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原理》第八章

《传播学原理》第八章

IPP和投票行为的关系
“选择性接触”——从IPP指数分析政党宣 传的接触状况,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还发现, 受众即选民与媒介(信息)的接触,具有 明显的选择性。也即,人们倾向于接近与 “预存立场”相容而不是相反的观点。 人际影响的优势——从“态度改变”的数据 看,来自人际传播的影响,大于来自媒介 的影响。
在这种理解中,隐含着“传者中心论”的立场, 与传者的目的或期望密切相关。
2、英国传播学者D· 麦奎尔对传播效果的 划分:
首先,从外在形态看分为:媒介的“效果”、媒介的 “效能”和媒介的“效力” 其次,从内在性质看分为:心里效果、文化效果、政 治效果、经济效果等等 第三、还应区别效果或影响力的作用范围:对受众个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 论
三、克拉伯的总结性研究
1960年,J· T· 克拉伯在《大众传播效果》 一书中对“传播流”研究进行了系统总 结,完整勾勒出“有限效果论”的基本 框架。(见图8—5)
克拉伯论述了五条规律性原理:
(1)对传播效果来说,大众媒介并不是必要 和充分的因素。它只不过在各种中介因素 及其影响力的“连锁”中有所作为。 (2)由于中介因素的存在,媒介无法成为效 果发生的唯一因素,充其量是因素之一。 它最容易发挥作用,不是“改变”,而是 “加强”(即强化受者的固有态度或预存 立场)
预存立场或“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即 选民在接触宣传之前就持有的态度。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为了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根据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地位(SES)、宗 教信仰和居住区域设计了一个“IPP指数” (政治既有倾向指数)作为显示他们的原 有政治态度的综合指标。“IPP指数”分析 的结果揭示,投共和党票的人大多原来就 是共和党的支持者,而投民主党票的人大 多原来就支持民主党。
如上图所示,两级传播中信息不是直接
“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一个中间
环节,即“意见领袖”。 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
“两级传播”模式,是拉扎斯菲尔德、贝雷
尔森、高德特等人在美国俄亥俄州伊里县
开展一项有关总统选举的“投票行为研究” 时,发现的一个意外事实,即“伊里调 查”。(本来,他们的目的是了解大众传 播的作用,结果却表明,人际传播的作用 更大)
事实上,略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差异:先行研
究的着眼点都在于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而
后续研究的着眼点在于新闻的流动。即一
是影响,一是信息
因此,后来研究者将“流”分类为:信息
流、影响流和感情流
(4)对“两级传播”模式的补充
20世纪60年代初,罗杰斯等人开展的“创新
扩散研究”,把个人接受新事物(思想、技
术等)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从认识到决定的 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这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 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 终起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2、内容的构成
(1) “一面型”和“两面型” (2) “两面型”的“免疫”效果 (3)理智型和情感型 (4)开头和结尾。(“首因效应”和 “近因效应”) (5)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3、受者的特性
1、传者的条件
(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霍夫兰等人对信源(传播者)的可信性 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他 们选择若干篇文章,分别提供给互不接 触的两组被试阅读,内容相同,但告以 信誉不同的出处
例如:“抗组胺药”一文谈论的问题是
“没有医生的处方可否出售”,一说来自
权威的医学杂志,一说为大众杂志所刊载。
(3)大众媒介欲促成变化,必须具备以下条 件之一:各中介因素均不起作用,使媒介 能直接致效;或者,通常起“加强”作用 的中介因素本身,转而起“改变”作用 (4)大众媒介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效果,无不 受到媒介和信息自身以及传播状况的各个 侧面(信源、内容、环境等)的影响 (5)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状况:媒介能直接 致效,但原因不明
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 “影响流”,这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 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
这样,罗杰斯就把“两级传播”发展成为 “多级”或“N级传播”模式。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传播学界对流程 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特别是1963年美国肯 尼迪总统背暗杀之际,众多研究者就传播 与事件的关系开展了调查,得出一些与前 任不同的结论。 主要是:当发生特别重大的全国性、危机 性事件时,即使在认知阶段,人际传播的 作用十分突出。调查表明,受众获知肯尼 迪背刺杀的第一次信息源,竟然是媒介和 人际各一半。
施拉姆认为,可将重大事件报道分为三个阶段
事实传播
治疗、解释
采用
信息流
感情流
影响流
二、劝服研究
所谓“劝服性传播”,简称“劝服”,意思与 “宣传”相近。一般指,有明确意图的传者欲 向受者施加影响的传播行为 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较为系统、深入 地对这类极为常见的传播现象展开研究。他们 主要使用实验方法,就传播过程诸要素(传者、 内容、受者等)如何影响劝服的效果,开展了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结果如下表所示,除“电影的未来”一项
外,其他各项数据都表明,高信誉的传者,
效果较好
