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一、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一)合作学习的目标定位案例1:利用函数图象分析下列问题:(1)对于一次函数y=2x+3,当自变量x的值增大时函数y的值有什么变化?对于一次函数y=-2x+3呢?(2)观察图中各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是一个开放性较大的合作学习内容,其中第(1)问题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层次相对较浅,对于大多数同学都不难发现其变化规律,它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同学,体现了合作学习内容的层次性,二是为解决第(2)问题提供了思考方向;而第(2)问却是个发散性极大的问题,根据图象,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结果,可以从图象的增减性考虑,可以从图象经过的坐标象限考虑,可以从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位置考虑,也可以从图象的轴对称性考虑。

通过这个问题的合作学习,可以起到思维互补的作用。

2.难度较大但符合认知水平的内容这类问题如果仅仅通过教师讲授,很难留下深刻记忆,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可能当时听懂了,但课后却又不知所措,对于落后学生却是望题生畏,可能连听懂的勇气都没有,但这时学生之间的帮助,却能化难为易,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明辩思路,达到“喔”效应。

案例2:小聪和小慧去某风景区游览,约好在“飞瀑”见面,上午7:00小聪乘电动汽车从“古刹”出发,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36km/h,小慧也于上午7:00从“塔林”出发,骑电动自行车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26km/h。

当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这个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有一种“恐惧感”。

但合作学习后展示讨论结果时,却有这么几种思考方法,法一:把这个问题看成纯粹的应用题,则是一个同时不同地出发的追及问题,只要算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追上就能判断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则又有两种不同解题思路,一种是用算术的方法,一种是用列方程解决;法二:因为小聪和小慧所走的路程与时间是呈正比例关系的两个变量,所以可用函数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追上的时间与地点就是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而这里两个变量的设法也可以有多种,真可谓思维异彩纷呈。

3、知识涉及范围较广、跨度大、综合性强的内容案例3:(1)小明的哥哥是一名大学生,他利用暑假去一家公司打工,报酬按16元/时计算、设小明的哥哥这个月工作的时间为t时,应得报酬为m元,填写下表:怎样用t的代数式来表示m?(2)跳远运动员按一定的起跳姿势,其跳远的距离s(米)与助跑的速度v(米/秒)有关、根据经验,跳远的距离2s (0<v<10.5) 、085.0v在弹簧上悬挂物体,弹簧就会伸长。

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悬挂物体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函数关系?像这类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仅凭个人很难完成,通过组内分工:两人协助实验,一个观察数据,一人记录,在组内成员的默契配合下,既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又体现了各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使学生较好地体验成功感。

4、探究性较强的内容案例4:如图,每个图形都是由若干个棋子围成的正方形图案,图中的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上都有n(n ≥2)个棋子,设每个图案的棋子总数为S.图中棋子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S与n 之间能用函数解析式表示吗?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这个问题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用棋子摆正方形问题的两个变量,这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寻找却有多种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改善学习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合作学习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另一方面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视野,建构问题的解决策略。

5、需要反思总结的内容一节课的内容完成后必须有一个知识疏理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对一节课的反思回顾,不仅可以使学生较好地反思这节课我学了哪些知识与方法,我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习惯,而且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使学生能自省、自悟、自得,获得生命的体验。

如《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一节课的小结,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有的小组制作出了如图的一张表格,不仅较好地疏理了知识,而且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自学能力。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程序各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

根据模式建构的理论,为实现模式的学习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基本程序为: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总结,反馈评价。

但对于不同的合作学习内容,又可以有不同的基本程序,如操作性较强的合作学习内容的基本程序可以是:明确目标,合理分工——默契配合,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分析数据——集体交流,反馈评价;对于难度较大或综合性较强的合作学习内容,又可以按这样的基本程序进行:教师点拨,明确目标——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小组讨论,面临困境——师生讨论,拨开迷团——继续讨论,集体交流——教师总结,反馈评价。

(三)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要义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个体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

它更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才能的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从而产生更大的成功、更积极的关系和更好的心理调节。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准备合作学习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和必要的训练。

准备包括知识准备、心理准备、操作性的合作学习还应准备一些器材;明确合作学习目标是合作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它要求教师要正确确立合作学习学什么,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所要学的内容达到一个怎样的认知程度。

因此,首先要确立具有定向性、激励性和评价性作用的目标,抓住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切入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明了合作探究的核心。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调动思维,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

如前面所举的例子——合作学习内容举例4:在弹簧上悬挂物体,弹簧就会伸长。

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悬挂物体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函数关系?在合作学习前首先每个小组应事先准备好一根弹簧、一些砝码和一把尺子,应设计好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表:在活动前让学生明确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发现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应让学生尽快作好组内分工,让学生知道此次合作的评价主体是什么,有了这些准备学生才能马上进入合作状态。

对于一些知识性较强、综合性大的问题,教师还应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形式在课堂中,不同的内容可以整合使用不同的小组合作形式,如操作性、探究性强的合作内容可以采用正式的合作小组,对于组内分工要求不高的内容则可采用非正式的合作小组合作或基于合作的小组.3、分工为完成合作学习任务,组员分别承担互补的、有内在关联的角色。

根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教授的建议,在小组活动中,不同成员可以分别承担以下角色:总结人: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检查者:负责保证小组所有的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得出的答案或结论;精确性裁判: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它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观察者:负责关注小组的活动情况,为改善或提高小组活动效率提供建议;上述角色对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进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背景下,小组所有成员都认真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从而形成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

由于小组内人数有限,有时一人可兼数职,但必须要保证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有任务。

4、情境教师应设法将合作学习任务放到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中,如游戏、角色表演、团体竞赛、生活问题解决等。

如前面所举的例假5、教师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

然而,现实中有相当部分教师在实践操作中显得很茫然,缺乏小组合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包括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调等10个方面。

合作技能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种教学目标。

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

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需要教师平时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应培养小组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6、独立性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交流。

”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坐冷板凳,或者交流偏离方向、不着边际的现象,从而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体现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合作交流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

因此,合作交流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为后面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于是就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

合作学习的轨迹是:独立学习——生成问题——合作交流——获得结论或形成新的问题——独立思考——融入自我智慧库。

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交互作用, 使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呈螺旋上升,合作学习是知识与经验共享、升华的高效手段。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研究(一)基于合作意识的行为表现1、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前提下开展的一种学习活动,讲究的是每个成员的主动参与,体现的是一种集体的力量,整体的效果。

小组内成员之间既有分工,更有合作,分工是为了体现个体的独立能力,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为了提高效率,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发挥最佳的功能,提高小组各成员的学习能力。

2、相互信任、支持鼓励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必然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一旦组建了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内的成员之间就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课堂上他们(她们)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较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又为他们(她们)课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他们(她们)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鼓励,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

“合作学习是将合作性的小组结构纳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构建了师生、生生之间多边、立体的互动结构,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体系的全面转变。

”3、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小组成员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基础上的,小组内的成员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要关心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成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