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之初,本为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探究理解汉字字形与意义的关系,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
通过对汉字的欣赏,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字之初,本为画》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三单元第一课。
作为高二学生,对汉字已经很熟悉,并且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能写字,会读音,理解字义,有一定的语文素养。
所以在此基础上学习本文,难度并不大,而且学生也会很感兴趣。
但是对于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及汉字的造字方法学生仍然是一知半解。
一些认知仅来源于书本或是纪录片。
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对语言文字知识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鉴于此,教师在《字之初,本为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祖国汉字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汉字知识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取知识,能够主动自觉地运用所学到的汉字知识去解决语言文字现象问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汉字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
4教学过程4.1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在上课之前,老师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写一个字,“亚”,同学们猜测一下这是什么字?这个字读“亚”,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呢?“次之、第二的意思”,为什么这个字具有这样的意思?下面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一下这个字,这个字像什么?像一个剜去四个角的正方形,非常好,这是我国古代埋葬王室和贵族成员的地下墓室俯视图,之所以要剜除墓室的四角,是为了避免潜藏恶灵。
埋葬死者的仪式以及祭奠亡灵仪式的司职者被称为“亚”,“亚”是由有权有势的氏族里的人从事的,他们使用着一种“亚”字形的,中间写有氏族名的徽章。
比如这个人姓“陈”,他就会把他的姓刻在“亚”字形中间,这种图形被称为“亚”字形图形。
亚职者为从事圣职的神官,其地位仅次于族长,故“亚”含有次之、第二之意。
这就是我们的汉字,以其独特的方块骨骼支撑起中华文明,它跨越千山万水,冲破千年时间的阻隔,悄然将中国文化带到了我们的身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汉字,感受《字之初,本为画》的魅力。
活动2【活动】谈一谈,关于汉字起源有哪些学说?结绳记事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图画说活动3【活动】说一说,汉字形体演变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活动4【活动】想一想,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由繁到简;象形性逐渐减弱;线条趋向平直、方正。
活动5【活动】讲一讲汉字的造字方法【拓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文字”这个词的解释。
PPT展示: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意思是: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声旁、形旁相互结合就叫做“字”。
“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
(字的小篆)“字”是由“宀”和“子”组合之字。
“宀”《说文》中对“宀”的解释为“交覆深屋也”,指的就是一个房子的房顶,在房子里生孩子,所以“字”有繁殖、养育之意。
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
【追问】同学们通过这段话的叙述以及课文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汉字是通过哪些方法创造出来的呢?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拓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个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所以在古文字学界这六种方法被称为“四体二用”。
《说文解字》中称他们为“六书”。
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对这六种方法进行研究,下面请各组派代表把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向同学们进行展示。
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点评【展示】我们是第一小组,为大家介绍的是象形字。
《说文解字》中象形字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
为了使同学们对象形字有一个形象的了解,由我们组韩兴哲、章涵同学给同学们进行演示:韩兴哲演示:同学们猜一下这个字是什么字?“人”是站立之人的侧视图。
义指人,人类。
所以人的甲骨文的写法就是:“”韩兴哲演示:同学们猜一下这个字是什么字?“大”,是伸展手足站立者的正视图,义含“盛大、伟大”。
为什么用人站立表示“大”呢?《说文》中的解释为:“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像人形”所以“大”的甲骨文写法:“”章涵演示:讲解者:这是一个发髻上插着簪的男人,同学们猜一下这是什么字?“夫”字,它是由一个“大”加“一”组成的,表示男人头上插着簪,衣冠整齐,是婚礼时的盛装之姿,因此,“夫”有了丈夫、男子之义。
所以它的小篆写法为“”这种描画出事物的形状的造字法就叫“象形”。
【点评】学生点评:能够抓住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形象的表演使我们对象形字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展示】我们是第二小组为大家介绍的是指事字。
指事的意思是,直观地表示出事物间的关系,见之即悟。
