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读书报告1.引言这学期我所读的第二本关于文体学方面的书籍是《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
该书由王得杏编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里的一个新兴学科,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语言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当前语言学界很多人关注的课题。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们从不同侧面视图揭示话语结构特征和内在运行规律,使它日益成为语言学中一个包罗万象的研究领域。
本书既评介各种话语分析途径的理论观点,又综述近期各种研究途径的研究成果,以便读者全面了解各种话语分析理论的本来面貌。
该书还概述了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研究人员在话语分析研究,尤其是对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使用问题的研究成果。
该书发表于1998年,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
但是这本书对话语分析进行了较为全面地介绍和分析。
他述评了各个研究途径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全方位的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兴学科。
在下文,读者先介绍该书的内容简介,评价该书的优缺点,再谈读者的对重要部分的理解。
2.该书的简介本书第一章介绍了话语分析的源流、跨学科性,并列出了关于话语分析的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界说如哈里斯、威多森、拉波夫、斯塔布斯、法索尔德和莱文森等。
第二章集中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内容涉及哲学背景、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赛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奥斯汀认为句子有的是用来陈述事实的,而有的是用来实施行为的。
这种实施某种行为的句子叫施为语句。
他认为施为语句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才能成功地实施某种行为。
他把这种条件称为“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
到后期奥斯汀又把言语行为分为三大类即:以言表意的行为、以言施事的行为和以言取校的行为。
后来赛尔又补充道以言实施行为时参与一种受规则支配的行为。
而这种规则被分为调节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赛尔还从以言实施行为的必要充分条件中抽象出以言实施行为的结构。
第三章分析了谈话隐含。
本章先介绍了格赖斯的谈话隐含理论。
要理解该理论必须首先理解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他认为谈话的参与者必须遵守这样一条基本原则:在交谈中“按需要作出应有的贡献”(Grice, 1975: 45)。
具体内容体现为下面四条准则:量准则、质准则、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
如果说话人违背了任意一条准则就好产生“言外之意”即隐含含义。
如反讽、隐喻、换叙和夸张就是利用质准则产生的谈话隐含。
后期格赖斯又将谈话隐含分为不根据特殊语境就能推导出来的隐含即一般性谈话隐含和必须从特殊的语境才能退导出来的隐含即特殊性谈话隐含。
本章的第二部分是布朗和莱文森提出的礼貌语言问题,该理论最核心的概念是面子“face”,人们有的行为时威胁面子的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
礼貌是通过言语表示对别人的面子的尊重,人们经常用消极礼貌策略和积极礼貌策略来减少对于说话人或听话人这两类面子的威胁。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还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准则。
他认为话语越有利于听话人那么该谈话的礼貌程度就越高,而具体的准则则是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海姆斯的话语文化学,主要内容涉及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话语规则以及社会交往的膨胀理论。
第五章讲述的是谈话及其策略。
谈话结构的研究工作是由Sacks和Jefferson开创的。
该理论被称为Conversation Analysis。
该理论涉及许多重要的概念,如话轮转换、相邻对、修正机制和话题。
话轮转换系统包括两部分即话轮构造部分和话轮分配部分。
相邻对以谈话双方分别接连发出的两段话语组成。
如果应答语的范围与始发语相匹配,那么应答语的这个结构就是可取结构“preference organization”。
而预示序列是一种可以识别的隐含着要终止谈话的话语,结束谈话要靠这种序列来协调啊。
Sacks认为谈话话语的特征之一是存在着处理话轮转换失误的修正机制。
而话题的选择、引入话题以及在谈话中发展和改变话题的策略是谈话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
第六章探讨了话语分析的语言学途径。
主要内容涉及课堂话语分析、衔接与连贯、话语标记、叙事话语和论证话语。
第七章也是本文的最后一章关注的是跨文化交际,主要内容包括话语策略、语用失误和英语与汉语的语用差异如在称呼、问候、介绍、寒暄、告别、请求、询问、提议和道歉。
3.该书的评价3.1 该书的优点该书由许多优点。
首先,该书从多视角研究话语的理论、概念和方法。
传统的分析方法是从语言本身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入发音、词汇、句法、篇章等。
而本书并没有从这些层面入手而是从各个视角着手。
这些视角主要包括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语言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等。
其中言语行为理论从语言哲学角度入手,谈话隐含和话语文化学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从人类学语言学探讨了谈话研究。
这些视角有助于人们从各个角度了解分析话语。
而从各个角度的这种排版方式使该书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纷繁而不杂乱。
同时这种编排方式充分体现了话语分析的跨学科性,在对每个理论和概念的讲解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其他学科的方法或理念渗透到了话语分析这个学科,这能真正有助于扩大我们分析话语的视野。
