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4-4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4-4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吸取”是吸收采取,多与“养料、经验、教训”等组 合;“汲取”的“汲”是指从下往上打水,有“很努力地吸
取”的意思。“汲取”的程度要高些。
例句1:你还是依赖于幻想生活 ,需要从童话里吸取营 养。 例句2:树的根系越是发达,所汲取到的水份和养料就越 多,树木的生命力就越强。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耳闻目睹·耳濡目染 “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见。“耳濡目染”,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 觉地受到影响。
都有“耳朵听到、眼睛看到”的意思。异:前者强调亲自
听到、看到,受没受到影响则不管。后者强调经常听到、看 到,并不知不觉受到深刻的影响。 例句1: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 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例句2: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 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
提拔他,也不因为他不是好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3.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赏读: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情不会忍 耐,便会坏了大事情。”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语林撷英
吸取·汲取
己的心意为师)自用(自以为是),等等。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3.借助诗文故事识记
成语中的大多数源于古代诗文,或是直接援用诗文。我们
可以初高中课本中出现的为主要识记范围,例如: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分崩离析、祸起萧墙(《论语》),扑朔迷离(《木兰
辞》),觥筹交错(《醉翁亭记》),游刃有余、目无全牛(《庖丁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解析 复燃”。 答案
“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重
新恢复地位,是褒义词,不能用于违法现象,此处可用“死灰
B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5.判断下面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法海和尚见许仙不答应,就快刀斩乱麻,把他关了起来。 ..... B. 媒体不如多宣传一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是考上 大学才有出路。让家长和考生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在一棵树 .... 上吊死 。 ... C.营销专家告诫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 .............. 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 伤。 D.“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象”、粗枝大叶„„还在 ....... 我们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样”。本句中说的“老旧钟表”其实就是“(他)家中的珍宝”, 而且句中特别用“老王家的橱柜里”、“多年收藏”和“宝 贝”来强调这一点,当然这里用“如数家珍”就不合适了。 答案 D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 他为那本很受欢迎的获奖小说写了续 篇,但遗憾的是,续篇相形见绌,不能让人满意。 .... B.由于有关部门的严肃查处,摩托车非法运营现象暂时消 失,但要避免其东山再起,必须有制度化的举措。 .... C.观众期盼已久的歌剧《三兄弟》近日在人民大剧院上演, 其音乐大气磅礴,跌宕起伏,让人赞叹不已。 .... D. 在我父亲的记忆里, 那是一段极为特殊、 不堪回首的岁月, 人事的变迁如白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 ....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解析 答案 言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能否根据表达的需要恰 (1) ①刨根问底 ②打破沙锅问到底 (2)①畅所欲
当地使用熟语。
②竹筒倒豆子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3.判断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 违法者众多且 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 B. 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 在 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 性难免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 D. 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 每当 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
解牛》),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放浪形骸、游目骋怀、情 随事迁(《兰亭集序》),物华天宝、物换星移(《滕王阁序》), 勾 心 斗 角 (《 阿 房 宫 赋 》) , 信 誓 旦 旦 、 二 三 其 德 (《 诗 经·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朝不虑夕(《陈情 表》),等等。
温馨晨读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解析
“如数家珍”是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
分熟悉。本句中说“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
可见“他”对这些东西一定“十分熟悉”。但是使用“如数家 珍”这个成语有一种情况必须除外,即“熟悉”的对象不能就
是“家珍”,这也就是词典中说到的是“像数(说)家中的珍宝一
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告诫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等时不要孤注 一掷,要多留几条后路;D句“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办 事情。 答案 A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一、问题讨论 1.什么是惯用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迟迟不肯进入中国市场,结果自己 吃到了苦头。而第二例因为经济适用房具有优越的条件——价格 便宜,它一出现就受到百姓的争抢,不愁卖不出去。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2.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
熟语(包括同义的歇后语、俗语或成语)。
提示
惯用语是指有特定比喻含义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
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大多是贬义)。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2.什么是谚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比较通俗的
一些语句。其中有的是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寓意的语
句,还有的只是反映某种实际现象的语句,又叫作俗语(俗话)。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解析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能否准确地使用熟语。
答案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比喻有了某种名气或优越的
条件,以为必定会受到重用或赏识,而自满起来,不思进取。 现在也多比喻某种东西因为具有某种优势不愁卖不出去。因此
这两个例子使用得都正确。宝马汽车认为自己“血统”高贵,
言工具。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预习作业 1.以下两份报道中“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一谚语使用
得是否正确?“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是什么意思? ①有人说,如果宝马早一点儿放下“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在中国设厂,那么宝马也许早已成
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龙头老大。 ②自经济适用房登上舞台之日起,价格优势,就使其始终 处在“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特殊地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名句赏读 1.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赏读: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避免别
人对你的怨恨了。”
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赏读:孔子说:“当政的君子不因为人家说上几句好话便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解析
A句根据句义,应该用“不管三七二十一”,意思
是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快刀斩乱麻”比喻果断地处理
棘手的问题。其余各句使用熟语正确;B句“在一棵树上吊死” 比喻困在一个地方,不另谋出路。这里是告诫学生和家长不是
只有考大学一条路可以走,要多想想其他出路;C句“不要把所
开卷有益 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
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
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人,但长安群众并没有 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
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
为“二杆子”。这说明了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 流传至今,“二百五”与“二杆子”都成了莽撞、无礼、粗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