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案例

第二讲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案例


素、市场规模、社会文化、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等现
状进行综合考虑,力争获得最佳引进效果。 适用技术既包括适用的先进技术,也包括适用的中间技术 甚至基础技术。 发展中国家在技术选择时应追求三个目标:
一是环境目标。
二是社会目标。 三是经济目标。
选择技术的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是指根据引进技术对引进方来说目前所处的技术生命周期和 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先进性的要求出发选择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 (二)经济性原则 是指以最小的成本投入使引进技术在使用后获得最大的经济 效益。 (三)适用性原则 是指在技术转让中,引进方必须考虑生产要素、市场规模、 劳动就业、社会文化、消化吸收能力等诸多要素,只有选择符合 条件的技术,才能实现技术引进的效果。 (四)带动性原则 是指技术引进方应自觉利用引进技术的带动性效应,通过技 术引进促进企业和有关部门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 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 口总额)中的比重。

在不同的产品周期阶段,由于各国具有不同的技术优势, 创新国跨国公司有对外投资的动力,对外投资客观上又带来 了技术的扩散,从而使技术发明国丧失了在某种产品生产上 拥有的技术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移给其他国家,导致贸易
此会阻碍该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斋藤优指出,解决NR关系不适
应性的途径有两个: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 因此,可以看出,NR关系的不适应性是促进技术开发、技术 革新的动力,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
三、后发优势论
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历山大· 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第一个在他的论文《经济落后的历史
(2)与其引进高投入的先进技术,还不如引进与高 新技术相比稍微落后的中间技术。中间技术的水平 虽然低于高新技术,但一般较容易消化吸收,引进 费用较低,而且就业效果也较好。
(3)缺陷:中间技术存在着产品质量低、生产效率
低、维修费用高等缺点。
二、适用技术标准论
适用技术是指引进国在技术选择时,要把引进国的生产要
选择引进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应结合引进国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引进不同类型 的技术
(二)应使用技术先进性与技术适用性和带动性相一致
(三)应注意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四)应注意引进技术的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二、需求与资源关系假说
也叫“NR关系理论”,N即需求,R即资源。斋藤优认
为,正是“NR关系”的格局与态势,决定着具体国家、地区或
企业的技术转移、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 的战略行为。而不同国 家、地区、企业间的“NR关系”的对比状态决定了他们之间的 竞争或合作的方式与途径。
该假说认为,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的顺 利开展需要该国的资源(R)与需求(N)相适应。但一国国民 的需求N往往很难与资源R相吻合,也就是说NR关系不适应,因
一、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又称技术间 隔论,是由美国学者波斯纳(M. U. Posner)于20世纪60年代 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形成技术转移的原因在于国际间存在着技 术差距。世界经济中存在着二元结构,世界技术领域也存在着 二元结构。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 能力,从而形成或扩大了其与技术落后国家间的技术差距,进 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技 术是由领先国家向落后国家转移的。 该理论还提出了“模仿时滞”问题,指的是其他国家模仿 创新国家的新技术产品需要一段时间。
学习和借鉴了科斯理论,同时在批判了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 论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从“国际分工为什么不通过世界市场,而是 通过跨国公司来进行”出发,通过研究世界市场的不完善以
及跨国公司的性质,来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
决定因素。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之所以从事对外 直接投资活动,是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造成的,为 了获得最大限度利润,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将中间产品市 场内部化。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 转移动因理论
国 际 技 术 贸 易 理 论
技术差距论 需求资源关系论 后发优势论
技术转移内部化理论 技术转移选择理论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中间技术理论
国际 技术贸易 转移机制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 选择理论
技术从属理论
适应技术理论 外贸自乘效益理论 技术选择的标准和规范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转移动因理论
讨论: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作为中期讨论的参考)
三、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一)技术转移周期论
该理论认为,技术持有者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利用他的新技
术:将新技术商品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技术转让,而这三
种方式是按照一定的周期来进行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战后出现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之一。 虽然后来的实证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经济部门都以产品周期 为动态特征,但是该理论能够很好的诠释以高技术为特征的
经济部门的贸易模式。这一动态的贸易理论表明,在产品的
生命周期中,制造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变化,创 新国的技术优势会逐渐丧失,贸易的地理方向会产生转移, 贸易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
的地理方向产生转移,即创新国从出口国变为进口国,模仿
国从进口国变为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从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从而也带来了这些国家贸易结构的变化。
有关国际技术贸易选择的理论 一、中间技术理论
中间技术是指那些在发达国家已经完全成熟的非高端技术。
主要内容: (1)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现象,急需解决 就业问题。如果引进项目需要巨额资本投入并且该 是一项较高级的先进技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但 难以消化吸收,而且也解决不了就业问题。
讨论: 1. 上海自贸区如何形成后发优势? 2. 弯道超车怎么超?
国际技术贸易转移机制理论
一、技术转移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37年科斯在《企业 的性质》一书中提出的“科斯定理”(又称新厂商理论或交易 费用理论)。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莱(Peter Buckley)和
卡森(Mark O. Casson)在其合著《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
回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提出了“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理
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相对于他国落后程度越高, 其后的工业化进展反而越快,往往以突变的方式出现。
1990 年Lieberman 和Montgomery 指出后发优势主要存在于三 个方面: ( 1 )后动者的“免费搭乘”效应:后动者可能会在产品和工艺 研究与开发、顾客教育、员工培训、政府审批、基础投资等很多 方面比先动者节省大量的投资,却可以从中获益。 ( 2 )先动者锁定了错误的技术或营销战略:由于市场初期,技 术和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非连续性” (discontinuities) 往往导 致先动者的错误决策,而后动者可以从先动者的错误中吸取这些 教训,不再犯先动者曾经犯过的错误。 ( 3 )在位者惯性: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组织僵化,企业不愿 引进新产品或改进产品,不愿改革,而后动者作为一个追赶者, 时刻都想抓住机遇从而取代先动者的地位,因而对企业的组织结 构、技术、产品等都进行大量的革新,从而在与先动者的竞争中 占有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