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企业文化相同性分析

中日企业文化相同性分析

第二章中日企业文化相同性分析2.1中国企业文化特质分析2.1.1 渊源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

一种文化历史越悠久、传统越深厚,其民族特性就越明显、越具地域特色,每个民族长时间形成的民族文化具有的特点各不相同。

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沉淀的文化对国人及其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常庞杂,但最重要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1.2 构成1)企业理念,它是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层面,企业理念是指企业发展的定位和未来的愿景。

2)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它是指企业明确的做事原则,也就是企业要求员工对待客户/对待工作的准则,以及企业对待员工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态度等内容。

3)企业的形象与标识,其主要包括,企业对外的形象,员工工作时着装/用语等一系列行为形象的规范。

2.1.3特质企业文化,在我国有时还称为企业精神,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能表现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能把企业员工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

在中国,企业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人为本,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主张尊重人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企业文化产生所需要的条件具有共通性。

企业成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互间交往,在人际关系中与生产关系的调整中,不断发生矛盾和碰撞,又不断地得到调和、妥协,达到统一。

企业文化就是这样通过人和人之间的行为活动,不断进化集聚而成。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依附于企业,最活跃的因素是人。

●“关系作用”在中国企业中尤其突出。

中国企业过分重视人伦,往往是人情关系冲淡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企业中裙带关系经常会束缚了管理者的手脚。

重关系、讲面子、不得罪人的观念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管理。

从管理观念来看,管理管的是理,是通过管“理”服人。

所以,中国人强调管理中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强调情理相融,即“理、情、法"。

●中国企业,管理目标的多元化。

首先,经济目标并非我国企业管理的唯一追求。

它包括多个方面,例如,政治目标、伦理等等,都是企业所追求的。

其次,企业管理活动的政治化色彩较浓。

另外,从管理的组织模式来讲,偏重于“人事管理”。

这具体表现在:人事部门在企业部门体系中居于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企业员工既关心生产、经营,更关心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上下级信任的保持、自身尊严得到社会承认、友谊与信任的发展,威信的提高等等,企业中“人际网络效应"较强;人际因素往往覆盖了其它管理因素(如客观化、制度化,科学化因素等)。

2.2日本企业文化特质分析在日本,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现企业文化,如“社风”、“社训”、“组织风土”、“经营原则”。

这种企业文化既是企业内部的一种文化观念,这种文化理念是把全员力量统一于共同目标之下的,又是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的意识形态。

和魂洋才、家族主义和以人为中心是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

【3】●和魂洋才构成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日本自称自己的民族为大和民族,“和魂”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实际上“和魂”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产物,是“汉魂”的一种变种和东洋化。

实际抽象的中国儒家文化就是人伦文化、家族文化,他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和、爱等思想,归纳起来就是重视思想统治,讲究伦理道德。

“洋才”则是指西洋的技术。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了资本主义进程。

向西洋学习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是在明治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开始的,后来在日本企业中逐渐形成高潮。

日本近代企业家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将“和魂”和“洋才”结合起来的。

这样日本企业管理文化的重要基础是以日本化了的中国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和魂”和以欧美的先进技术为内容的“洋才”相结合形成的。

【2】●家族主义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显著特色过去日本这个国家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所以日本民族具有明显的农场家园的某些文化特征,它首先具有在共同群体中相互合作,因为农业工作,从播种到收获,绝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家人和族人应该相互合作,这使日本形成了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与个人才能相比,他们更重视协作与技术的作用,即表现为家族主义。

在企业中,这种家族主义观念普遍表现为“团体精神”,一种为了团体能牺牲个人的观念。

日本社会是一个社会团体,可以被视为一个企业集团,企业内部部门、小组、部门等,不同的大小;在外面的企业和企业结合成小组,密切联系,最终形成无数集团和日本这个国家整体和族群。

●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日本企业经营模式中的三大支柱,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以及企业工会,他们都离不开人这个中心的,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来调整企业的生产关系,缓和劳资矛盾。

上述这些形成了命运共同体的格局,实现了劳资和谐,改善和提高企业经营的管理。

2.3中日企业文化相同性比较中日两国的企业文化是不同的,不相同的企业文化决定了两国有着不相同的企业发展道路。

然而,中日两国也有一部分相同的企业文化。

◆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两国的企业都是以人为根本的,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就已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们放在第一位。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在于日本的企业中存在。

◆都提倡企业的社会责任。

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企业在为企业股东获得利润的同时,也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中日两国的企业文化中都有提倡企业的社会责任,其中雇员利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重要一环。

两国对于企业雇员都有很多的优惠政策。

◆都追求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力量,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在产品上有自己的突破,才能给本企业带来生机,不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企业才有发展下去的可能性。

