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谊会(滁州二中、定远二中等11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谊会(滁州二中、定远二中等11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滁州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一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①占30%;必修②占70%。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国维认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新制度”包括①王位世袭制②礼乐制度③郡县制④嫡长子继承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④2.马林在讨论国共合作的杭州西湖会议上强调:“孙中山先生的国民党是中国现在一个有力量的民主和民族革命的政党,不能说它是资产阶级的政党,而是一个各阶层革命分子的联盟。

”在马林看来国民党A.具有自己的宗旨目标B.是革命性强的资产阶级政党C.具有自己的阶级基础D.是一种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3.历史学家王维礼说:“空前的民族危机使一切阶级、阶层的目的、愿望和要求都在保卫中华民族生存的总目标下统一起来。

革命高潮本身就采取了民族运动的形式。

"作者是要表达A.九一八事变加深了民族危机 B.华北事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C.反侵略战争增强了民族意识D.《辛丑条约》加深了民族危机4.有学者将新中国的人大制度的变迁粗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54~1957年)、第二时期(1957~1978年)、第三时期(1978年~)。

其中第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开始确立B.曲折发展C.遭受破坏D.恢复发展5.两国政府互致承认函电或照会是彼此正式建交的国际惯例。

新中国成立初,考虑到国民党残余政权仍然存在,新中国并不认同这一惯例,其理由是该惯例A.易导致出现两个中国的局面B.是由西方国家制定的原则C.不利于中国外交的独立自主D.有违公平公正的外交精神6.观察下表,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A.内容相当广泛,阶级性强B.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C.条文比较明晰,实用性强D.贵族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7.近代某一资本主义国家帝国议会由所有年满25岁的男性公民普通投票选出。

它对国家的外交和军事没有发言权,也不能单独通过对政府不利的法案,无权要求政府做政务报告。

该国家是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8.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执委会中争取多数,把苏维埃由孟什维克与社会革命党控制转变为布尔什维克领导。

这实际上反映出列宁A.希望和平夺权B.建议合并其他政党C.反对暴力革命D.主张实行议会政治9.有人说,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随着苏联的变化而转换。

下列可以为此提供证据的是A.苏联是二战后实力最强的国家B.苏联解体促成了多极格局C.苏联掌握着二战后全球霸权D.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不复存在10.《尉缭子∙治本》载:“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此材料体现出A.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D.商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11.据记载,(明)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

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此规定A.是为了宣扬节俭之风B.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C.有利于杜绝奢侈浪费D.表明了社会经济贫困12.1868年2月《上海新报》扩展为四版,新闻和言论集中于第二版,一、三、四版全为广告或船期消息等。

由此可见,《上海新报》的主要功能是A.报道重大时事B.宣扬言论白由C.介绍航海技术D.传播商业信息13.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已认识到国防强大的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换言之,国防军事的现代化有赖于经济的现代化。

为此,洋务派A.创办了军事工业B.创办了民用工业C.创建近代海军D.发展留学教育14.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南海知县徐赓陛即以“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

这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A.在设厂经营上遭封建官府的压迫B.是在清政府的财力支持下产生的C.从产生之日起就注定必然会失败D.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先天软弱性15.马聚源是以售帽为主的店铺,始建于1817年,是一家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

在清末民初时北京城曾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头一句就是”头戴马聚源”,足见其影响力。

1949年后,马聚源店走上了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新路。

该“新路”是指A.接受改造,成为国营企业B.保护生产,维系企业私有C.包产到户,实行按劳分配D.明析产权,共分企业资产16.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一些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工农业发展迅速B.科学技术发展C.经济体制变革D.人民生活改善17.到2011年,我国对一般具备竞争性的行业实行了全面的开放,允许外国商品和资本在一定的条件下进入、开放了100多个服务的部门。

