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禅宗的理论与方法(基本资料)一、起源和传承二、主要理论:自性说三、参禅法1、直指法2、参话头法3、开悟与保任四、禅宗教学法1、有言无言2、棒喝3、机锋五、禅宗与主体性确立一、起源和传承(一)起源:拈花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二)传承:西天二十八祖。
中土六祖。
五家七派。
1、初祖菩提达磨:梁武帝普通元年,泛海至广州番禺。
(1)与梁武帝论道梁普通元年(520)泛海至广州。
帝迎之到建业。
问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写经有何功德?”磨曰:“无功德。
”帝曰:“何以并无?”师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云何真功德?”磨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磨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磨曰:“不识。
”帝不悟。
遂渡江之魏。
(2)一苇渡江。
(3)面壁九年。
(4)只履西归。
2、二祖慧可:立雪断臂初名神光。
二祖初生时,神光烛室,亘于霄汉。
又一夕神人现,谓二祖曰:“何久于此?汝当得道时至,宜即南之。
”二祖以神遇遂名神光。
久居伊洛,博极群书。
每叹曰:“孔老之教,祖述风规。
”近闻达磨大师住少林,乃往彼晨夕参扣。
达磨端坐面壁,莫闻诲励。
光自忖曰:“昔人求道,敲骨出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
古尚若此,我又何如?”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大雪,二祖立于砌下,迟明积雪过膝。
达磨悯之曰:“汝立雪于此,当求何事?”二祖悲泪曰:“惟愿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曰:“诸佛妙道,旷劫精勤。
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
欲冀真乘,无有是处。
”二祖闻诲励,向道益切,潜取利刀,自断左臂,致于达磨前。
磨知是法器,遂问曰:“汝立雪断臂,当为何事?”二祖曰:“某甲心未安,乞师安心。
”磨曰:“将心来,与汝安。
”祖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云:“与汝安心竟。
”后达磨为易其名曰慧可。
3、六祖慧能。
(1)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
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2)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4、五家七派┌沩山─仰山……………………………沩仰宗┌南岳─马祖─百丈┤┌………………………………临济宗│└黄檗─临济─兴化─南院─风穴┐│┌──────────────┘││┌黄龙……………黄龙派慧能┤└首山─汾阳─石霜┤│└杨岐……………杨岐派│┌天皇─龙潭─德山─雪峰┐││┌────────┘│││┌云门…………………………………云门宗└青原─石头┤└┤│└玄沙─罗汉─法眼…………………法眼宗└药山─云岩─洞山─曹山……………………曹洞宗二、主要理论:自性说(一)自性的特征:性觉与性寂(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理论差异)1、性寂(印度佛教):自性本寂,无为法,无作用,悟时证。
2、性觉(中国佛教):自性本觉,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本源,返本还源即可证得。
(二)禅宗的宗旨:见性成佛达磨《血脉论》:“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
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坛经》:“菩提自性,本来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三)见性的境界——悟境。
1、“言语道断”。
2、“说似一物即不中”。
(怀让禅师)参六祖。
祖问。
甚么处来。
曰嵩山来。
祖曰。
甚么物恁么来。
(师无语。
遂经八载。
忽然有省。
乃白祖曰。
某甲有个会处。
祖曰。
作么生。
)师曰。
说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
还假修证否。
师曰。
修证则不无。
污染即不得。
祖曰。
只此不污染。
诸佛之所护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3、现量认识(不同于比量认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4、根本智与后得智。
根本智:证真如(或自性)后得智:真实地认识一切法(一切事物)三、参禅法(一)直指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临济禅师:“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
要识这无位真人么?即今说法、听法者便是。
”僧问慧海:“如何是佛?”海云:“清谈对面,非佛如何?”有僧问归宗:“如何是佛?”宗曰:“即汝便是。
”言下大悟之例:师(临济义玄)到大愚。
大愚问。
什么处来。
师云。
黄檗处来。
大愚云。
黄檗有何言句。
师云。
某甲三度问佛法的的大意。
三度被打。
不知某甲有过无过。
大愚云。
黄檗与么老婆为汝得彻困。
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
师于言下大悟云。
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
大愚搊住云。
这尿床鬼子。
适来道有过无过。
如今却道黄檗佛法无多子。
尔见个什么道理。
速道速道。
师于大愚胁下筑三拳。
大愚托开云。
汝师黄檗。
非于我事。
师辞大愚。
却回黄檗。
黄檗见来便问。
这汉来来去去有什么了期。
师云。
秖为老婆心切……黄檗云。
大愚有何言句。
师遂举前话。
黄檗云。
作么生得这汉来。
待痛与一顿。
师云。
说什么待来。
即今便吃。
随后便掌。
黄檗云。
这风颠汉。
却来这里捋虎须。
师便喝。
黄檗云。
侍者引这风颠汉参堂去。
例子:大梅法常参马祖。
于岫参紫玉禅师。
(二)参话头法:倡于唐而盛于宋。
(1)话头用作话头的往往是一句没有意义的话或一个字,如无,麻三斤,庭前柏树子,干屎撅,或是不可理解的话,如父母未生前面目。
现代往往参“念佛是谁。