《说文解字▪叙》中对指事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含意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皆属此例。
我们也给大家做一下演示:上:甲骨文的写法是:金文的写法是:篆文:下:甲骨文的写法是:金文:篆文:这是什么意思呢?请邢浩然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
上:手掌上画一点,示意“掌之上”即“上”,后来,示意的一点变为纵线,字形变作“”,进而纵线旁加点,演化为“上”,由掌上之义引申,泛指各种意义的上,上方,亦有呈上,登上之义。
下:手掌向下,用一点示意,手掌之下,从而表示下方,“下”除了指空间之下以外,还有“下降,下落,下移,卸下,下马,下车”等义。
在这里造字者用一个点和手掌的位置关系来表示“上”和“下”,指示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就叫做指事。
类似的指事字还有本,二,示,末。
这就是我们关于指事的研究,谢谢大家。
【点评】学生点评:第二组展示的非常好,能够将“上、下”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都写出来,通过点和手掌的位置关系来表示“上”和“下”,指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把指事这种造字法讲解的非常清楚,非常好。
【展示】我们是第三小组为大家介绍的是会意字《说文》中对会意字的解释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这句话的意思是,会意字是两个以上的字素合成的字,将象形字、指事字组合起来,表现出新的字义的方法叫会意字。
为了方便给同学们进行直观的演示,我们以“委、年”为例,进行示范:“委”是会意字,是“禾”与“女”组合之形,“禾”为禾形头巾,是稻魂的象征,“委”表示头戴禾形巾,扮为稻神,翩翩起舞的女人之姿,插秧时,为祈祷丰收,男女二人跳起“田之舞”,女人躬身柔美而舞,故“委”有低委、委从、委托之义。
“年”是“禾”与“人”的组合之形,“禾”表示禾形头巾,象征稻魂,下面是“人”的形象,“年”表示男人起舞,有收成之义,谷物一年一收,因此有了年、年份之义。
“委”“年”就是由象形字“禾”“女”“人”组成新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叫“会意字”。
【点评】学生点评:通过刚刚的表演,我们能看出这组同学非常用心,通过自己的形体表演形象而直观的向我们展示了会意字的构成方法。
【展示】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是第四小组,为大家讲解的是形声字。
《说文》中关于形声字的表述是这样的:“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
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
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例如:以贝为意符的形声字:财、货、贿、资、赠、赐、贷、赊、贪、费、贵、贱等等,都是和财物有关的字。
以言为意符的形声字:语、谈、请、谋、访、许、诺、讽、读、训、诲、谕、议、谏、诛、讨、谤等都和言语有关。
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包括: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内形外声、内声外形。
我们考察了《说文解字》这本书,形声字占所收汉字80%以上,清代《康熙字典》形声字占90%,形声字大量增加是汉字发展的主流。
这就是我们关于形声的研究,谢谢大家。
【点评】学生点评:这组同学不进介绍了什么是形声字,还介绍了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及其在汉字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作用。
【展示】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是第五小组,为大家讲解的是转注字。
《说文》对于“转注”的定义为“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这句话的意思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
例如“仑”字的本义为连成一体之意,我们可以以转注的方式把“仑”字作为字根,创造出新字“伦”“沦”“纶”“轮”等字。
这些字不仅继承了“仑”的形和音,还继承“仑”的意,单人旁的“伦”是兄弟的意思、“沦”是微波、“纶”是鱼线、“轮”是车轮。
这几个字的意思都袭承了根字“仑”连成一体的意思,这种方法就叫转注。
这就是我们关于转注的研究,谢谢大家。
【点评】教师点评:“转注”这种方法历来说法不一,五组同学能够综合参考众家之言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把转注讲解的如此透彻,真是难能可贵,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五组。
下面有请第六组的同学:【展示】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是第六小组,为大家讲解的是假借字。
《说文》中对于假借字的定义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指的是遇到难以用形体来表现事物时,只能借用字音相同的其他的字来加以表达。
假借字指的是像代词,方位词一类的字,最初就无法用形体来表达字义,于是借用了相同字音之字。
例如:“东”甲骨文:金文:小篆:是假借字,原为“橐”之形,像一个上下扎紧的口袋,尽管如此,在这里“东”并不指代口袋,而是假借而来用作方位词。
“西”甲骨文:“”金文:“”篆文:“”“西”形状像鸟笼之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用它表示东西之西。
“东、西”二字本无方向之义,也无法用形体表达,于是就借用了相同字音的字表达“东和西”这种方法就是假借。
谢谢大家。
【点评】学生点评:能够写出“东和西”的甲骨文、金文、小篆三种形体,并能把假借交代清楚,非常好!活动6【活动】悟一悟,汉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久远深邃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实生活中广告牌和徽标的设计都能看到汉字的身影,下图是“中华老字号”徽标,请从构图角度简要说明其寓意。
活动7【导入】结束语: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汉字的起源,以及它的形体演变,掌握了汉字的造字方法,更深深的感悟到汉字以其独特的方块骨骼支撑起了中华文明,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铭记千百年来信守过的灵魂和信仰,中国汉字古老精深,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