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学论》PPT课件

《数学教学论》PPT课件


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之间 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 奥苏伯尔认为,它们是交叉关系:接受学习可以是 机械学习,也可以是有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可以是 机械学习,也可以是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机械的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 机械的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
一、数学课程的目标
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包含有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 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 (高中教育阶段) 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三维目标

二、数学课程的内容
三种观点: 观点1 课程内容即教材 观点2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观点3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内容选择方面: 第一,注意基础性。 第二,贴近社会生活。 第三,结合学生与学校教育的特点。
根据学习的内容,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根据学习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注: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奥苏伯尔提倡有意义接受学习)
机械学习——指学生并未理解由符号所代表的知识,仅仅记住某个数学 符号或某个词句的组合 有意义学习——就是掌握事物的意义,把握事物内部实质性联系的学习 接受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这种学习不涉 及学生任何独立的发现,只需要学习者将所学的新材料与旧知识有机地 结合起来(即内化)即可 发现学习——不把学习的主要内容提供给学习者,而必须由学生独立发 现,然后内化 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的区分标准: 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是否与新学习材料建立了 ①“非人为的联系”(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同原有知识的联系 ) ②“实质性联系”(指用不同语言或其他符号表达的同一认知内容的联系 )
[关键词] 课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1.1 我国数学课程的演变与发展
一、“文革”前的数学课程 二、“文革”后的数学课程改革 (重点: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三、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 1.综合化 2.研究性 3.理论与实践学习并重

1.2 数学课程的基本问题

课程的本质

广义观点:研究与数学教育有关的一切问题。 (有四个层面) (一)教育哲学层面(A) (二)数学教育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层面(B) (三)数学学习与教学层面(C) (四)数学课程与评估层面(D)
这四个层面之间互相牵制、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空间“四面 体”。
C A
B
D

2、数学教学论的特点
(1)综合性。 (2)实践性。 (3)理论性。 (4)教育性。 综合性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的依托; 实践性是数学教学论的出发点与归宿; 理论性是数学教学论的基本要求; 教育性是数学教学论丰富的源泉。
认知—接受学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1)在数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数学教育界提出 了各种教学方法,例如,“启导发现法”、“茶馆式教学 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等。究竟选择哪种教学方 法呢?奥苏伯尔的观点告诉我们,在提供某种教学方法时, 不要贬低甚至否定另一种教学方法,也不要把某种教学方 法夸大到不恰当的地步。 (2)在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以接受前人发现 的知识为主的学生应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 方法,辅助以发现学习,因为发现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智 慧潜能,学会发现的技巧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数学教育 工作者就应当把更多精力放在有效的讲授教学方法上。 (3)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出发点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学的策略就在于怎样建立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知 识和新知识的联系,以及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1 认知—发现理论和数学学习
布鲁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发现说 把学习看做是认知过程,认为学习是通过认 知,获得意义和意象,从而形成认知结构的 过程。他认为学习包含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 过程:①新知的获得;②知识的改造;③检 查知识是否恰当和充足。学习的实质在于发 现。该理论被称为认知—发现理论。
三、数学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组织形式的三原则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3.直线式与螺旋式
五、数学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的重要角色是教师,关键是具体操作 过程。 注意以下方面: 1.课程计划本身的质量 2.广泛地交流与合作 3.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
六、数学课程评价
评价分为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 性评价。 内部评价:只评价课程计划的优缺点。 结果评价:评价课程实施的结果。 形成性评价:为改进现行计划所从事的评价活动, 它是一种过程评价。它特别用于指导课程的设计与 微调。 总结性评价:课程计划实施后对其效果的评价,主 要评价课程计划的有效性。
(1)课程是国家对未来人才要求的意志体现; (2)课程是科技文化发展和人类经验的结晶; (3)课程是社会与国民素质进步的反应; (4)课程是学生在自我定位基础上的自主选择。

