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组工作案例分析

小组工作案例分析

小组工作案例分析【篇一:小组工作案例分析】小组工作案例的分析小组工作被公认是继个案工作之后又一种经典的社会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专业传统的三种基本工作方法之一。

本文试以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希望家庭资源中心针对弱能儿童家长所做的一个小组工作为案例,介绍小组工作的方法及成效,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进程。

一、个案背景 .希望家庭资源中心情况简介残疾问题是全球性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模式, 通常有三种: 医疗模式一即通过医疗手段或辅助医疗方法及器具等, 解决残疾人的困难。

(2) 个人模式一即将康复重点放在改善或恢复个人的心理状况, 使个人适应残疾带来的影响,并从心理方面接受残疾的现实和限制。

(3) 社会模式一即残疾问题的焦点由临床治疗或个人调适, 转移到客观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工作重点在于改善残疾人的周围环境。

根据以上三种模式, 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在已下设一个儿童康复医院的基础上, 于199 年成立了希望家庭资源中心。

中心的工作宗旨是向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康复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 提供康复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 尽可能帮助残障儿童恢复个人生活能力, 扩展其社会生活的参与能力, 最大限度地帮助残疾儿童家长充分挖掘自身资源, 合理运用社会资源来减缓他们因孩子残障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最终使残疾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上充分发挥潜力。

成立一年多来, 已有残疾儿童及家长会员八十儿位, 其孩子的残疾类别包括: 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 弱智) 、肢体残疾以及其他一些综合性残疾。

年龄从1一2 岁的婴幼儿到十几岁的儿童不等。

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心通过开办康复知识讲座、残疾儿童托儿所、家长小组工作、家长互助委员会等手段, 提供各种深受残疾儿童家长欢迎的支持和服务。

在中心一年多的帮助下, 家长及残疾儿童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参与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 其工作效果十分明显。

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儿家长被吸引到中心来, 并在中心得到有益的帮助。

以下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心的一个“ 同路人”家长小组工作的方法及内小组工作的背景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是十分需要家长协助与配合的, 否则, 即使有最优秀的专业人员与最先进的康复设施, 其康复的进程也有可能减慢。

在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工作的过程中, 中心工作人员发现残疾儿童家长从发现孩子是肠能, 到接受孩子、珍爱孩子, 学习护理孩子, 为孩子进行康复治疗, 其间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艰辛的路程。

他们面临着来自主观和客观的诸多压力: 如何接受孩子弱能的事实;(2)被弱能孩子康复占去了私人时间, 没有精力从事其他工作; 残疾儿童的前途问题等等。

残疾儿童家长面对这些压力, 普遍感到通过自身的调适, 很难缓解和消除这些压力。

为了帮助家长充分挖掘自身资源, 合理运用社会资源来解决问题, 中心举办了“ 同路人”家长小组工作。

二、“同路人” 家长小组工作的方法及内容小组工作目标鉴于上述问题, 中心决定开办一个“同路人”家长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它通过一个群体环境, 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以及一些有助于处理各种困扰的经验和知识, 从而满足小组组员的需要。

“ 同路人” 家长小组被定位于一个支持小组, 作目标如下:助家长正确全面地认识弱儿、接受弱儿; 介绍教育和训练弱儿的技巧; 加强家长的支持系统, 使家长之间建立友谊, 互相支持; 帮助家长充分挖掘身资源,合理运用社会资源。

中心社工强化培训。

由于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在国内刚刚起步,社工没有小组工作的实际经验, 因此中心在杨震社会服务处的帮助下, 对社工进行了小组工作的专业培训。

确定工作对象通过个别访谈, 了解家长的意愿、动机及期望, 并对中心会员的情况进行个案分析, 步确定了小组的目标对象,邀请六位母亲参加小组, 她们的家庭中都有一位十岁以下发育迟缓的弱儿, 且都是独生子女。

心社工接触密切。

小组工作的组长是组员最喜爱的社工之一,为人热情开朗。

为了对六位家长的状况有一个比较深人的了解, 组长特地拜访了六个家庭, 走访了人学jl童的学校、幼儿园。

组长与组员之间建立了信任、真诚与亲密的关系。

小组结构与内容小组活动分为八节, 每次活动基本上可分为热身运动、主题讨论、分享心情等, 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阶段活动第一阶段创始阶第一节初次见面家长倾向于安静、局促不安、讨论偏向于非个人化和一般性的问题第二节我家有宝逐渐形成小组沟通网, 彼此出现信任与合作第三节倾诉心中倩小组未出现难以处理的组员第三阶段委身阶第六、第七节坦然面对家长开始做深人的个人分享, 主动参与互相帮助。

最可喜的是家长将领悟转化为行动。

第四阶段终结阶第八节临别总结小组先是进人了伤感之中, 家长表现出对小组的依恋之情。

但是组长提醒大家回顾小组欢乐时光并展望今后的旅程。

组员的反应中心社工对家长在小组中的反应也作了一个大概的分析。

他们的反应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情况具体反应第一阶段抗拒做个人的表达及探索家长显得安静、局促, 不愿表达自己, 或只提供一般性的非个人化情况, 习惯要求组长作出指示。

