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为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
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日本经济迅速泡沫化,并在五年后崩溃,日本因此进入“失去的十年”。
2广场协议签订背景从1980年起,美国国内经济出现两种变化,首先是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GNP的3.6%。
其次是政府预算赤字的出现。
在双赤字的阴影下,美国政府便以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来发展经济,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于是扩大到外贸赤字的危机。
在这种经济危机的压力下,美国寄希望以美元贬值来加强美国产品对外竞争力,以降低贸易赤字。
1977年,美国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布鲁梅萨(MichaelBlumeuthal)以日本和前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为理由,对外汇市场进行口头干预,希望通过美元贬值的措施来刺激美国的出口,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
他的讲话导致了投资者疯狂抛售美元,美元兑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急剧贬值。
1977年初,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为1美元兑290日元,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达到41.38%。
美国政府震惊了,在1978年秋季,卡特总统发起了一个“拯救美元一揽子计划”,用以支撑美元价格。
1979年—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
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消费物价指数随之高攀,美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
例如,在1980年初把钱存到银行里去,到年末的实际收益率是负的12.4%。
1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PaulA.Volcker)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为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他连续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
这一政策的结果是美国出现高达两位数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场利率,短期实际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后的实际收益率)从1954年—1978年间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年—1984年间的3%—5%。
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飙升,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超过了布雷顿森体系瓦解前所达到的水平。
美元大幅度升值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到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
3广场协议大事记事件影响1985年9月由美英日德法5国财长在纽约广场宾馆(Plaza Hotel )签署了“广场协议”,目的是让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控制”地贬值,日本银行在美国财长贝克的高压之下,被迫同意升值。
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的几个月之内,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贬值。
日元对美元就由250日元比1美元,升值到149日元兑换1美元。
随后几个月内日元升值67.85%。
1987年1、纽约股市崩盘。
2 、美国财政部长贝克向日本首相中曾根施加压力,让日本银行继续下调利率,使得美国股市看起来比日本股市更有吸引力一些,以吸引东京市场的资金流向美国。
很快日元利率跌到仅有2.5%,日本银行系统开始出现流动性泛滥,大量廉价资本涌向股市和房地产。
此后,东京的股票年成长率高达40%;房地产甚至超过90% 。
(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开始成型)1988年由于日元升值的原因,日本出口大幅下降,日本出口生产商为了弥补由于日元升值所导致的出口下降的亏空,企业纷纷从银行低息借贷炒股。
日本银行的隔夜拆借市场迅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心,世界前10名规模最大的银行被日本包揽。
东京股票市场在3年内涨300%,房地产仅东京总盘就超过了当时美国全国总值。
(日本的金融系统接近崩溃)1989年摩根斯坦利和所罗门兄弟公司等一批国际投资银行深入日本发行“股指认沽期权”,日本的保险公司认为日本股市不存在暴跌的可能,认购。
12月29日,日本股市达到了历史巅峰,日经指数冲到了38915点,大批的股指沽空期权终于开始发威。
日经指数顿挫。
日本股市开始下跌。
1990年1月美国交易所突然发行“日经指数认沽权证”,高盛公司从日本保险业手中买到的股指期权被转卖给丹麦王国,丹麦王国将其卖给权证的购买者,并承诺在日经指数走低时支付收益给“日经指数认沽权证”的拥有者。
该权证立刻在美国热卖,大量美国投资银行纷纷效仿,日本股市再也吃不住劲了,“日经指数认沽权证”上市热销不到一个月就全面土崩瓦解了。
股票市场的崩溃率先波及到日本的银行业和保险业,最终是制造业。
日本制造业筹集资金渠道受到强烈挫折。
1990年—2000年日本全国经济进入低迷,这段时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日本股市暴跌了70%,房地产连续14年下跌。
4中日经济相似之处日本中国外部环境美国贸易赤字从1980年起,美国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
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实际上从1985年的940亿美元上升到1987年的1080亿美元。
2009年美国贸易逆差降至3807亿美元,其中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3659.8亿美元。
美国财政赤字1985年美国从净债权国变为债务国,结束了自1914年以来作为净债权国长达70年的历史。
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1980年为2.9%,1985年升高至5.2%;同期,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达1245亿美元,占GDP的3%。
在截至今年9月30日的2009财政年度,美国政府财政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42万亿美元。
