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例谈创设数学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五法-2019年教育文档

例谈创设数学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五法-2019年教育文档

例谈创设数学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五法
古今中外凡在学业中有所建树的人,对学习均有浓厚的兴趣。

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便会全认真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

正如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

”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这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举例谈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

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巧设问题情景,让一个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提出“能被3整除的数是否与能被2、5整除的数一样有同样的特征呢?”接着出现3的倍数,12、24、36、129……由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学生无法从这些数的个位上找到能被3整除的特征。

最后提问:“那
么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究竟从那里着手呢?”此时的学生就象炸开的锅,有的跟同桌讨论、有的翻书找答案、有的双眉紧锁在沉思,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2 创设生活情景,引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灵敏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若让学生干巴巴地坐着听课,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开小差,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有的放矢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学习。

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偏离太多,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是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

因此,我认为只有了解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和他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问题,寻求一些儿童感兴趣、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与他们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一个让每位学生都乐意学习的情境。

否则,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如一位老师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每天都在黑板上写字,有谁知道黑板的长度和宽度呢?想知道吗?然后找一学生上前去测量。

学生得出的数据为长3.6米,宽1.01米。

老师问:这里的长和宽能用整数表示吗?其实老师这里的问题创设有悖于这节课的内容,好像准备学习周长和面积一样,让孩子摸不着头脑。

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但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反而会让孩子感到一头雾水。

3 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几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

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4 创设故事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促进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源动力,而人的兴趣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些故事性的情境,给数学问题注入浓浓的童趣,并会促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萌发探索学习的欲望。

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就展示故事情境:动物园里有许多可爱的动物,熊猫伯伯,小猴和小牛是好邻居。

一天,熊猫伯伯为了考考小猴和小牛数学学得怎样,特地从市场上买了一个西瓜,请他们吃西瓜,小猴刚进门就急着要吃,熊猫伯伯问他们:“你们哪个想吃这个西瓜的1/2?哪个想吃这个西瓜的1/5?”小猴抢着说“我要吃
它的1/5!”小牛说:“那我吃它的1/2吧!”熊猫伯伯就按它们各自的要求分给了它们。

可是小猴一看这两块西瓜,大喊着要跟小牛换一块,诚实善良的小牛就跟小猴换了西瓜。

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猴要和小牛交换西瓜的原因吗?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像炸开的锅一样,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激烈地探讨,各抒己见。

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很自然地进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

故事情景使学生童趣顿生,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升腾起来。

这便成为了学生探索的动力,数学课堂也真正呈现了生命力。

5 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

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

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