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权益维护问题(东海和南海问题面面观)
摘要:高速发展的21世纪,海洋发展也越来越本文主要是关于如何认识海权,如何维护海洋权益,未来中国在海洋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等方面的观点。
着重描述对海权维护的必要性和对中国海军的战略规划。
关键字:中国海权海洋战略海军
一、对于中国目前海权问题的认识
(一)对海权的理解
海权,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它涉及了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
海权对濒海国家的生存发展有决定性意义。
在19世纪末的美国,当欧洲列强进行造船竞赛和舰队决战的时候,美国海军的马汉将军提出了“海权论”。
他把海军建设上升到国家命运的高度,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大战略角度认识海上力量,提出了“炮舰外交”、“海军威慑作用”等观点,认为海军在战时和平时具有“共同价值”的观点。
逐渐地,各个国家开始逐渐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
(二)中国海权问题:东海南海问题直击
近来,一系列有关中国周边岛屿及海洋权益争端的消息不断传出。
在东海,日本极力强化对中国“钓鱼岛”的“事实实施”,借“撞船事件”图谋“法理控制”,对中国海军穿越琉球群岛公海海域的正常之举一再反应“过敏”,不时大肆炒作中国军舰“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不断炮制“中国海军威胁论”。
在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双边岛礁争议日趋复杂化,“第三者插足”愈发明显。
一边是越南、菲律宾等国挖空心思要“傍大款”,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对华施压,并将中越、中菲双边争议“多边化”;一边则是美国想方设法“插手”南海问题,企图以此增加对华制衡“筹码”。
中国的海权当然包括了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南海的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
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
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提及本国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
美国与西班牙1898年签订的巴黎条约和1900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曾明确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但并未包括南沙群岛。
1953年菲律宾宪法、1951年菲美军事同盟条约等也对此作了进一步确认,而马来西亚只是到了1978年12月,才在其公布的大陆架地图上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和海域标在马来西亚境内。
南沙群岛一共有五百多座岛屿,我国只占有九个。
海洋发展战略对于国家发展战略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能源进口、商品进出口都越来越严重依赖远洋航线,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崛起当然包括“海洋崛起”,中国必将由陆上强国走向陆海兼备强国,这既是中国全面走向世界、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大踏步“走出去”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意;既是中国捍卫海洋领土主权这一“核心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海外利益、确保海上通道安全、开发海洋资源能源的正当诉求。
但是目前的情况却不是十分乐观,早在二十年前,敏感的西方研究人员就提出“未来是太平洋时代”的概念,而中国的海洋发展却刚刚起步。
并且作为一个大国,从长远来
看只能让周边国家的产业为中国的产业做配套,而中国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安全环境。
新思维就是要着眼于周边国家找你提供安全保障,而不是等着他们来用一些“争议问题”跟你作“交换”。
目前,中国才刚刚意识到捍卫、强化中国海权。
并且,海权实践远没有达到追求海洋权利阶段,只是在捍卫合法的海洋权利阶段。
中国海权,只是对于中国主权的海洋的海洋权利,并非对海上霸权,比如,对于台湾和中国海区其他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岛屿的统一问题。
这些都只是维护中国的主权以及相关海洋权利,而不是追求霸权意义的海洋权利的实践。
二、在海洋上举步维艰的中国应采取的措施:规划完整的海洋战略(一)中国的海洋战略
中国目前还未正式制定海洋战略,应该有一个着眼于更长期发展的海洋战略,这个战略的原则不仅要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而且要以追求建立世界各个国家平等分享海洋权益为目标。
研拟海洋发展战略的原则,首先要服从国家战略的全局并充分考虑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其次要适应海洋开发与斗争形势、任务的需求;第三要符合国家经济、技术的承受水平和军事制海能力。
(二)中国海军跨越式发展战略
海军是国家海洋战略力量的核心部分,是海权必须依托的兵种。
虽然它不是国家海上战略力量的全部。
战略力量,不管是在陆地还是海上,是对敌方具有总体打击能力的军事力量,因此中国的海上战略力量就不应当是海军单一兵种的事,它应当是随世界军事技术变革而发展的国家防务力量的总体表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海军更多地只是陆军的配合军种,陆军是这一时期的国家战略力量的核心兵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战已成了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之一,国家战略力量更多地通过海军表现。
海军战略包括海军建设与运用的战略环境、战略使命和任务、战略力量等。
而面对中国的周边海事和发展策略,中国的海军战略应该是在近海防御的基础上,加强远洋打击能力。
目前,各个国家对于中国施行的海上包围策略与国家主权维护,必须要有近海的防御军事做为基础。
但即使中国成功的避免或解决了近海地区的危机和军事冲突,从发展的眼光看,仍然是不够的。
一旦超级大国或地区军事强国对中国进行海上封锁,一支为近海防御而建设的海军,维护中国通向波斯湾的石油航线的安全,对外经济合作,对外投资项目不断增加,特别是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项目安全。
中国海军现有的装备,是缺乏远洋作战能力的,毕竟是后起之秀,相对于美国、日本等传统海上强国,中国海军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而且路并不会太平。
大多数为近海作战设计的舰艇续航能力和自持力都不足以完成远洋作战任务。
特别重要的是,舰队脱离岸基航空兵保护时,缺乏夺取远海制空权的能力。
目前中国海军还存在一个重要的缺项,这就是海外海军基地的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中国海军的续航和补给能力。
海军战略研究应注重整体性,海军建设需要长期连续的投入,舰艇的使用寿命往往超过某种海军战略的有效期。
如,英国早期的战列舰“君权”号,到了1945年,虽然其航速太慢无法用于海战,仍然可以担负护航任务,这是对军费的节约。
海军战略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的巨大影响,不是一代人,一个政府,一个时期,而是持续几百年
漫长的时间。
今天发展的新型航母,在未来的大规模远洋舰队中很可能担任配角,但总比先后建设近海、远洋两支海军成本低。
中国海军的崛起之路依然漫长而泥泞,然而人们也相信,越是泥泞之路,留下的脚印就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