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品控制要求通知下面是从质量管理体系中摘取的对不合格品控制的相关要求,各车间管理人员进行学习,今后再发现不合格事项要填写不合格品控制记录。
生产办负责对不合格品处理记录进行管理。
所有“不合格报告单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处理单”均从生产办领取。
生产办对所有纠正记录进行编号,编号规则JZ-车间-年份-序号,如合成车间为:JZ-HC-2013-001。
各车间在接到或填写不合格品控制处理单后,要先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原因,并制定有效的纠正或预防措施,通过实施验证能防止不合格品再次发生后,把原始不合格品处理单送到生产办存档。
一、质量手册相关要求8.3不合格品控制本公司对不合格品进行控制,从而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
8.3.1 不合格品的标识与隔离经检验确定未满足规定要求的产品,检验员必须在检验报告上标明“不合格”,填写“不合格品通知单”并在不合格品上悬挂“不合格”标识,同时立即通知责任单位负责人。
不合格品应隔离存放,并做好状态标识,防止不合格品在未做出处理前流入下道工序或出厂。
8.3.2 外购物资不合格品的处置经确定不合格的外购物资,由检验员填写“不合格品通知单”,材料科负责与供方联系退货。
经确定不合格的外购物资,做出“让步接收、挑选使用、降级使用或改作他用”的必须按规定进行审批。
8.3.3不合格品的评审与处置根据不合格品对产品质量、寿命和生产工序的影响程度,划分为A、B、C三级。
检验人员的主管领导对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的规定进行评审、分类,并按权限决定处置意见。
检验人员必须进行资格确认,并能独立行使职权。
如果改变其评审结论,须由上一级负责人签署书面意见。
不合格品评审后的处置意见有四类:a)进行返工,以满足规定要求;b)让步接收或降级(有时可附加返修要求);c)报废或退货;d)在产品交付后或使用后出现的不合格,组织要采取与不合格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
评审后提出的处置意见,需部门负责人签字,同时做好评审记录。
当对不合格成品做出让步接收、降级时必须与顾客沟通,得到批准后方可处置。
同时应记录下不合格和返修情况,以说明不合格品的实际情况。
当有规定时,还须向最终使用者、执法机构或其他机构报告。
经返工的产品必须重新检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交付或转序。
8.3.4 已交付顾客及投入使用的不合格品,由销售科组织有关人员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有关规定处理。
以上内容详见CR/CX-17《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8.5改进本节规定了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持续改进的策划、实施、评价等要求。
8.5.1 持续改进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应策划和管理持续改进所必要的过程。
8.5.1.1 持续改进的目的持续地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确保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得以实现。
8.5.1.2 持续改进的分类与项目a)持续改进贯穿于过程之中,分为日常的改进活动(如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重大的、长远的改进项目(如对现有过程和产品的更改以及资源的需求);b)通过质量方针、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活动实现日常的改进,并提出改进项目,以促进体系的持续改进。
8.5.1.3 改进项目的策划与管理a) 确定改进项目的目标和总体要求,在公司内营造一个激励改进的氛围和环境;b) 分析现有过程的状况,确定改进项目的方案;c)通过数据分析、内审、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等活动寻找改进机会,确定改进项目;d)做出适当的改进活动安排,实现改进目标;e)评价改进实施效果。
8.5.2 纠正措施采取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符合再发生。
各部门采取纠正措施应与所发生的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应,对严重的和多次重复发生的不符合应采取就地纠正措施。
8.5.2.1评审不合格(包括顾客投诉)a)不合格范围涉及产品、过程和体系不合格;b)区分不合格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包括顾客满意程度);c)不合格信息来源(如顾客投诉、不合格报告、审核和评审报告、数据分析和输出、顾客满意程度、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结果等)。
8.5.2.2 确定不合格原因问题发生的责任部门分析不符合产生的原因,应充分从人、机、料、法、环等因素分析原因。
8.5.2.3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纠正措施a)责任部门针对不合格原因,制订纠正措施,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纠正措施;b)责任部门实施所需的纠正措施并对实施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有效性,减少可能的风险。
8.5.2.4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包括:a)信息来源记录;b)原因分析;c)实施及结果记录。
8.5.2.5 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a)企管办对纠正措施进行跟踪、检查、验证;b)对每项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审,评审其能否防止类似的不合格再发生;c)经验证有效的纠正措施应纳入文件,文件的修改,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8.5.2.6 采取纠正措施的记录由实施部门分别保存。
以上详见CR/CX-19《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8.5.3 预防措施采取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其发生。
预防措施应形成文件。
采取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8.5.3.1 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信息来源包括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市场分析、自我评价结果,操作失控发出的早期报警。