根据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霍夫兰等人提 出了“可信性效果”概念:一般来说,信 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 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可信性效果”的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 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 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有限效果”理论
信息流程研究
劝服研究 克拉伯的总结性研究
一、信息流程研究
1、“信息流程”的概念:
“信息流程”,也叫“传播流程”, 指信息从传到受的“流动”过程, 包括信息流动的状态、特征、方向、 作用等。
2、信息流程研究的几个阶段:
(1) “两级传播”模式的发现
早期的传播效果研究,对“过程”或“流 程”的认识过于简单化。当时以“魔弹论” 最为流行,这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 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 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 药物注进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 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 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如下图
(1)意见领袖的作用 (2)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的影响 (3)受传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
对“劝服性传播”研究意义的评价
1.该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验证传播的威力, 认为:只要改进传播技巧,就能提高传播 效率 2.随着研究的深入,考虑了传者、受者、环 境等各种因素、条件 3.它的价值不局限于应用层面上对传播技巧 的探讨,而是与“流程”研究殊途同归, 在理论层面上也否定了“枪弹论”,为构 建“有限效果论”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传播效果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强效果论时期 20C初——40S初 代表理论:魔弹 论或刺激——反 应理论 第二阶段: 有限效果论时期 20C40S初——60S初 这一时期又称为” 弱效果论“时期, 这时期主要的研 究领域有三个, 即”传播流“研 究;说服性传播 的效果研究; “使用与满足” 研究。 第三阶段: 多元效果论 20C60S末—— 这一时期又称 为“回归强效 果论”时期, 其代表理论为: 沉默的螺旋理 论、使用与满 足理论、议程 设置理论、培 养分析理论等
第一,对认识来说,媒介信息源最重要;对 评价来说,人际信息源最重要 第二,全国性信息源在认识阶段最重要;地 方性信息源在评价阶段最重要
“多级“或”N级传播模式
在创新扩散研究中,罗杰斯根据新事物普 及过程调查的结果,把大众传播过程分为 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这可 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 “流”向一般受众
例子
以时尚为例,研究者选取了502个样本,调 查、比较了三种人际传播方式和一种大众 传播方式各自对时尚变化的影响和作用。 结果是,前者远胜于后者。如下表
结果表明,就受者的态度(行为)而言, 个人或者说人际的影响力,确实超过媒介 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意见领袖”的存在再一次 得到证实,并概括出其特征:水平型;单 数型;活跃型
体的影响;对小团体及组织的影响;对社会机构的
影响;对整个社会或整个文化的影响。
3、美国传播学者杰克· M麦克劳对 传播效果的划分:
(1)微观效果和宏观效果
(2)改变的效果和稳定的效果 (3)积累效果和非积累效果 (4)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5)态度、认知和行为效果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和研究课题
英国学者P· 戈尔丁从时间、传者意图两 个维度出发,将传播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如下图
第八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本章பைடு நூலகம்点、难点
• 1、传播效果的内涵、层次和类型
• 2、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
• 3、各个传播效果理论的具体概述
第一节 效果概述
传播效果的内涵和层次
传播效果的类型和研究课题 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一、传播效果的内涵和层次
1、(大众)传播效果的含义:
一般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 道)到达受众后,对受者的思想(包括认知、态 度、情感等)与行为造成的影响。
四、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 第一、就效果而言,只注意态度、 行为的变化,而忽略信息的公用
• 第二、从时间看,只注意短期效果, 而忽略长期效果 • 第三、从出发点看,大多只注意传 者的意图,而忽略受者的需求
第三节 “多元效果”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培养理论
知识沟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三人效果理论
框架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
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原籍奥地利的美 国社会学家
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为:
1、创建了“两级传播理 论”,破除了“魔弹 论”,使探讨传播效果 和机制成为可能 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 众(选民) 2、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 查法”作为传播学又一 基本研究方法 3、代表作《人民的选择》、 《人际影响》等
意见领袖的作用——这次调查发现,在人 们作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 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这部 分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1%。这些“意见 领袖与媒介的接触多于其他受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