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禅宗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doc

禅宗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doc

禅宗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篇一:禅宗智慧感悟我的学习杂感这个学期校选课,我选择了《中国禅宗智慧》这门课程。

其实说实话,当初选校选课的时候,并没有多大在意,只是随便一选,当时想学一下禅宗智慧,只是单纯的想了解一下什么是“禅”。

不过,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禅”离我的生活并不遥远,它就在我的身边,它也不想人们想象的那么枯燥,相反,还很有趣。

通过禅宗智慧,我对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产生了兴趣。

禅,我认为,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对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对天地万物的问与答,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

在我看来,在禅宗的世界里,并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它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

有时在常人看来很矛盾的事物,在禅宗的世界里,它很平常。

这也就是我初次接触禅宗时的疑问,在禅宗看来,一切都是对的,一切又都是错的,有时甚至所答非所问。

在课余时间,我也特意看了一下有关禅宗的书籍,了解一下禅宗。

中国禅宗是由唐宋时期无数杰出的禅师创造的。

他们生活在清风翠岩下、枯藤老树间,或互斗机锋,或指天笑月,纵情潇洒而风流。

他们的出家不是为了逃避尘世的喧嚣,而是寻求人生智慧的途径。

他们强调自尊、自信、自立、敢于否定崇拜,敢于离经叛道,从而完成了中印文化的交融,开创了大智大慧的中国禅宗。

博大精深的禅宗,蕴涵着中华文化特有的风采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至今仍不失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座独特的丰碑。

一千多年以来,禅宗吸引了多少文人士大夫为之痴迷,同时成为他们精神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禅可以使人们把握自己、肯定自己、热爱人生,使我们自由、奔放、果敢、豁达,充满自信。

在不愉快的人生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把世俗的功名看得淡一些,从而生活的洒脱、自然。

禅宗在这一千多年里,通过历代文人雅士的参与和弘扬,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禅宗,一千多年来的中华文化就不免有所失色。

禅,是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禅的宗旨不是要人们逃避现实生活,而是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承担责任和义务,发扬人性中的真、善、美,抛弃狭隘和自私,增长智慧,培养爱心。

可以这么说,禅的终极意义是积极入世的,是面向社会人生的。

在课程中看了几部电影,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其中在《六祖慧能》这部电影中,最被讨论的是六祖慧能所作的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最终将衣钵传给他,而没有传给神秀,我认为也是从这首偈中慧能证得空性。

而神秀所作的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而被认为仍未悟道。

我认为神秀的偈问题出在,它仍然停留在“有”的范围,他认为身是有的,心是有的,尘埃是有的,而未能触及“空”性。

其次,他认为禅有目标可达,其实我认为擦拭心灵的尘埃只是过程,不是禅的目标。

因为一个人进入心念的安静虽要经过时时拂拭,但是要得到般若,则不是光靠拂拭就能得到的。

慧能的偈之所以比神秀的优秀,我认为它讲出了般若的实相,告诉我们般若不可以被说成一个名相,不能说是“菩提树”或“明镜台”,同样也不能说成“这个”或是“那个”,或什么东西。

般若是绝对的空性,般若本来就不在那里了。

因为清净的自性根本使尘埃没有附着之处,又何必去擦拭呢?慧能因为看到了般若的空性而得到五祖弘忍的衣钵,神秀则仍未得道。

我在课下曾很有兴趣的去查了神秀的历程。

我发现在提到他时,往往是六祖慧能的反面教材,因为慧能太杰出了,使得当时的禅门俊秀神秀被比的黯淡无光。

神秀不如慧能,这是事实,他也因此未能得到五祖的衣钵,这也是事实。

但如果把神秀看得一无是处,则未免有失偏颇。

有这样几个列子可以看出神秀人格的伟大,在公元705年,武则天与中宗曾派使者带诏书请神秀到京城说法,但神秀却自认比不上慧能,推荐慧能,并说慧能是五祖的衣钵传人。

可见神秀是心胸开阔之人,他一生都没有怀恨慧能,甚至敬佩慧能。

二是在神秀晚年时,他的弟子商议到南方找慧能争胜,神秀知道了,却对弟子说:“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

且吾师五祖,亲付衣法,岂徒然哉?吾所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

”[1]这段话非常令人感动,神秀确实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最后,我还有疑问想向老师提出。

