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蚕》是茅盾的

《春蚕》是茅盾的

写于1941年,描写1940年9月至1941年2月间“皖 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反共卖国的《腐蚀》;
写于1942年,描写“五四”运动前后一个江南小 县城的社会变动和变动之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 (未完)等
构成了现代中国自“五四”前夕到抗战胜利数十 年的社会“编年史”。
《蚀》三部曲,是茅盾文学生涯中创作的第一 部长篇小说。
求肉体享受和感官刺激中品味报复黑暗社会的 快感。她们是一群没有未来的女性。
这些时代女性,尽管性格各异,所走过的人生轨 迹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她们 都是失败者,都是在生活这个战场上败下阵的 人。而且,从她们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似乎可以 听到时代演进的足音。

三、革命现实主义小说模式的开创
写于1929年,描写从“五四”时期到1927年近10 年时代面貌和思想发展历程的《虹》;
写于1932年至1933年,描写30年代初中国江浙农 村小城镇商人破产和农民“丰收成灾”以及农民 觉醒反抗的《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
写于1931年至1932年,描写1930年春夏间发生在 上海的政治经济事件的《子夜》;
尤其是《蚀》里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 柳,《虹》里的梅行素,《子夜》里的张素素、 林佩瑶,《腐蚀》里的赵惠明等,构成了一个 生动而又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系列,她们性 格狷傲倔强,敢作敢为,敢爱敢恨,具有鲜明的 个性和强烈的叛逆精神;她们用自己的行动 向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提出了挑战。
她们都是“五四”运动后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 走入社会的新女性,对未来充满了幻想,但刚一接 触到实际便四处碰壁,进而怀疑社会,怀疑人生, 怀疑社会既有的伦理、道德规范,认为“理想的 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恋爱,都是骗人的勾 当”。她们性格倔强、叛逆,通常都有一段痛苦 的感情经历,因而有着强烈的报复心,决不用真 心对待异性,玩世不恭,做事轻率,生活放纵,在追
他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也是他写作追求的 方向。他注重小说题材与主题的重大性, 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 史内容”,追求对时代社会作“全景式” 描绘。
一、茅盾的中国社会“编年史”风貌的小说创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茅盾开始创作了数量可 观的长、短篇小说:
写于1927年至1928年,描写1927年“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 《蚀》三部曲;
二、“时代新女性”系列形象的塑造
刻画那些在时代激流浪花里弄潮的新女性 的心理、性格及命运,是茅盾的强项。茅 盾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时代新女性” 形象。主要包括:静(《幻灭》),孙舞阳、 方太太(《动摇》),章秋柳(《追求》),梅行 素(《虹》),林佩瑶、张素素(《子夜》),张 婉卿(《霜叶红似二月花》),以及赵惠明 (《腐蚀》)等。
茅盾以《子夜》、《农村三部曲》(《春 蚕》、《秋收》、《残冬》)及《林家铺子》 成为“社会剖析派”作家的代表。
这些作品与茅盾的早期创作一起,开创了革 命现实主义小说模式。把“30年代”与“五 四”划分开来,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五 四”文学的激情、它的张扬个性、重视个人 性的感受的特质,被茅盾的大规模地、全景 式地反映刚刚逝去不久的、甚至是正在发生 中的社会现实,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阶级 和人的创作气魄所代替。
“茅盾小说创作”必读书目
<蚀>(<幻灭><动摇><追求>) <子夜> <春蚕>
第六章 茅盾的小说创作
一、茅盾的中国社会“编年史”风貌的小说 创作 二、“时代新女性”系列形象的塑造 三、革命现实主义小说模式的开创 四、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子夜》 五、茅盾的《林家铺子》和《春蚕》
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
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 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的努力, 都建筑在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 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靠理性 分析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 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 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等等,形成了茅 盾着眼于反映社会历史特性和时代精神特征 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现当代小说创 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5年,他连续发表了《论无产阶级艺术》等 文章,较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无产阶级艺术的主 张,标志着茅盾的文艺观开始由“为人生而艺 术”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向无产阶级文艺观转 化。
茅盾是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现代作家。
他认为“托尔斯泰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概括 了极其纷繁的社会现象,并且揭示出各种复杂现 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 托尔斯泰作品的宏伟的规模、复杂的结构、细 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心理活动的丰富手法以及 他的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独特手法,都大大 提高了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的可能性,丰富和发展 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
是现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文学事业的卓 越组织者和开创革命现实主义创作范式的 小说家。
1920年1月,他发表了第一篇文学论文《现在 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表达了“为人生”的 文学主张;同时他也参加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 小组的活动,1921年10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1921年茅盾与郑振铎、叶绍钧等人发起组成 了文学研究会,主编并革新《小说月报》,积极 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文学研究 会的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注重小说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 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 容”,追求对时代社会作“全景式”描绘和 作品的史诗性。茅盾以自觉的历史代言人的 视角审视社会、人生,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 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 展、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使作 为小说中心的人物,在社会历史剖析与社会 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中显出“立体化”的油 画效果。
在这部作品中,茅盾继承了文学研究会“为人 生”的现实主义传统,力图全景式地、大规模 地再现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景象,反映那个刚刚 逝去的时代和正在发生的历史,真实而客观地 反映在大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表现一群青年男女在革命洪流中所经过的三 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 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 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