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word)

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word)

8.下列做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A.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后过滤制取氢氧化铜Cu(OH)2
B.用过滤的方法可以把NaCl和NaOH分开
C.清洗试管中附着的铜:向试管中注入稀硫酸,振荡
D.鉴别硫酸铵和氯化铵两种氮肥:分别与熟石灰混合后研磨,闻气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A、NaOH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故用过滤的方法能得到氢氧化铜固体,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12.下列各有关的叙述,反映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加油站内严禁烟火,严禁接打手机
B.相同条件下,铁的密度比镁的密度大
C.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易生锈
D.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受热变成黑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加油站内严禁烟火,严禁接打手机是因为加油站内有很多的油分子,油分子易燃烧发生爆炸,是利用了油的化学性质,故A错;
10.下图所示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冰雪融化B. 燃料燃烧C. 橙子榨汁D. 品红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燃料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苹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17.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磨杵成针B.积土成山C.木已成舟详解】
A、磨杵成针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积土成山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NaCl和NaOH都能溶于水,故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二者区分,错误;
C、由于铜不溶于稀硫酸,也不与稀硫酸反应,故用稀硫酸不能清洗试管中附着的铜,错误;
D、硫酸铵和氯化铵都是铵盐,二者都能与熟石灰反应,并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现象相同,不能此法鉴别,错误。故选A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铵态氮肥的检验,酸、碱、盐的鉴别
11.下列实验方案或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检验氢气纯度时,没有听到任何响声,表明氢气已纯净
B.为证明暴露在空气中的NaOH溶液已变质,可加入BaCl2
C.要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可采用点燃的方法
D.用盐酸即可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点燃气体时,发出尖锐爆鸣声表示氢气不纯,听到“卟”的一声表示氢气较纯,没有听到任何声响,可能是没有收集到氢气,故不能达到目的;B、因NaOH不与氯化钙溶液反应,Na2CO3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因此可以通过滴加氯化钙溶液来判断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故能达到目的;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的含量也较低,不能将其点燃,故不能达到目的;D、应向鸡蛋壳上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盐,因此应用盐酸与澄清的石灰水来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盐,故不能达到目的,故选B。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常见酸、碱、盐及金属的化学性质,了解反应的现象、物质状态和颜色,明确各类反应发生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列实验操作中,操作完全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A.干燥氨气B.测定某溶液的pH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D.称取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C
【解析】
A.氨气显碱性,能溶于浓硫酸生成硫酸铵,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故A错误;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B错误;C.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试管要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试剂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正对掌心,故C正确;D.NaOH易潮解有强腐蚀性,称量时应放在玻璃器皿中,不能放在纸上,故D错误;答案为C。
B、用水浇可使燃烧的酒精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扑灭后实验桌上到处是水,酒精着火时最简单的灭火方法是使用湿布盖灭,能起到降温和隔绝氧气的作用,故B不正确;
C、酒精燃烧产生热量多,让它自然熄灭,可能会导致火灾,故C不正确;
C、用湿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以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达到隔绝氧气而灭火的目的;扑灭后不会在实验桌上残留其它物质,故D正确。故选D。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树根“变”根雕,本身的物质没有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葡萄“变”美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C、玉石“变”印章,本身的物质没有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机器人“变”形,本身的物质没有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C选项错误;
D、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D选项错误。故选D。
14.下列实验操作所产生的现象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
A.给水通直流电B.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C.将大理石和稀盐酸混合D.向铁粉中滴入稀盐酸
B.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选项说法正确;
C.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我们摄入的物质也不例外,选项说法正确;
D.世界上的物质包括看的见和看不见的都是化学物质,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类别—用途”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性质
D.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
5.实验室里几种物质在互相谈论着。你认为它们的叙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试管: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浓硫酸: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增加了
故选:B。
1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B.小苏打焙制糕点
C.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D.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是利用几种成分的沸点不同将物质分离,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A选项错误;
B、小苏打焙制糕点的过程中,由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故是化学变化,故B选项正确;
C、灯泡发光只是由电能转化为光能,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铁钉: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空气中生锈了,铁生锈后有新物质铁锈生成,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D。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铁、铝制作炊具B.氢气用作填充气球
C.酒精作燃料D.用铜制作导线
【答案】C
【答案】B
【解析】
A、给水通直流电,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气泡产生,错误;B、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正确;C、将大理石和稀盐酸混合,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错误;D、向铁粉中滴入稀盐酸,铁与稀盐酸反应有氢气产生,错误。故选B。
15.生活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叙述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B、相同条件下,铁的密度比镁的密度大,说的是物质的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正确;
C、铁生锈生成了一种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易生锈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
D、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受热变成黑色,是碱式碳酸铜分解成氧化铜、水、二氧化碳,所以利用其化学性质,故D错。
类别
用途
A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化学性质
制作叶脉书签
B
液氮汽化时会吸热
物理性质
用作保护气
C
生石灰遇水放热
物理性质
用作干燥剂
D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化学性质
用于制糖工业脱色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是化学性质,用于制作叶脉书签;B、液氮气化时会吸热,物理性质,用作制冷剂;C生石灰遇水,和水反应放热,化学性质,用作干燥剂;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物理性质,用于制糖工业脱色。选A
A. 氧气验满B. 读取液体体积
C. 气密性检验D. 液体加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即可,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
7.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面上酒精燃烧起来,灭火措施正确的是( )
A.用嘴吹灭B.用水冲灭
C.不管它,让它自然熄灭D.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D
【解析】
【分析】
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
A、用嘴吹时,气流带走的热量太少,不会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达不到灭火目的,故A不正确;
B、氢气用作填充气球是利用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酒精作燃料是利用酒精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