因为上课时听到老师讲的那个在梦中得知密码的故事,所以我也想提一下我的困惑。

就是我在有的时候,比如说某一个人说了一段话,或者是做了一些事,在我看来好像似曾相识一样。

就是他说的话或者是做过的事,我在他说之前和做之前就已经听过或者见过了,而且是完全一样的。

好像是从高中开始就有这种情况了,有那么几次了,每次我都很惊讶,和同学说了之后,他们中有的人也和我有同样的经历!而且我感觉还不是在梦境中看到,好像不是做梦。

希望老师能够替我解一下我的疑惑。

还有一个就是,和上面那个差不多,就是在和同学说话时,比如说他说完某句话,我可以知道他下一句要说什么,当然不是每次都知道,也是很少的几次有这个发现。

上面那个是他说完或做完后,感觉似曾相识,这个是在他说之前或做之前,就已经知道要说什么。

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当然不信那些所谓的什么,但是这样的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希望老师可以给我解答一下。

问题:1.禅意境的表现到底是怎样的?2.禅中说到最高境界,就是“空”吗?3.“悟”在禅宗当中是怎样的价值?4.中国的禅宗与印度、日本以及西方的禅有什么不同?5.禅与书法、绘画以及诗词的联系?6.人的真心本性到底是什么?7.禅在现代是不是有所改变?比如说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8.我知道,在西方,也有一些人在学习禅宗,那么禅与基督教有什么不同?它们互相冲突吗?9.怎样才能做到“空”?10.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在文中最后提出的问题,希望老师可以给我解答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可以用禅宗来解说吗?如果不可以的话,那到底用什么才能解释?参考:[1]林清玄,《林清玄说禅》,海南出版社,2009年3月,168篇二:禅宗智慧感悟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国历史又产生了以慧能的《坛经》为代表的禅宗智慧。

禅宗作为佛教,不仅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甚至将源头直接追溯到佛祖释迦牟尼那里。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

唯迦叶尊者破颜为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乃嘱摩诃迦叶。

” 禅宗正是以心传心,惟论明心见性。

禅宗突显的是个体的心灵在瞬间中直接了悟自身的本性。

可以说,禅宗是中国智慧对于印度佛教最具创造性解释后的独特产物。

也正是如此,它弥补了中国精神结构中的缺失,丰富了心灵的程度。

从禅宗的思想来源来看,一方面它吸取了中国古代儒家孔孟一派的人性论以及道家老庄一派的崇无思想;另一方面它又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空”、“有”两宗的思想。

禅宗以禅命名,容易给人误解,仿佛它只是突显了戒定慧中的禅定。

事实上,禅宗之禅与禅定之禅相关,但并非就是禅定之禅。

首先,慧能认为禅宗的根本是“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说明禅宗所追求的是心灵的觉悟。

它只是通过心灵的实践,而不是身体的实践来实现。

一般所说的禅定被狭隘地理解为单纯的身体的静坐行为。

虽然身体的修炼为心灵的觉悟可以提供一定的条件,但它并不能直接解决心灵自身的问题。

正如慧能所质疑的:“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 其次,禅宗当然也肯定禅定对于佛教修行的重要作用,但并不认为禅定就等同于坐禅或者静坐,而是认为它遍及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一切行为、思想和言说之中。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贯穿于人的日常生活的禅定才是真正的禅定。

第三,慧能将禅定解释为心地法门:“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因为它是心灵本性的呈现,所以它不是有相的,而是无相的。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

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对于禅宗而言,佛或者佛性绝对不是人之外的其他什么东西,而就是人自身的自性。

但何谓自性?一般而言,所谓性就是本性,是存在的规定。

而所谓自性则更突出了存在自身的规定。

自性就是本性,也就是存在自身所是的特性。

一方面,自性让存在者自身区别于其他存在者,另一方面,自性让存在者成为其自身。

但在在世界整体中,人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者。

禅宗的革命性在于,它不仅将佛的佛性理解为自性,而且将人的自性解释为本心。

这就是说,每一个人自身就具有佛性。

于是成佛的问题便不是一个一般世界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而且是个人此时此地的问题,并且主要表现为个人的心灵的问题。

慧能将佛性完全理解为人的自性,因此人的自性便完全具有佛性的特点。

他曾感叹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谓自性本自清净,是指它没有原始无明的污染、遮蔽,以及由此而来的无穷烦恼和痛苦,而是纯洁的、透明的。

对于自性,神秀的偈语尚未体悟其自身。

他认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的问题在于,他对于自性把握为有,而没有理解为空。

同时,他只是要去掉污染,而没有能体悟清净。

与此完全不同,慧能说出了自己另外的心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

慧能除了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