8.5.3.2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需求各部门积极利用各种信息来源,发现潜在的不符合,评价其发生不符合的可能性。
8.5.3.3 确定并实施所需的预防措施a)责任部门确定需采取的预防措施,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b)在实施过程中,企管办要对预防措施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有效。
8.5.3.4记录所采取预防措施的结果(其内容应包括原因分析、方案、实施结果及跟踪、检查验证记录)8.5.3.5企管办应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企管办负责评价预防措施的完成情况,以及结果达到预定要求的程度。
重大措施应提交管理评审。
8.5.3.6经验证有效的预防措施应纳入文件,按文件控制程序修改相应的文件。
以上详见CR/CX-19《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二、程序文件相关要求CR/CX-16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1 目的对产品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是否得到满足。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生产用原材料、生产的半成品和成品进行监视和测量。
3 职责3.1 技术部负责进货和半成品的监视和测量。
3.2 检验科负责成品的监视和测量。
4 工作程序4.1技术部负责组织各部门编制《检验规程》,明确检测点、检测频率、抽样方案、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判别依据、使用的检测装置等。
4.2进货验证4.2.1对购进物资,仓库保管员核对送货单,确认物料品名、规格、数量等无误、包装无损后,通知检验员实施进货验证。
4.2.2检验员进行全数或抽样验证,并填写《物资验收单》:a)库管员对验证记录判为合格物料的品名、规格、数量、包装进行核对,无误后办理入库手续;b)验证不合格的,检验员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4.2.2进货产品的验证方式验证方式包括检验、测量、观察、工艺验证与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等方式,根据《采购物资分类明细表》中规定的物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验证方式。
4.3半成品的监视和测量4.3.1过程检验对设置检验点的工序,加工后将产品放在等检区,检验员依据《检验规程》进行检验,填写《检验记录》并签字或盖章。
合格品转入下一工序;不合格品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4.3.2互检下道工序操作者应对上道工序转来的产品进行检验,合格后方能继续加工,不合格品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4.3.3半成品检验中,发现不合格品时,检验员应马上通知操作者注意加强控制或停机检查;并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4.4成品的监视和测量4.4.1检验员依据《检验规程》进行成品的监视和测量,并填写《物资验收单》。
检验合格的签发《入库通知单》,进行包装入库,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办理。
4.4.2除非得到总经理批准,适宜时得到顾客批准,否则在所有规定检验活动完成之前,不得放行或交付产品。
因顾客批准而放行产品时应考虑:a)该放行或交付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b)这种特例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满足顾客的要求。
4.5监视和测量记录4.5.1监视和测量记录应清楚地表明产品是否已按规定标准通过了监视和测量,应有检验员或放行者的签字或盖章。
4.5.2监视和测量记录由检验部门保存。
5 相关文件5.1《采购物资分类明细表》5.2《不合格品控制程序》5.3《检验规程》6 记录6.1《物资验收单》6.2《入库通知单CR/CX-17不合格品控制程序1 目的通过对不合格产品进行识别和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
2 范围适用于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交付后的产品发生的不合格的控制。
3 职责3.1 技术部负责进货不合格品和半成品的识别;检验科负责不合格成品的识别。
3.2 总经理/分管副总各自负责职责权限内的不合格品的处理决定。
3.3 责任单位负责对不合格品采取纠正措施。
3.4 仓库/生产车间负责不合格品标识、隔离存放及返工、返修工作。
4 工作程序4.1根据不合格品对产品质量、寿命和生产工序的影响程度,划分为A、B、C三级。
4.1.1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严重不合格品,即A级。
a)能引起产品功能丧失或可能会造成人身安全事故;b)指标严重超标,顾客发现会拒收;c)严重影响下道工序的使用;d)严重违反法律、法规或强检标准。
4.1.2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一般不合格品,即B级。
a)可能会影响产品功能、效率或寿命,但不会造成安全事故;b)指标明显超标,顾客发现可能会拒收;c)对下道工序不会有严重影响(但有次要影响)。
4.1.3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轻微不合格品,即C级。
a)不影响产品功能、效率或寿命,但有轻微不满意;b)指标轻微超标,顾客可能不会拒收,但有可能申诉;c)对下道工序可能有轻微影响。
4.2不合格品处理4.2.1不合格品的处理方式有:退货、让步接收、返工、报废等。
4.2.2进货不合格品的处理4.2.2.1对检验发现的不合格品,检验人员在物料上贴“不合格”标签,仓库将其放置于不合格品区。
a) 对C级不合格品,应报本部门负责人处理;b)对B级不合格品,应逐级报分管副总处理;c)对A级不合格品,应做出退货决定,由材料科办理退货手续。
4.2.2.2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物料,按上述条款执行。
4.2.3不合格半成品的处理:由检验员确定处理方式。
4.2.4不合格成品的处理a)对C级不合格品,检验员可作出返工决定,检验科长可以决定是否让步接收;b)对B级不合格品和返工多次仍不合格的C级不合格品,生产、检验和销售共同研究确定处理办法。
c)对A级不合格品,应做出退货决定。
对于已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成品,应按重大质量问题对待,检验科应组织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执行《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有关规定,销售科应及时与顾客协商处置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