”(2)要点大慧宗杲禅师:“看时不用博量(不要苦苦思量),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晓(不要希求理解),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要述说见解),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不要在话头中寻找道理),不用堕在空寂处,不用将心等悟,不用向宗师说处领略,不用掉在无事甲里。
”(3)起疑情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4)作用据《碧岩录》卷首〈三教老人序〉云(大正48·139b)︰“公案者,倡于唐而盛于宋。
(中略)其用有三,面壁功成,行脚事了,定槃之星难明,野狐之趣易堕,具眼为之勘辨,一呵一喝,要见实诣,如老吏据狱谳罪,底里悉见,情款不遗,一也。
其次,则岭南初来,西江未吸,亡羊之岐易泣,指海之针必南,悲心为之接引,一棒一痕要令证悟,如廷尉执法平反,出人于死,二也。
又其次,则犯稼忧深,系驴事重,学奕之志须专,染丝之色易悲,大善知识为之付嘱,俾之心死蒲团,一动一参,如官府颁示条令,令人读律知法,恶念才生,旋即寝灭,三也。
”(三)开悟与保任1、悟的实例虚云和尚的悟境(摘录自岑学吕撰《虚云和尚年谱》〈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岁〉条)(上略)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
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
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
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
是时才鸣三板耳。
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
予知是境,不以为异。
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
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
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
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
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那有今朝。
因述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又偈︰‘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2、顿悟与渐修。
漫长的参话头过程。
长庆禅师参话头,十二年间坐破七个蒲团。
达摩面壁九年。
四祖道信大师,胁不至席者六十年。
3、解悟与证悟悟有解悟与证悟、小悟与大悟之别。
解悟就是由见闻佛法而对自性有所理解,证悟就是由修证而亲见自性。
解悟的典型例子,是《坛经》中的神会的例子。
一日,六祖慧能对大众说:“有一样东西,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你们是否知道?”神会出来答道:“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六祖说:“对你说无名无字,你却喚作本源佛性。
你以后有个道场说法传法,也不过是个知解宗徒。
”而在确实有悟者中,真正彻悟者也极为稀少。
李翱问道于药山禅师,禅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有所悟,欣然作礼,并当场作了一首偈: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⒃俨然一派得道开悟的光景。
然而宋相张商英参禅悟得后,对李翱却不以为然,作了一首偈:云在青天水在瓶,眼光随指落深坑,溪花不耐风霜苦,说甚深深海底行。
药山禅师曾告诫李翱:“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黄檗禅师: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而在此番坚信中,禅修者由小悟渐至大悟、彻悟。
雪岩钦禅师的证悟历程就是典型一例。
(《佛典选读》)山僧五岁出家,在上人侍下。
见与宾客交谈,便知有此事,便信得及,便学坐禅。
十六为僧,十八行脚⑷。
在双林远和尚会下打十方⑸,从朝至暮不出户庭。
纵入众寮⑹,至后架⑺,袖手当胸,不左右顾,目前所视不过三尺。
初看“无”字⑻,忽于念头起处,打一个返观。
这一念当下冰冷,直是澄澄湛湛、不动不摇。
过一日如弹指顷,都不闻钟鼓之声。
十九在灵隐挂搭⑼,见处州来书说:“钦禅,尔这工夫是死水,不济事。
动静二相,打作两橛。
参禅须是起疑情,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被州说得着,便改了话头,看个“干屎橛⑽”。
一味东疑西疑,横看竖看,却被昏散⑾交攻,顷刻洁净也不能得。
移单⑿过净慈,结甲七个兄弟坐禅,封被,胁不沾席⒀。
外有修上座,每日在蒲团上,如个铁镢子相似。
地上行时,开两眼,垂两臂,亦如个铁镢子相似。
要与亲近说话,更不可得。
因两年不倒身,捱得昏困,遂一放都放了。
两月后,从前整顿得这一放,十分精神。
元来要究明此事,不睡也不得。
须是到中夜熟睡一觉,方有精神。
一日廊下见修,方得亲近,却问:“去年要与尔说话,只管避我,如何?”修云:“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更与尔说话在。
”因问:“即今昏散打屏不去。
”修道:“尔自不猛烈。
须是高著蒲团,竖起脊梁,尽浑身并作一个话头,更讨甚昏散。
”依修做工夫,不觉身心俱忘。
清清三昼夜,两眼不交睫。
第三日午后,在三门下,如坐而行,又撞见修。
问:“尔在此做甚么?”答云:“办道。
”修云:“尔唤甚么作道?”遂不能对,转加迷闷。
即欲归堂坐禅,又撞见首座,道:“尔但大开了眼,看是甚么道理?”又被提这一句,只欲归堂,才上蒲团,面前豁然一开,如地陷一般。
是时呈似人不得,非世间一切相可喻。
便下单寻修,修见便道:“且喜,且喜。
”握手门前柳堤上行一转,俯仰天地间,森罗万象,眼见耳闻,向来所厌所弃之物,与无明烦恼,元来都是自己妙明真性中流出。
半月余动相不生。
可惜不遇大手眼尊宿,不合向这里坐住,谓之见地不脱,碍正知见。
每于睡着时,打作两橛。
公案有义路者,则理会得;如银山铁壁者,却又不会。
虽在无准先师会下,多年入室升座,无一语打着心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