数学课程的基本问题: (1)数学课程的目标; (2)数学课程的内容; (3)数学课程的体系; (4)数学教材的编写; (5)数学课程的改革; (6)数学课程的评价。
奥苏伯尔关于有意义学习的基本观点
在学校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应当是有意义的, 而不是机械的。基于此,他认为好的讲授教 学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惟一有效方法。探究 学习、发现学习等在学校里不应经常使用。 他提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学习者产生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两个条件


第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必须把学 习任务和适当的目的联系起来(如果学生企图理解学习材料, 有把新学习内容和以前学过的东西联系起来的愿望,那么该 生就是以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新内容。如果学习者不想把新知 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那么有意义学习就不会发生) 第二,新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具有潜在 的意义(通过把新的数学概念和原理与已有的数学知识相联 系,学生就能把新内容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为了保 证有意义学习,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 与数学学科结构之间的联系,使得每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或原 理都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数学概念和原理相联系)
3.数学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四个阶段) (1)深入调查 (2)综合研究 (3)反复实验 (4)科学评估 思考题 1.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数学教学论有哪些主要特点? 3.简述数学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 1.我国数学课程的发展状况 2.数学课程的基本问题(数学课程的目标、 内容、体系、编写、实施、评价、改革)
评价模式有多种,最主要的一种是目标评价 模式。按评价原理,目标评价模式分为七个 步骤: (1)确定课程计划的目标; (2)按照行为和内容来界定每个目标; (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4)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 (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6)确定评价时使用的计分单位; (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第二章 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 1.布鲁纳、奥苏伯尔的认知学习理论。 2.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 [关键词] 认知结构,同化,顺应,发现学习,有意义 学习,接受学习,机械学习
引言 数学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 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心理品质,都是在不 断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因此,在讨论“教的规律” 之前,首先必须了解“学的规律”,即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 数学的问题。 对于学习的过程,有两种基本的见解: 一种是以桑代克、斯金纳为代表的刺激——反应联结学 说。这种学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渐进的,尝试错误 直至最后取得成功的过程。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 之间的联结。 另一种是以布鲁纳、奥苏伯尔为代表的认知学说。这种 学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新学习 的内容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其实质是,有 内在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关联起来, 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新材料在学习者头脑中获得了新的 意义。
按照课程原理,目标评价模式可概括为四个阶段: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注意:评价的实质,是要确定预期课程目标与实际结果 相吻合的程度。 思考题 1.你认为数学课程的基本问题中哪个最重要?说说你 的理由。 2.《标准》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就高、初 中分别阐述)
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出自《教育的过程》一书): 1.教育在智育方面的目标是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 2.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意义?) 3.注重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 4.提倡“发现学习”的方法。(发现学习?) 布鲁纳的学习原理: 1.建构原理 (学生开始学习一个数学概念、原理或法则时,要以最合适的方法建构其代表) 2.符号原理 (学生掌握了适合于他们智力发展的符号,就能在认知上形成早期的结构) 概念由具体到抽象,需要比较和变式,要通过比较和变式 3.比较和变式原理 ( 来学习数学概念.例如,有些概念本身就是通过比较定义的:
数学教学论
学习内容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论 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 数学思维与数学学习 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中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培养 中学数学教学工作
绪论
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特点与研究方法
一、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数学教学论是数学教育学的主体部分,而数学教育 学是研究数学教育规律的一门专业化学科,数学教育随着 社会和数学的发展而发展。关于它的研究对象有以下几种 说法: (1)前苏联的斯多利亚尔和奥加涅相的观点(∆) (2)美国的T· 基兰的观点(∆) (3)日本的横地清 观点( ∆ ) 综合之,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观点: 狭义观点:数学教育学是从学校的数学教学过程出发,主 要研究数学课程、数学学习、数学教学三个方面的问题。 核心是:教学过程。重点是:课程的制订、学生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三大问题。(用“三角形”描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