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药理学 第九章儿科合理用药

临床药理学 第九章儿科合理用药

血脑屏障功能仍不完善
23
药物代谢
影响代谢的因素 1. 肝脏相对重量是成人的2倍 2. 肝药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主要代谢酶基本成熟
结果:肝代谢速率比新生儿期加快,某些药物甚至 高于成人,使许多经肝代谢的药物t1/2比成人短
药物排泄
肾小球率过滤、肾血流量在6-12个月时达到甚至超过 成人水平 肾小管排泄能力在7-12个月左右接近成人水平 结果:某些经肾清除为主的药物,排泄较成人快, t1/2比成人短
——同时可以辅以酒精擦浴、冰枕等物理降温方法
38
退热药物剂型选择
❖ 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上海强生)
混悬滴剂:100mg/ml,15ml/瓶 √ 混悬液:32mg/ml,100ml/瓶 √
片剂:650mg/片,6片/盒 2. 布洛芬:美林(上海强生)
混悬滴剂:40mg/ml,15ml/瓶 √ 混悬液:20mg/ml,100ml/瓶 √
2020/9/11
11
药物分布
影响因素
药物分布特点
1 体液成分及体脂:
体液量大(80%),细胞 外液占45%,脂肪含量 低
水溶性药物Vd ↑:Cmax↓、t1/2↑、细
胞内药物浓度高(内/外<成人) 脂溶性药物:游离↑,脑部↑
2 血浆蛋白结合率: 游离药物↑ 药物敏感性↑
蛋白合成少、亲和力低、 易形成核黄疸:水杨酸类、磺胺类、
第九章儿科合理用药
主要内容:
★新生儿的合理用药 ★婴幼儿合理用药 ★儿科合理用药原则
2020/9/11
1
按解剖生理特点分期如下:
❖ 新生儿期: ❖ 婴儿期: ❖ 幼儿期: ❖ 学龄前期: ❖ 学龄期: ❖ 青春期:
第一节 新生儿合理用药
新生儿(neonate,newborn):
指离开母体结扎脐带~出生后28d小儿。 新生儿从子宫内到子 宫外,首次独立面对 外界环境,要完成一 系列适应性的生理变 化。因此,新生儿期 是比较特殊的时期, 药物治疗也表现特殊 性。
婴幼儿常用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 注射给药:静脉滴注、静脉推注、肌注,一般不皮下注射 经皮肤粘膜给药:小儿退热贴、脐贴、灌肠、塞肛 吸入或雾化治疗
途径选择依据
病情轻重:急、重症患儿多采取注射给药,尤其是静脉滴 注;轻症多口服给药;
患儿年龄:新生儿一般不采用口服给药,不能口服的患儿 可以采用鼻饲;
用药目的:对哮喘或不会咳痰的婴幼儿,可以采用吸入或 雾化治疗;
一些生理功能特点,特别是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使用时应综合考虑。
2020/9/11
28
(一)按年龄折算
❖ 按年龄折算的公式:
[0.01×(14+月龄)]×成人剂量(用于1岁内小儿) [0.04×(5.5+年龄)]×成人剂量(适用于1-14岁内儿童)
❖ 按年龄折算缺点:
2020/9/11
29
按年龄折算表计算
3.避免使用对婴幼儿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喹诺 酮类影响软骨发育,儿童禁用。
2020/9/11
26
4.儿童期对阿托品等耐受较大。而用酸碱类药 物、利尿药、抗生素时易发生不良反应。
5.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不宜用四环素。
6.儿童较敏感药物(各种兴奋剂、阿片类、利 尿剂、肾上腺素类);儿童不敏感药物(阿托 品、中枢镇静药、洋地黄)。
7.尽量避免注射给药;注意防止药物误入气管 或误用药品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2020/9/11
27
二、确定 剂量
四种方法
(一) 按年龄折算 (二) 按体重计算
(三)按体表面积计算 (四)按药动学参数
较科学
方法基本思路:
以成人剂量为标准进行换算,未考虑各种药物在小
儿体内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也没有考虑小儿自身
2020/9/11
19
(二)药物分布
1.体液(70%-75%)、体脂↑;
2.对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调节机能差,
脱水时药物浓度变化;
3.新生儿血浆蛋白含量低,
随着生长逐渐升高;
4.血脑屏障功能仍然较差。
2020/9/11
20
(三)药物代谢
1.婴幼儿期的肝脏相对重量为成人的2倍; 2.肝药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主要药物代谢酶
30
(二)按千克体重计算
成人剂量×2 ×儿童体重(kg)
儿童剂量=
100
2020/9/11
31
(三)按体表面积计算
成人体表面积为1.7m2。
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体重在30kg以上者每增加体重5kg,体表面积增
加0.1m2。
公式计算:
成人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2)
儿童剂量=
的活性相对新生儿已趋成熟; 3.婴幼儿的年龄和生长速度对酶活性影响较大。
按体重综合考虑用药剂量。
2020/9/11
21
(四)药物排泄
1.肾脏随月龄增长而迅速发育;
2.婴幼儿期肾小球率过滤和肾血流量迅速增加;
3.婴幼儿期肾脏在全身的比例略高于成人。
4.婴幼儿D肝代谢与肾排泄较快,以肝代谢为主要 消除途径的D总消除率也较成人快。庆大霉素t1/2: 新生儿5-11h;婴幼儿1.2-2.5h;成人2-3h。
3. 肾小管排泄能力 仅为成人20%-30%
16
第二节 婴幼儿合理用药
❖ 婴幼儿生理特点 ❖ 婴幼儿药代动力学特点
2020/9/11
17
一、婴幼儿生理特点
1.肝肾发育逐渐完善,代谢及排泄功能加强。
2.婴幼儿生长迅速,中枢神经系统易受D影响,呼吸 道狭窄炎症时,选用支气管扩张药和祛痰剂,避免 镇静剂;避免使用四环素类、类固醇等。
2肠蠕动快、胃排空 ↑,如“氨苄青霉素”
时间长
2 药物吸收不规则,个体差异大
im 肌肉少、循环差, 循环差,药物吸收延迟;循环量
肌注吸收不规则
骤增,可导致吸收过速而中毒
iv. 莫非氏滴管
药物吸收稳定,是最常使用的给
gtt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0%GS作输液载 体,忌快、忌持续!
