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区域地理第三章经济发展第二节生态建设第四节资源利用第一节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概念: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根据地理差异划分出的地球空间单位。
一、区域属性:一定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特征:差异性、整体性、层次性、可变性。
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相同点:地理位置、地理环境。
差异: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耕作方式、人类活动、其他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作物熟制。
备注:长江三角洲为水田耕作业,以水稻为主,油菜、棉花为主要经济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水产业较发达,综合性工业基地,商业贸易发达;而松嫩平原为旱地耕作业,以春小麦、玉米为主,甜菜、大豆为主要经济作物,一年一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重化工业基地。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发展阶段:开发早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地理环境:水系稠密阻隔交通、土质黏重开垦困难、稠密水系扩大交通、土质条件改善、人口迁移劳动力丰富。
影响结果: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转为有利因素),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破碎,不利于机器化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三、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概念:利用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在航空器上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概念: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利用卫星进行全球范围内实时定位和导航的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组成。
特点:GPS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可用于定位、测速和授时等方面,也可用于野外调查和导航服务。
应用:GPS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航空、航海、军事、交通、地质勘探、气象等。
概念: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可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等方面。
关系:GIS与遥感获取信息和GPS空间定位信息相结合,可进行地理信息的处理、分析和查询。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一种将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可进行立体动态的显示。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概念: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包括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等。
表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和生产力丧失,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和渭河平原等地区。
基本过程:荒漠化的基本过程为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和荒漠化等。
二、以西北地区为例的荒漠化防治地区概况: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地形特征为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草原和荒漠为主的景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荒漠化原因:荒漠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气候干旱、土地物质条件疏松、风力作用和人类活动不当等。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预防荒漠化的关键在于维护生态平衡和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采取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等措施。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针对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应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促进植被恢复和土地保持,减少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应采取生态恢复和经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对于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应采取封沙育草、防沙林带和农田等措施,构筑防护体系,防止风沙侵蚀和土地荒漠化。
五条对策:维护生态平衡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复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防护林是防治沙漠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实现防护林的目标,需要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等综合措施,解决生活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等。
在宁夏草方格沙障的实践中,增加地表粗糙度可以削减风力,截留水分可以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植被存活。
石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广西、贵州等。
次生盐渍化的原因包括不合理灌溉措施和超采地下水或河流枯水期,防治措施包括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措施。
森林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
热带雨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10°内,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5°,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马来群岛、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热带雨林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同时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因此,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至关重要。
热带雨林是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地方,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它具有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等优越性,但同时也非常脆弱,易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
由于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这部分最易遭人类破坏,而且一旦植被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很快丧失,雨林系统则很难恢复。
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包括过度的焚耕开垦、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等。
为了开发亚马孙,修建了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这些都是保护雨林的措施。
湿地是指水文、水系、土质、土层、地形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它们的气候多雨、蒸发弱,地形平缓、低洼、排水不畅,土质、土层冻土层或透水性差,水文、水系河网密布、经常发生凌汛、河流泛滥。
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水防洪、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提供矿物资源、旅游观光、航运、教育与科研价值等多种作用。
为了保护湿地,需要采取退田还湿地、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防治水污染、禁止滥捕滥猎保护野生动植物、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湿地保护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等措施。
能源是指可以转化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能量的物质或者现象。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而非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常规能源包括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而新能源包括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核能等。
山西省以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交通便利为优势,扩大煤炭开采量,建设能源基地,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将输煤转变为输电,发展炼焦业,提高能源输出结构水平。
原来,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现在,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建设,构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三条产业链。
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同时,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调整原有重化工业,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降低重工业比重,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开采条件好,中厚煤层,埋藏浅。
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暂时不会改变。
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为晋外运煤提供便利。
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植物种草。
河流的综合开发是重要的,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流域的自然背景(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矿产资源)决定了流域的利用方式和开发方向。
山地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亚热带,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煤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
早期的掠夺式开发导致土地退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现在,通过河流的梯级开发,修建水坝,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旅游、养殖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这有助于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和土地利用。
文章已经被修改,以下为修改后的文章:在根治洪灾之后,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二是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保证了农业灌溉,促进了农业发展;水库养鱼,发展了养殖业;改善了通航条件;防止了旱灾和洪灾;发电,提供了电力;并且发展了旅游业。
洪水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气候气象,暴雨集中,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二是流域特征,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汛期集中。
洪水会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在河流上游植树造林,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在河流中修建水库或分洪区,调蓄洪水;在河流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大堤,泄洪;并且建立完善的洪涝警报系统与相应的应急对策。
河流航运的价值评价会受到地势落差、径流流量、气候冰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经济水平、人口与城市密度等人文条件的影响。
相应的水运网络可以支持、完善航运系统。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节是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这个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气候条件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地形条件是西部高原(畜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种植业)、周围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土壤条件是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