报告还显示,2009财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为二战以来最高水平,总额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比2008财年增加9620亿美元。
巴塞尔协议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出台。
1983年5月,修改后的《巴塞尔协议》推出。
巴塞尔协议的实质性进步体现在?1988年7月通过的简称《巴塞尔报告》,其核心规定是银行资本充足率应大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大于4%。
2010年9月最新通过的《巴塞尔协议III》规定,截至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至4.5%。
内部环境经济地位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到8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步入了令人眩目的顶盛时期。
日本于1968年超过前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8月16日早,日本政府公布第二季度产出为1.28万亿美元,略低于中国的1.33万亿美元。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紧随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债权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根据日本银行公布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1985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1298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
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资料,截止2008年9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5850亿美元,从而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
货币政策“广场协议”后,为了防止日元升值打击经济成长和造成通货紧缩,日本央行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官方贴现率不断调低,日本央行连续5次下调利率,利率水平由1985年的5%降至1987年3月以后的2.5%。
日本政府从1987年2月到1989年5月一直实行2.5%的超低利率。
而在1987年以及之后的几年当中,日本的广义货币(M2)增速达到两位数。
中国于2008年11月启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转向“积极”,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降息。
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9.59万亿,同比多增4.69万亿元,同时M2增速之高史无前例。
2010年2月M2增速仍高达25.5%,全年总体流动性依然较为宽松。
财政政策日本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其经济陷入萧条之中,为了克服萧条,日本大量发放国债,债券市场的急速发展。
1980年,财政赤字/GDP比重达到近5%左右,其后财政状况大幅改善,赤字逐年减少,为日本80年代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中国为刺激经济增长,近几年财政赤字大幅减少,即使在大幅财政刺激的2009年,赤字占GDP比也只有2.2%,一直依然控制在3%的国际警戒线以下。
产业政策1982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注重支持经济转换。
1986年5月,日本发表了“面向21世纪产业社会长期设想”,提出以对外实现“国际水?平分工”,对内实现“知识融合化”作为产业结构的新发展方向。
1990年代之后日本又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和“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
2008年以来,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包括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在内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涉及钢铁、汽车、装备制造业、纺织、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有色金属以及物流业,出台了上百项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力求扩大国内消费、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加快产业技术进步。
社会老龄化日本刚好在广场协议签订的198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
养老负担加重,拖累经济增长,而且威胁房地产市场需求。
2009年7月21日,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首届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研究员张翼指出,人口红利将在今年达到最大的获利点,此后将逐渐减少。
经济类型1970?年初,伴随着国内产能过剩,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瓶颈,日本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投资主导型”转变为“出口主导型”。
1981年开始,日本出口拉动GDP大幅增长,对GDP贡献达到23%左右,日本贸易顺差高启,出口依赖成为日本八十年代的发展战略。
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贸易统计数据(初值)显示,年出口总额为8032亿欧元,相当于11,21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18.4%,少于中国的12,016亿美元。
中国的年出口额首次赶超德国,跃居全球首位。
制造业上世纪80年代,日本制造业坚挺,其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家电、半导体器件和机床等多种商品,在美国市场上占据了不小市场份额。
近期有分析评论称,中国明年或取代美国成制造业第一大国,美国在制造业产值方面连续110年雄居全球首位的历史,很可能就此终结。
房地产市场在80年代末,日本的土地财富已经占到国家财富总额的约70%,而同期美国仅占25%。
以1990年为例,日本土地资产总额为2400万亿日元,而美国全国的土地资产额约为600万亿日元,如果把日本卖掉,可以买4个美国。
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情况也令人担忧:中国房地产投资起步较晚、增长较快、且增速远远快于经济增长率。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束了低迷,压抑了一年的房地产需求再次启动,全国房价有所抬头。
2010年,国务院要求购买二套房的家庭首付款须达到房款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