属:包括五个种,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菌种1.大肠杆菌为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其IMViC试验(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结果为“++--”2.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因子主要包括定植因子(CF)和肠毒素,前者为大肠杆菌的菌毛,又称黏附素,具有较强的免疫性。
3.所致疾病:分为肠道外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和肠道内感染。
肠道内感染根据其发生机制不同,常见有以下五种: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
二.志贺菌属:志贺菌属细菌统称为痢疾杆菌,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1.有菌毛,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除个别菌株外均不分解乳糖,在肠道菌选择培养基上形成特征型菌落。
细菌有O和K两种抗原。
2.致病物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菌株还可产生外毒素。
3.所致疾病:志贺菌引起细菌性痢疾。
三.沙门菌属:仅少数对人致病,如引起肠热症的伤寒沙门杆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式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或败血症的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等。
1.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多数有周鞭毛,一般无荚膜,无芽胞。
2.沙门菌属细菌的抗原主要有O和H两种,少数菌还有表面抗原(Vi抗原)。
3.所致疾病:人类沙门菌感染有三种类型:肠热症,胃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
4.血清学诊断,比较普及的是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一般是伤寒O凝集效价≥1:80,H凝集效价≥1:160,引起副伤寒的沙门菌H凝集效价≥1:80时才有诊断价值。
(肥达试验的临床意义:O、H抗体均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大;O、H抗体不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小;只有H 升高,则可能是预防接种过程非特异性反应;只有O升高而H不升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的交叉反应。
)第三节弧菌属一.霍乱弧菌1.呈弧形或逗点状,革兰染色阴性,有菌毛,无芽胞,某些菌株有荚膜,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非常活泼,呈穿梭样或流星状。
2.致病物质:①霍乱肠毒素②鞭毛、菌毛③多糖荚膜和特殊LPS2.所致疾病:霍乱为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主要通过摄入污染水或未经煮熟的食物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