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
百余年前,国父中山先生曾面对浩瀚东海,发出“伤心问东亚海权”的喟叹:“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
”百年之后的今天,面对南海问题层出不穷,台湾、钓鱼岛问题悬而未决,甚至连渤海湾都频遭骚扰的局面,我们也不禁感叹,如今日益强大的中国却在海权问题上动作迟缓了。
在世界上的所有大国之中,中国的周边环境和形势可谓是最为复杂的。
作为一个背靠大陆,濒临海洋的国家,中国不仅陆上领土屡遭侵扰,还要面对来自海上的种种威胁。
近代中国沦为西方殖民地百年,其防线就是从海上被攻破的。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更是警示后人,如果仅仅恪守“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短视的观念,中国难以同其他世界大国抗衡。
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必须站在国家控制和利用海洋的高度作出全盘规划。
发展海权是中国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过渡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中国不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展稳定,并且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力量不可小觑。
在“一超多强”的现实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要想成为其中的“一强”,就必须实现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的转变。
在亚洲,日本、中国、印度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亚洲话语权的掌控者。
中国要想成为地区大国,就必须掌控自己的周边地带———海上邻国是其中关键一环。
以上是从中国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就眼前利益来说,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也“面临着远海可能发生的威胁与挑战”。
由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控制的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交通的生命线;东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海外市场。
因此,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若想不受制于人,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海上力量的保障。
从外部压力来看,首先是东海内的主权问题悬而未决以及南海诸岛同东盟相关国家的领海争端使中国颇为困扰。
一方面中国海洋国土的缓冲空间日益被压缩、被蚕食;另一方面“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被无视,国家资源在不断流失。
其次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岛链式的重重封锁。
冷战结束后,三重岛链不减反长,美国也不断增加其在亚洲各个军事基地的兵力,其遏制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
因此,中国发展海权是必须的且紧迫的。
中国海权的发展,离不开自身实力的增强,也离不开对外交往的博弈。
目前中国已在外层空间的发展上有所突破,期间因跨越式发展所落下的“航母课”必须补上。
这对于目前东海、南海主权、海洋资源的维护以及中国长远利益来讲,至关重要。
有实力才有话语权。
在增强海上军事实力的同时,我们必须理清东海、南海问题的关系———二者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
首先,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无可争议。
但因其所属地域的特殊性,中国难以定期上岛实行监管。
在航母未建成之时,中国应努力上诉国际法院寻求国际仲裁。
“当事双方各自凭借自己的证据对簿公堂的时候,复杂的国际背景和与具体争议无关的国家的利益和需求均可以被排除在外,还原了南海争端本来的面目。
”另一方面,中国要将“共同开发”的口号付诸实践。
从现实状况看,东南亚等国已经全然不顾国际规则,将“共同开发”变为“我先开发”。
如果继续保持绅士风度只能是自己的利益受损。
其次,东海问题是中国突破第一岛链束缚,真正实现海权发展的关键。
但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在历史上的种种纠葛,又使冲突双方各持己见,难以突破。
眼下中国要同台湾地区继续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不断加强对话,在双方有着共同利益的南海问题上,寻求两岸合作。
待到统一时机成熟,中国便可迈向太平洋深处。
依托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稳固的周边关系以及一流的海军实力,成为海权强国的梦想届时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