中日两国的企业都勇于创新,尝试新的方法及事物,一直致力于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都关注顾客利益,强调服务质量。

中日两国企业都很注重各自产品的质量,这是把顾客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表现,既然顾客购买公司的产品,就必须为顾客负责。

中国的海尔及日本松下公司这两家公司的投诉率都很低,因为公司注重服务质量,还有专人跟踪顾客资料,了解顾客的满意度。

第三章中日企业文化差异性分析3.1中日企业理念的比较●日本企业的灵性主义当面对复杂的、多变的商业环境以及出现的问题时,灵性主义在强调价值观、经营信念的驱动下,能够选择正确的认识角度和最好的解决方法,灵活地、顺其自然地完成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

日本企业是将企业的价值观念及其信念作为经营管理的基石,而不是以成本利润分析法、目标管理法等理性的工具作为管理的基础,在从中引申出想象的经营管理方法,目标和法则,以便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从而体现出经营哲学的“灵性主义”特色。

●中国企业的关系主义中国企业管理的哲学基础,直接来源于传统文化。

从管理方法上来看,中国人讲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与人之间强调“伦理人”与“社会人”,共存共荣、同舟共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关系。

管理管的是理,是“灵性”,是通过管“理”服人,以己推人。

所以,管理中的教化功能是中国人所提倡的,即“晓之以理,明之以道”。

从管理的目标上来看,中国人强调致中和、求稳定和求发展,在必然中求自由。

中国的企业多提倡以群体的大目标融入个人的小目标中、企业里人心的稳定和生产的正常化运转,然后才是企业的进步,个人目标的自我实现。

从管理的对象来看,中国看重对员工的管理,强调人事共有一理、情理相融、同舟共济、礼仪为先,从而达到合理、合情、合法。

所以,同西方的规格化、标准化、独立化管理特征相比较来说,中国企业更常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来启发人的内心道德,以发挥组织的群体影响。

【4】与日本企业的灵性主义相比,中国企业并不完全表现为那种随情顺势的灵性态度,而是强调以理通情,理在情中,合情合理,反对缺乏灵魂式的变动不居。

灵活态度应以理为精髓,以理为导,提倡的是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的哲学方式。

3.2 中日企业价值观的比较●日本企业具有团队意识在1975一年里,日本的丰田公司收到自己内部员工创新发明想法的建议达到38.1万件,采用率为83%,为此支付奖金3.3亿日元,而那一年只是创造部门的利益就达到160亿日元。

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2100名员工一年内突出的创造发明构想达到28万个。

上面的统计数据说明了日本企业内部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说明了企业员工具有很强烈的团队意识和作风。

既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完全发扬“团队”的整体效能,又要保持团队内部的和谐相处以及保持和发展整个团队的利益是团队主义的基本特点。

日本人在加入某一集团为存在前提就是“团队意识”;个人与集团的关系几乎维系终身;集团成员之间没有硬性的“契约”,义务和责任具有弹性。

因此,日本人常称自己所在的公司是“家里的公司”,在公司工作也就有很强的责任观。

【2】●中国企业具有集体主义意识我国的企业,从价值观上来进行分析的话,很明显地表现为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它的特征为:(1) 具有多重性的集体价值认同,即个人对集体的价值认同是多重性的。

无论小的非正式团体、班组和车间,还是大的分厂、总厂,乃至国家、社会,这些都是同时对个人的价值认同产生作用的,这就使得人们既能认识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又使得归属、跟定意向很难聚焦和集中;(2)集体意识的形成是双向的,即一方面企业员工具体地归属于某一团体当中,另一方面又受到理想化、更高层次集体目标的牵引。

现实归属与理想追求是共同存在并运作的;(3)员工对集团的向心力具有不完全性。

由于集体认同的多重性以及集体对个人的绝对优越化,我国企业职工对集体的向心力,一方面随着指向多重目标的过程中散射和弱化了;另一方面,一部分向心力又返回个人自身,形成了集团向心力的不完全性。

两者的不同点为:首先,日本企业里的集团意识有着深刻意义上的民族和文化背景,这就是生存的民族危机感、拟家族内部之间的关系、日式的以“诚”“忠”为核心的道德原则等。

中国企业集体主义的民族文化背景并一致,传统文化中的“孝”、“礼”多表现为一种外在伦理规范,同时又强调一种“独立人格”,“忠”、“诚”也是有条件的,“忠”的对象具有善变性。

所以,日本的团队意识更彻底的内心认同和行为趋向的一致性;中国的集体主义则表现为心理和行为表现在不完全一致。

其次日本企业以“非专业化的成功道路”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个人发展与集体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中国的企业由于人事制度的“结构性问题”尚未完全解构,集体价值取向几乎被自我发展需求所覆盖,靠“机会获取”、“位置优势”等非正式途径来实现个性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