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8年金融危机
——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
08年的全球经济大潮波涛汹涌,究其原因——美国的“次贷危机”。
追本溯源是从2001年以后,美国实行的“降息马拉松”行动。
不断的降息刺激着美国货币流动性充沛而汹涌。
美国民众疯狂的消费,买车买房,而此时美国财政赤字加剧,国债越发越多,美国的巨额国债被卖到世界各地。
因为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所以不愁没人买美元。
终于,泡沫在越吹越大后,破裂了。
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风暴。
本次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一个骇人听闻的例子就是,欧洲国家冰岛,在此次经济大萧条期间由于银行业的亏损,导致国家濒临灭亡,人均欠债20万美元!!
一、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影响
从近期中国国内的股市跌停,连续几天跌幅位居世界之首,中国股市饱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金融危机之害进而引发国民对中国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利弊分析。
前几年,中国不少官方经济学家和国际问题学家,几乎异口同声的认为,中国是全球化的一个赢家,已经从全球化种受益良多。
但是如今,中国正在遭到经济全球化前所未有的冲击。
第一,从中国出口到世界的以劳工和环境为代价的“中国制造”商品正在受到世界各地的检验、质疑和执制。
以07年为标志,大批“中国制造”的商品被大量召回。
“中国制造”到底怎么样呢?
大家心里最先想到的必定就是08年的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被查处三聚氰胺事件,这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对乳制品的大检查,伊利,蒙牛……大批牛奶纷纷落马。
这次事件已经完全超越了它本身的意义,它导致了人们对中国市场信心的缺失。
紧接着台湾,新加坡……都大量召回中国部分产品。
另一方面,诚然,中国是世界的生产车间,这毋庸置疑。
但大家又痛心的发现,高尖端产品,中国还是没有多少自己的品牌!
第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遇到了挑战。
这几年,中国遭遇的全球化风险越来越多。
不少“走向全球”的中国企业和个人,已经品尝了全球化的苦涩。
比如,中国一些国企在美国的购并行为遇到了美国政治家和利益集团的抵制。
他们仅仅以美国的“国家安全”为理由,轻易拒绝中国公司进一步进军美国市场。
再比如,中国一些开拓第三世界市场的公司,不得不面对当地政局动荡、武装冲突、海盗、绑架问题。
最典型的例子是苏丹达尔富尔问题。
西方各地把其与中国公司在苏丹的投资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海外投资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二、中国民族品牌面临的危机
反观国内,经济全球化对国内的影响又是怎样呢?以近期沸沸腾腾的可口可乐天价收购汇源为例,通常外资入驻中国民族企业的第一步都是收购股份,利用控股权把国内企业变成一个加工车间。
大力引进国际上的高端技术和高价原材料,在国内低价销售排挤竞争对手。
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年年亏损,国内股东为了避免付出高昂代价而选择自动放弃股权,如此外资外资达到了将中国民族企业变成独资公司的愿望。
通过搜集近年来的资料,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外资活动极为频繁。
2002年,青岛啤酒以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1.82亿美元而转让给美国AB公司23.5%的股份。
2003年,苏格兰纽卡斯尔出资5.25亿元收购5000万国有股成为重庆啤酒第二大股东。
2004年,AB公司以55.8亿港币将哈尔滨啤酒全面收购。
2006年,英博以55.86亿元收购雪津啤酒……人们痛心国内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的另一面是国内
市场对民族品牌的不够保护。
三、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游刃有余?
那么面对来势汹汹的经济全球化大潮,我们国家应该怎样应对呢?
首先就这次金融风暴来说,带给我们一些启示:拉动内需。
十七届三中全会,将主题定为讨论中国农村的改革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抑制了中国出口的增长,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要扩大内需。
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将有助于刺激内部需求,拉动了7亿多农民的消费力,形成一个持久稳定的内需市场,必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中国急需健全金融体系。
中国的优势在于稳健的政策和强劲的内需。
很多国外专家认为,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中国应该挺身而出,因为拥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今年来近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
然而,对中国领导人来说,中国所需做的就是保住其当前的增长势头,就如总理温家宝在天津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所说的:“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避免波动,就是当前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
”
08年,中国刚刚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让世界变成了中国年,就像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标志着日本企业大举进军国际市场;1988年汉城奥运会标志着韩国企业大批走出去,2008年的北京的巨大成功,应该也是中国企业的大规模走向世界的最佳时机。
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大动荡、国内市场投资者信心几近崩溃的背景下,政府应该打好系列组合拳,出台新的国内政策和国际政策,这将对于国内股市乃至国际股市来说,都是一阵强心剂。
把握好机遇,不断创新,不惧挑战,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成为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理财周报》
《青年参考》
《扬子晚报》
《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