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发展史(夏商西周) -2

中国城市发展史(夏商西周) -2


• 《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
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 《论语· 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衽矣!” • 《左传· 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 章之美,谓之华。” • 罗泌《路史· 国名纪》:“《春秋》用夏变(于) 夷者夷之,夷而进至中国则中国之。”
(1)城为重城环套形制.规模为方九里。 (2)据井田规划概念,将全城划分为面积相等之九分,按方位主 次.分别布置不同性质的分区。 (3)宫城是全城规划结构的重心.故位于城中央。以宫城之南北 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的主轴线。此轴线南起王城之正南门, 经外朝.穿宫城。过市,直达王城正北门。 (4)宫城前方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则据主轴线对称设 置在外朝之左右两侧。这便是宫、朝、市、祖、社五者的相对规 划位置和其组配关系。宫城与山外朝、祖、社所构成之宫前区, 结合而为王城的宫廷区。此区是全城的中心区,也是全盘规划结 构的主体。 (5)全城道路网及其他各区均环绕宫廷区,沿主轴线对称罗列。 以突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和主轴线之主导作用。 (6)宫城是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的。路门外为朝,内为寝。九卿 九室在应门内路门外,九嫔九室在路门内,可见宫城内尚有内外 官治事处所。
也称“乡遂之制”、“都鄙之制”。“乡”是指国都及近郊地 区的居民组织,或称为“都”。“遂”是指“乡”以外农业地区的 居民组织,或称为“鄙”或“野”。 居住于“乡”的居民叫“国人”,是自由民。居住于“遂”的 居民叫“庶人”或“野人”,多为奴隶。贵族居住在城郭内。“君 子居国中,小人狎于野”(《孟子》)。 “小人”从事生产劳动,以供养居城的“君子”,而“君子”则 居城中统治“小人”。这便是按国野组织聚居的实质所在。我国城 市一开始就是以统治农村的姿态来显示其城邦的特性的。 “营国”的含义实质上是建置以城为中心的城邦,故“营国” 除建城外,尚须规划其所属的郊野地域,即所谓“体国经野”。城 是这一地域的主体,而郊野则为城所赖以建立的基础。两者相互依 存,构成一个有国有野的城邦。因此,国野之制,当是“营国”的 一项基本规划体制。
六、
王城规划
②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按:此段系接上一段.续述王城的通路制度。南北干道为经, 东西干道为纬。顺城环行道为环涂.城外干道称野涂。从此段.可 以看出,王城道路网系以纵横交错之经纬涂为主干.结合顺城环涂 而构成的。出城尚有野涂与王畿道路相衔接.将王城道路网纳入庞 大的王畿区域道路系统。“轨”,即车辙.二辙之间宽周制八尺。 按一道三涂之制,“九经九纬”实为南北及东西干道各三条,道宽 为周制七丈二尺。“环涂”道宽周制五丈六尺,“野涂”道宽周制 四丈。
井的原型性 图式意义
六、
王城规划
西汉时期河间献王刘德补替《周官》六官(天、地、春、夏、 秋、冬)中遗失的《冬官》,即《周礼· 考工记》。 《周礼· 冬官· 考工记》内容:①制车制度②铜器铸造③兵器护甲 ④礼乐饮射⑤“匠人”建筑、水利⑥制陶 《考工记· 匠人· 营国》主要内容: 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按:此段先叙述王城之形制、规模和城门数量,接着说明道路 制度,而后提出城之主体规划结构,或者说结构模式。这里所称的 左右前后的相对规划位置,均系以宫为基准而言的。由此可见,宫 之规划位置当在城中央。此“宫”乃指包括朝寝宗庙等宫廷建筑群 所构成之宫廷区,“朝”则指宫城前方之“外朝”。“朝”及“市” 的规模,均为一“夫”,即占地一百亩。
③“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 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按:此段首先说明宫廷规划为前朝后寝之制。文中“内”、 “外”,系就路门而言。路门为路寝之门,故云“内有”、“居 之”,以示宫寝在门内。门外则称“外有”、“朝焉”,表明门 外为朝。此朝即上段所说的治朝。可见宫城内的布局.当为前朝 后寝;其次,说明视城若一块田地,按井田形制,将城划为九 分.以布置备种不同的分区。以中央一分充作宫城,其余八分分 别安排由宗庙、社稷及外朝所组合之宫前区以及官署、市、里及 仓廪府库等分区。如此划分.显然与城的土地使用功能有关。
井田制不仅确立了土地计量制度,而且制定了道路——灌 溉系统: 《考工记》又说:“匠人为沟洫,……广尺深尺谓之轧。 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 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 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遂:田间水沟。 《周礼· 地官· 遂人》说:“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 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 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 《汉书· 食货志》云:“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为 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各受私 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把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周人之所以要将田与宅并在一起,一方而不仅便于生产, 并限制他们迁徙的自由,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管 理和征敛贡赋。可见国家干预农业的程度已达到极高点。中国 这个农业大国,凡它的制度文物,无不以农为基础。