这表明中国A.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B.在WTO框架下产业开放深入发展C.吸引外资致使服务业异军突起D.对外贸易走向了地域的全方位开放18.有人指出:“三角贸易是以黑奴贸易为中心,把欧亚非美的整个商业和英国工业同国外市场都联结起来了。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殖民者的罪恶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发展B.没有黑奴贸易就没有世界市场的形成C.非洲黒人主导了欧亚非美之间的商业贸易D.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主要是黑人奴隶19.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趋势图》。

对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B.生产力的进步推动能源消费发生变化C.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D.传统能源价格高导致消费大幅下降20.1932年7月2日,罗斯福在演讲中号召人们打破“愚蠢的传统”。

其要打破的“传统”是指A.贫富差距过大B.自由放任政策C.政府软弱无力D.政府忽视经济21.二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重视保障劳动者的政治经济权益。

下列能够体现这一认识的做法是A.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B.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C.主动抛弃了凯恩斯主义D.积极顺应”新经济”发展潮流22.该政策通常被认为是一项过渡性政策,并且不为布尔什维克政党中的激进分予所热衷。

他们视之为与资本主义的妥协甚至是对共产主义信条的一种背叛。

材料所指的“该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农业集体化政策C.新经济政策D.苏联工业化23.某苏联学者曾针对苏联的体制指出:“所有这些变形的‘兵营式共产主义’的特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之奋斗的自治社会主义和社会解放的理想是格格不入的。

”这表明他A.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充分肯定了新经济政策C.批判了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批判了斯大林模式24.尽管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B(世界银行)性质不同,但是它们在政策和业务上密切配合、互为补充。

其具体表现在A.把资金高利息借给会员国B.保障会员国经济同步发展C.共同支持会员国经济发展D.对落后会员国提供技术援助25.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两个方面对民族国家提出了挑战。

一方面是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在逐步让渡给“超国家”的纽织和机构。

另一方面,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正面临着微观组织变化的蚕食。

其中“微观组织”最典型的是A.跨国公司B.亚太经合组织C.欧洲联盟D.关贸总协定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计50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代最大的晋商所拥有的资产,已超过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大股东勒迈尔拥资8100英镑的数额了。

不仅是资产,山西商人还创造了名声显赫、影响很大的票号、掌柜负责制、人身顶股制、严苛学徒制等金融机构和商业组织,以及讲信用、外商内儒的儒商风格,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摘编自乔润令《历史上荷兰与山西商人的兴与衰》材料二1602年,也就是在山西商人崛起的時候,在西方的荷兰成立了第一家当时并不起眼的永久性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但它成立之初就已具有现代公司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加靠募集股金建立、具有法人地位、由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人员来经营等等。

1609年,欧洲诞生了第一家现代意义的中央银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威索尔银行。

1610年,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晋商发展的特点。

(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荷兰商业兴起的主要原因。

(6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的发展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3分)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反映了1895~1920年两个阶段中国民族工业中纱厂数量的变化情况。

——据杨大金《现代中国实业志》上册编制材料二1933年7月,中国现代化讨论对于中国知识界广泛使用“现代化”一词,确有开风气的作用,但是,“现代化”“近代化”“现代国家”“近代国家”等词,早在此次讨论以前,即已成为蒋廷黻、胡适、陈序经等《独立评论》士人的惯常用语。

蒋廷黻在《申报月刊》讨论之前,即在《独立评论》上频繁阐释了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的全面现代化观。

到30年代后期,尤其是抗战时期,中国知识界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最终落实到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化上。

——阎书钦《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其内涵流变》(1)与前一阶段相比,1912~1920年纱厂获得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化”的特点。

(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4分)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9年10月,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

长期萧条的农业部门和受到严重打击的工业企业同时强烈要求增加关税保护。

1930年,美国出台了有名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两万多种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这项法律的出台引起了国际市场的报复,各国对进口都采取严管,竞相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产业,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际贸易战。

——《经济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材料二关贸总协定是人类为建立世界多边贸易体系而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旷日持久的成功试验。

它证明,通过法律与政治相结合的方式,人类不仅可以切实可行地协调与管制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行为,而且必将能够实现国际贸易关系中规则取向的国际贸易政策对实力取向的国家贸易政策的胜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