药方式。但应注意防止血栓性静 脉炎及医源性高渗血症:颅内出
儿童用药病例
患儿,女性,1岁,体重10kg,因发热、哭吵、轻咳 伴流涕入院。查体:体温39.2℃(肛表),两肺呼吸 音粗,闻及湿啰音,拟肺炎收入院。入院后给予抗感 染、退热等治疗。 问:如何选择治疗药物,并确定治疗方案? 1. 退热药物选择? 2. 抗感染药物选择?(略) 3. 是否需要使用止咳化痰药物?(略)
2020/9/11
7
3.新生儿静脉给药注意
❖ ①按规定速度给药; ❖ ②有些药物渗出可引起组织坏死; ❖ ③反复应用同一血管可产生血栓性静脉炎; ❖ ④避免用高浓度溶液。
2020/9/11
8
药物吸收 给药途径对新生儿药物吸收影响很大
途径 吸收特点
对药物的影响
po 1胃酸低,10d无酸 1 对酸不稳定、弱碱性药物吸收
2020/9/11
13
1. 年龄越小肝 药酶越不成熟
经肝代谢的药物 t1/2 ↑ ↑
(表9-2: 茶碱、地西泮、苯巴比妥)
3. 胆汁不易排出 经胆汁排泄的药物易蓄积
药物不良反应
2. 葡萄糖醛酸酶缺乏
葡萄糖醛酸结合力差
氯霉素
灰婴综合症
14
(四)药物排泄
➢ 新生儿肾组织未发育完全,肾小球数量少。
➢ 新生儿肾对酸碱、水盐代谢调节能力差,用 利尿剂时应注意。
药物性质及作用特点:地西泮灌肠比肌注吸收快,能更迅 速的控制惊厥。
35
有小儿剂型 的药物不要 使用成人剂 型分药。
剂量受年龄 因素影响显 著的药品, 用药尽量选 用多种剂量 包装的药物。
如果必须分 药,尽量采 用口服剂型 来分。
四、选择剂型原则
采用一些糖 浆剂及含糖 颗粒加水果 味香料等。
用半衰期相对 较长药物,减 少给药次数, 改善依从性。
片剂:300mg/片,20片/盒
39
退热药物剂量确定
❖ 对乙酰氨基酚:说明书上无2岁以下幼儿用量。参 照国外用量每次10-15mg/kg,该患儿应使用剂量 为100-150mg /次。或参照说明书上年龄、体重计 量表,用滴管或量杯量取。每天不超过4次。
滴剂:1-1.5ml /次 混悬液:3-5ml/次
药物动力学过程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5
(一)药物吸收与给药途径
1.经胃肠道给药
❖ 胃容量小;
❖ 胃排空慢;
❖ 胃液的PH值低;
❖ 肠蠕动快;
❖ 肠道微生物。
2020/9/11
6
2.胃肠道外给药
皮下或肌内注射给药; 静脉给药; 皮肤或粘膜给药;
1.7 (m2)
2020/9/11
32
(四)按药动学参数
C •Vd • Ke •
D儿童
F
按药动学参数来计算设计儿童给药方案是更为科学 和合理的给药方法,其原理是根据TDM计算出药物的各 种药动学参数,如以上公式,用药时再计算按达到有效 血药浓度所需的剂量
实际受限,理想模式
33
三、选择给药途径
1.能口服或鼻饲给药的小儿,经胃肠给药安全。 2.皮下和肌肉注射给药不适用于新生儿。 3.地西泮溶液直肠灌注比肌内注射吸收快。 4.皮肤黏膜用药很容易被吸收。 5.病情严重的儿童应选择静脉给药。
血、高血糖、坏死性肠炎
TDS 粘膜娇嫩、血管丰
富、穿透性高
口腔、喷雾、直肠栓剂、经皮给
药,吸收较迅速而充分,但局部
有炎症或破损时应。
9
(二)药物的分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