四、
三级城邑制度
父系氏族社会→奴隶社会过渡,血缘政治→用血缘传统作 纽带强化地缘政治,部落联盟→城邦联盟,宗族主持人→国家 统治者兼宗族主持人。 三级城邦制度——王的城邦(王畿)→诸侯城邦(诸侯封 国)→卿大夫城邦(采邑) 三级城邑制度——王城→诸侯城→卿大夫采邑城 凡城邦的中心城,无论是王城或诸侯城,统称之为“国”, 而采地中心城则呼之为“都”,以示大小尊卑之分。由于建城 意味着建立城邦,故对城的建置控制极严,各级城的数量及其 分布格局都是据宗法分封政体的政治要求而定的。
五、
井田制
《孟子》:“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田不 均,爵禄不平。……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畝,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 别野人也。” 古文献中有关井田制的土地划分制度和赋税制度的 记载有: 《周礼· 地官· 大司徒》说:“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 封沟之。” 《周礼· 地官· 小司徒》说:……乃经土地,而井牧其 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 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牧:划分。
五、
井田制
从游牧到农耕,定居生活使氏族开始有了地缘的意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庄子• 击壤歌》) 井的发明,使人们不必一定临水而居。 从公有制到私有制过渡,公田于私田并存。 《杜佑通典》:“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 制畝,以妨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分八,凿井于中。”
中国城市发展史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城市
第三节 西周的营国制度
一、 产生背景
西周开国之初,为推行宗法分封政体而掀起的周代第一次城 市建设高潮,期间产生的这套营国制度,它总结了我国近千年奴 隶社会营建都邑的经验,又为建立以别具一格的华夏城市规划体 系传统奠定了基础。(不是唯一的基础)
二、
国野之制
三、 王畿之制
王畿:王直接管理的城邦。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 “方千里曰王畿。”“制其畿方千里。”(《周礼》) “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周书•召诰》 绍,继承;服,“服事 天子也。” 夏代的畿服制,在夏的五千里疆域内划分成五服。周代的王畿制,在王 畿内划分成五区(五个层级),外围3个区设采邑。 “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 凑。”《逸周书•作洛》 凑,交汇;全国交汇的中心。邙mang。 择中立国的思想是先秦时期都城选址的一条重要原则。都城的主要作用 是统治和控制全国的疆土,只有达到这样的目的,王朝或政权才能长治久 安。在古代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国都位于疆域的中心, 有利于形成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吕氏春秋· 审分览》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 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史记集解》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帝王所都之地就是“中”,所建城邑就叫“中国”。
项目:上海市浦江镇城镇风貌规划设计 设计者:格雷戈帝国际建筑师事务所 意大利米兰
道路系统及交通组织:意大利交通研究中心
城镇结构:东西南北两大轴线
道路格局:300米x300米方格网
镇内道路:300米x300米、300米x150米 高档住区、沿江生态住区、标准化住区、公共服务 设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④“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按:“门阿”指宫门之屋脊.此处意谓宫城城门屋脊标高为 五雉(丈)。“宫隅”、“城隅”。均指城垣四角处。既有“宫 隅”,当筑有宫垣,形成一座宫城。上述之朝寝均置于宫城内。 ⑤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 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按:这段话是以城隅及道路为例,叙述营建城邑的礼制营建 制度的。此制根据三级城邑建设体制,依建城者爵位尊卑而定的 营建等级制。具体办法是以王城为基准。按一定的差额,依次递 减。先举城隅作例,此制规定卿大夫采邑城城隅高度只相当王宫 门阿高度,即高五雉(丈),而诸侯国都城城隅则可比拟王宫宫城 城隅,高七雉(丈)。王城城隅较渚侯城高一等,应为九雉(丈)。 道路等级则为王城经纬涂宽九轨.而渚侯城之经纬涂应降一等。 相当王城之环涂,宽为七轨。卿大夫采邑城之经纬又降一等。仅 可比拟王城之野涂,宽为五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