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讲义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讲义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讲义
凤翔县彪角中学陈鹏录
一、知识整合
景物形象就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

诗中的景物形象就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

二、直击考点
(一)考什么?
本考点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的特点的概括能力。

具体而言,常会涉及到以下内容:
1、概括诗歌描绘的画面。

2、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特征或景象特点,把握诗歌营造的氛围特点或环境特征。

3、将景物形象与表达技巧综合起来考察。

4、将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综合起来考察。

5、将景物形象与作者情感综合起来考察。

6、分析意境特点。

(二)怎么考?
本考点常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考查。

问题的设问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请概括某句、某联、某阕、篇描绘的画面内容。

2、某句、某联、某阕、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怎样的环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情景关系就是怎样的?)
3、某句、某联、某阕、篇就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写景时用了哪种(哪些)方法?
4、某句、某联、某阕、篇通过写景塑造了什么样的任务形象?
5、请分析某句、某联、某阕、篇的意境特点。

三、怎么办?
(一)典题例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琅玡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就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①忘归。

【注】①莫:通“暮”。

简析颔联所描绘的意境。

(二)援例说法
1、请同学们在完成上面三道题的基础上,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类题目的解题步骤就是什么?
(2)怎样通过描绘的景物形象体察作者的情感?
(3)“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类题目规范法答题的方法与步骤就是什么?
2、知识储备
(1)概括氛围特点(画面特征、景象特点、环境特点)的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写景的方法:
写景的方法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两方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就是直接对景物进行描绘,它包括观察角度变化描写、白描、工笔、细节、点面结合描写等描写方法。

侧面描写即用对其她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也叫侧面烘托。

往往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侧面描写包括渲染(色彩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具体而言如下:
1)烘托,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烘托又叫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

2)动静结合,主要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等手法。

动静的结合往往与衬托相关。

3)虚实结合,所谓实,就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跟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

诗歌中的“虚”包括:①神仙鬼怪世界与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④对面落笔。

○5留白之境。

4)白描,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5)工笔,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地描绘。

6)视角的变化,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与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触觉等的变化。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7)从修辞角度瞧,写景的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

(3)情景关系:从大的方面瞧情景关系只要有三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触景生情(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又包括四种:A.以乐景写乐情。

B.以哀景写哀情。

C.以乐景写哀情。

D.以哀景写乐情。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鹭③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

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

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

③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②。

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③金缕尽,虫街画粉玉楼空。

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

②五更钟:亡国丧音。

③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就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与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四句的景物描写对表达这种思想情感有什么作用?
(2)“穷途恨”与“捧日心”对举,意义何在?如何理解“羞将白发对华簪”这一句?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意
王融①
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

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②。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沭。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注】①王融(467–493):字元长,南齐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②罗縠hú:一种丝织品。

(1)主人公“废裁缝“罢膏沐”的原因就是什么?“寸心郁纷蕴”饱含了人物什么样的复杂心情?(5分)
(2)这首诗的开头与结尾分别就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昌怀古
栖一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

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

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

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

台上有屋谓之榭。

”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1.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颈联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又就是怎样描摹这幅画面的?请作简要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