第二阶段就个人有关情况开始表达和探索。

家长开始讲述有关弱儿及其抚养的情况. 但内容一般以过去为主,很少分享当前内容, 内容绝不涉及小组其他家长第三阶段表达在小组中的感受家长开始表达对其他人的感受和态度, 正面为主, 负面较少且不具攻击性, 笑容出现频率增多, 大家逐渐产生了信任。

第四阶段出现治疗的能力组员开始常使用自己的方法来为他人提供建议。

第五阶段个人的自我接纳组员已建立了充分的信任, 开始坦城表达,对自己有了更大的接纳和认同。

第六阶段打破伪装家长已抛弃一切伪装, 开始享受小组的真挚。

第七阶段接受和提供回应家长开始坦城为别人提供回馈, 也接受他人的帮第八阶段小组外帮助的延续在小组外, 家长们开始彼此互相交流与支持。

第九阶段产生真正的真挚情谊家长之间产生了真挚的友谊, 人际互动良性循环。

第十阶段在小组中作出行为改变家长不断改变, 开始走上自我实现之路。

.组长的角色分析在整个小组中, 组长对于每个家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及影响。

首先, 组长应是一位专业社会工作者。

其次, 组长应是一位有爱心和修养的人。

组长也是小组中的一员。

她的第二个角色是做一个模范的参与者。

“ 同路人” 小组组长一直注意做个人化的分享,分享自己在弱儿康复工作中所遇到的挫折, 不但强化了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也给组员起了模范作用。

组长在小组中不掩饰自己, 不做自我防卫, 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一切都对组员起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 小组成功的要素, 一方面是小组工作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与组长的人格魅力有关。

家长在无压力状态下,敞开心扉, 真正直接面对内心深处积压己久的心境, 并与组员做深层次分享。

这对家长而言是一个倾诉、释放的过程。

同时, 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同质的支持系统, 为生活增添了兴趣。

家长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听讲座、讨论学到的教育、训练孩子的技巧,他们有机会分享经验和建议, 从而找到正面模仿对象, 更有助于提高他们“ 自助” 的信心及能力。

大家在一种坦城、彼此支持的状况下了解到与自己境遇相同的人有共同的想法,并作彼此祝福,使家长积极面对生活, 笑对每一天, 摆脱许久以来自怨自艾的痛苦无助状况。

小组结束后, 组员之间加强了联系, 他们的友谊在小组外得到了发展, 如他们自己举行康乐活这样有助于他们舒展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2.资源的不断扩展中心的资源是有限的, 而家长则是有待发掘的资源。

他们在知识、信息及心理情绪等方面有许多共享, 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有助于各自资源的共享。

例如, 一位家长在其他家长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工作。

有的家长没时间带孩子, 其他家长主动提出帮忙等。

对中心的积极影响在小组中受益的家长将信息传递给外界, 从而扩大了中心的知名度, 吸引了其他一些弱儿家长的参与, 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也使社会都来共同关心弱儿童。

另一方面, 也促使中心社工不断探索工作方法, 以便为弱儿及家长提供更好的服务, 为社会福利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4.弱儿的变化残疾儿童的活动空间通常是十分封闭的。

因其残障而与社会相对隔绝, 因其隔绝, 又会造成其生理及心理的更大的问题, 直接影响其治疗和康复。

参加“ 同路人” 小组的家长自身在精神上有了很大改变之后, 不再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一个残疾的孩子, 并能坦然面对现实。

家长以一种比较正常的心态对待身患残疾的孩子, 以正确的方法配合医生的治疗, 对弱儿的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此外,希望家庭资源中心给弱儿提供了一个很缓并充满希望的社会生活与交往的空间, 弱儿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能得到外界充分的肯定, 这对弱儿自信心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经过中心社工一年来的努力, 有些弱儿的生理与心智功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不能上学到可以进人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学校读书。

【篇二:小组工作案例分析】积极促进作用本次社工小组活动除了达到了预期目标任务外,还比较详细地了解了全院年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和情绪状态。

为拓展全院社工工作理清了思路,也为其他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和培训等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建议1.定期开展主题社工小组活动。

形成一种工作模式在减压问题上,除了自我努力调节以外,更重要的是单位、部门调整相关的政策、制度及对工作的安排等各方面。

将社工小组作为一种工作模式来推广,定期开展一线员工的小组,能够预防和避免工作倦怠的产生,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2.定期轮换岗位,因人适用,逐步完善岗位职能工作倦怠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长期从事同一岗位工作,内容一成不变,造成放松心理或失去兴趣,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轮换工作岗位,根据工作能力分配工作任务,对于减缓压力也有很大帮助。

还可以提高工作兴趣以及在服务对象中的权威,以便更好地协助领导工作。

3.增加内部员工的协作活动。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除了开展各种的竞赛活动之外,也需要开展一些锻炼彼此之间协作和配合能力的活动,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减少协作沟通环节中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