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期末古代汉语题库(1)

大学期末古代汉语题库(1)

1.我国第一部词典、第一部训诂专著,对后代的训诂学起到了开创作用,雅学
由此兴起,这部著作是。

《尔雅》
2.史记三家注:宋•裴駰的、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
义》叫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
3.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楚辞集注》
4.晋代的郭璞的《尔雅注》与宋代邢昺的《尔雅疏》合为。

《尔雅注疏》
5.现在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

《楚辞章句》
6. 校勘学上常用的术语:“ ”专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脱文
7. 校勘学上常用的术语:“ ”用来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衍文
8.《孟子章句》的作者是。

赵歧
9.不仅注释原文,同时也解释注文的注释方式叫。


10.的意思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

章句
11. 在《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
诗故训传》,东汉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郑玄
12. 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 ”;在句中停顿处字
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 ”。


13. 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 ”;在句中停顿处字
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14. 古书注释在魏晋音韵学兴起后出现了一种新的注释形式,叫,较有代表性的
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音义类
15. 两汉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简明朴实,形成
经学史上著名的。

朴学
16. 古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直译和。

意译
17. 古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和意译。

直译
18. 近代翻译家在总结外文翻译经验时提出“信”、“达”、“雅”三点要求。

这三点要
求,也完全适用于古文翻译。

严复
19. 近代翻译家严复在总结外文翻译经验时提出“信”、“达”、“ ”三点要求。

这三点
要求,也完全适用于古文翻译。


20. 近代翻译家严复在总结外文翻译经验时提出“ ”、“达”、“雅”三点要求。

这三点
要求,也完全适用于古文翻译。


21. 近代翻译家严复在总结外文翻译经验时提出“信”、“ ”、“雅”三点要求。

这三点
要求,也完全适用于古文翻译。


22. 《尔雅》是晋_____注,宋邢昺疏。

郭璞
23. 《春秋左传》是晋_______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杜预
24. 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
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如何晏注《》,就是此类著作。

《论语集解》
25. 《十三经注疏》中《尔雅》是晋·郭璞注,宋代的疏。

邢昺
26. 《十三经注疏》中《周易》是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代的正义。

孔颖达
27. 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_____、马融、郑玄。

孔安国
28. 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有______、孔安国、马融、郑玄。

毛亨
29. 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亭、孔安国、马融、_____。

郑玄
30.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_______时代。

汉代
31. “ ”、“析言”两个训诂术语主要用来解释注明被释字的读音。

浑言
32. “ ”、“读如”主要用来注明解释同义词之间的异同。

读若
33. 《后汉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句中的“其实”应释为。

它的实际情况
34. 《晏子使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句中的“其实”应释为。

它的果实
35. “貌”、“之貌”两个训诂术语的作用是常用来解释表示性状的形容词或副词,可
以译作。

……的样子
36. 郭璞《尔雅注》给训诂下的定义是:“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

方俗之殊语
37. 汉代的训诂学成就,其突出表现是确立了训诂的两种基本体式,即随文释义
的体和通释语义的专著体。

传注
38. 《说文解字》:“元,始也。

”所用的训诂方法是。

义训
39. 《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私),背私谓之公。


所用的训诂方法是。

形训
40. 《说文·十二上》:“户,护也,半门曰户。

”使用的训诂方法是和形训。

声训
41. 《周易·讼卦》释文:“讼,争也,言之于公也。

”运用的训诂方法是。

形训
42. 清人戴震、段玉裁主张,凡是可以的字都是转注字。

互训
43.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作者是西汉的扬雄。

方言
44. 我国的第一部语源学著作是东汉人著的《释名》。

刘熙
45. 南北朝时期的训诂,以的成就最大,他著有《尔雅注》、《方言注》和《三苍
解诂》。

郭璞
46. 《诗经》是赋的远源,是赋的近源。

《楚辞》
47. 元代地方区划分为四级。

省、路、府(州)、县
48. 唐太宗贞观年间,把全国划分为十道;唐玄宗开元年间,把全国划分为十五
道。

从而形成三级制。

道、州、县
49. 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形成三级制。

州、郡、县
50.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天下分为两级地方组织。

郡、县
51. 清代实行双轨制的中央辅政制。

内阁与军机处
52. 隋唐时的六部,指、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
53. 隋唐时的三省名称为、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
54. 秦朝和西汉初期以为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55. 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诗经》
56. 西周时的三公指,另一种说法是太师、太傅、太保。

司徒、司马、司空
57. 我国古代文献,按语言形式的差异,可分为三大类,即散文、和骈体文。



58. 我国古代文献,按语言形式的差异,可分为三大类,即、韵文和骈体文。



59. 我国古代文献,按语言形式的差异,可分为三大类,即散文、韵文和。

骈体

60. 古代文体分类标准有三个,它们是语言形式、和功用。

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