第二,该书在每一章节的组织中都先从辨析概念入手,给一些重要概念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
在具体的讲解时辅之以一定的例句来讲解分析的方法,能让读者更加透彻的理解话语分析的知识。
该书从各个角度阐释了话语分析,对概念的界定明晰,对方法的讲解透彻,让人们对话语分析有了更加全面地了解。
读完该书之后,明白了要分析话语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选择了改角度之后,该采用哪些术语阐释文本。
如如果选择了谈话隐含理论,就要分析文本中哪些话违背了合作原则,是怎样违背的,而这种违背产生了哪些隐含的意思,他如何帮助人们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性格等。
3.2 该书的不足之处人无完人。
这本书也有不足之处。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他对各个理论进行了全面地阐释,然而作者没有谈及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如何运用到具体的各个文本或文体的分析之中。
我们是对该理论有了较为全面地了解,但并不是十分清楚该理论的应用。
4.读后感在所有的会话分析的理论中,我最为感兴趣的是第三章谈话隐涵理论和第五章谈话及其策略。
在谈话隐涵理论中主要包括合作原则理论(cooperative principle)和礼貌面子理论,而谈话及其策略主要关注的是权力和话轮转换(power and turn-taking)。
4.1 谈话隐涵理论我们先来看下合作原则理论。
美国哲学家保罗.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原则旨在解释会话意义。
他提出自然语言有其独特的逻辑关系。
他认为会话的最高原则是合作,称为合作原则。
在合作原则下,人们应该遵守以下四个准则(maxim),即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
违背准则就会产生会话含义。
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即:1)----violate the maxim—隐瞒他人而对准则的暗中打破2)-----flout the maxim----说话人明显不遵守合作原则而在具体分析文本时,我们应该考虑这样的问题:1)有哪种准则被打破了,2)是通过违背还是违反3)违反的背后有无暗含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再来看下礼貌和面子理论。
礼貌指的是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
人的言语行为本质上使一些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s)。
讲究礼貌既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
也就是说遵守以下六条准则即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而在分析文本时应该考虑这样的问题:1)礼貌是不是相互的?2)人物是怎样做到礼貌的?3)又是如何减少面子威胁行为的?4)有没有不礼貌的例子?5)如果有,又是如何实现的?4.2 权力和话轮转换话轮(turn)是Sack等提出的理论概念,Edmondson,W.(1981)用这个术语来表示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在会话过程中的某一时刻称为说话者的机会;二是指一个人作为讲话者时所说的话。
在刘虹的《会话结构分析》提出了两个衡量话轮的标准:一是,说话者是否连续,即在一个语法语义完成序列的末尾有无沉默。
如有沉默,那么说话者的话就不止一个话轮。
二是,是否发生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
如果发生,就标志着一个话轮的结束和下一个话轮的开始。
Sacks等认为话轮转换系统包括两部分即话轮构造部分(包括词、短语、分句、句子)和话轮分配部分(有两类:一是有现时说话人将下一轮话轮分配给所选择的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二是谈话参与者自选为下一轮说话人的方法)。
我认为如果说话人说的较长,即话轮构造部分为分句、句子等,那么这个人一般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他总是在试图争取什么。
而在话轮分配方面,自我选择作为下一轮说话者这种情况较为频繁地发生在低位平等的谈话参与者之间。
话轮转换经常出现在话轮转换的关联位置(TRP)上。
谈话的参与者们一般通过判定TRP或预测现时说话人可能说完话的时候进行自我选择。
如果没有在TRP争取新一轮的话轮,强行开始,那么此人要不是太无礼,要不就是权力太大。
所以我认为在文本阅读时应该注意1)现在的说话人在别人没有给参与者提供充足的TRP,他是否一直保持发言权;2)谈话的参与者有没有争取新一轮的发言权,他是怎么争取到的;3)谈话者有没有放弃发言区,他又是怎样放弃的。
要更好理解话轮分配部分应理解预示序列。
预示序列是一种可以识别的隐含着要终止谈话的话语,结束谈话要靠这种序列来协调。
邀请预示序列、请求预示序列和宣布预示序列等。
话轮转换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话题。
话题的选择、引入话题及在谈话中发展和改变话题的策略是谈话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谈话中经常出现的话题的特征主要有四个,即话题的提出、话题的确认或接受、话题的展开和听话人的评价。
有时候双方都想把话题引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而出现“话题冲突”。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谁最后控制了话题。
Sack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对话中的一些基本特征,然而他对文学文本的批评没有直接的模式。
中国学者俞东明在《英语戏剧文体学的范围、性质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话轮分析的模式,他认为该模式应包括五个以下方面:1)话题的提出和控制2)话轮的长度(说话者所说的单词的数量)3)话轮类型:发话、反应(initiative or responsive)4)话语打断(interruption)5)话轮控制策略:预示序列(pre-sequence, ) and space-making strategies话轮替换模式与会话力量之间有明显而广泛的联系。
他相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谈话中具有影响力的说话者拥有的话轮最多,所说的话轮最长,引导着双方之间的交流,控制着谈话的内容及谁什么时候说话,并且可以打断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