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生:荷叶确实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里写得很像啊!生:为什么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可以用“挺”出来。

生:前面说荷叶挨挨挤挤,说明水面上都没有空隙了,所以荷花是荷叶间的缝隙中冒出来的。

(2)生:第二小节第一句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为什么要用两个“了”呢?不顺啊师:你觉得这句话怎样说合适?生:可以变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师:这可能是那时候的语言习惯,今天老师也觉得你可以这样修改,句子读起来更精炼了。

(3)生:第二小节全文六句话,第一句和后四句都是讲荷花的,只有第二句讲荷叶,夹在中间好像不顺。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生:如果没有第二句写荷叶的句子,拿别人就不知道第三句中的大圆盘指的是什么了。

生:没有荷叶哪来的荷花呢?名家名篇在儿童的眼中,没有成人固有的一种敬畏感,童言无忌,孩子觉得好就是好,觉得不好就是不好。

小小点评家证明孩子是有自己想法的,他们阅读、他们思考,他们怀疑。

南师附中的著名教师吴非说过“有人担心这样做孩子将无所适从,他们信谁的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点评过程中,孩子在语言文字中探究、揣摩,没有人事先教他们应该怎样理解,可以怎样去思考,给他们时间、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就可以。

一开始班里会有五六个孩子敢于站起来,一旦受到鼓励,会有十几个,二十几个,毕竟小孩子是很好鼓动的。

除了点评的精神值得提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提出的一些质疑内容也是合理的,特别是原文已经是经过修改和删减的,那么“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这句话完全可以少一个“了”字,达到清楚表达意思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孩子说的很正确,说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鉴赏水平,在这种评头论足中他们的理解、感悟、欣赏、评价能力还会得到提高。

2、小小语言家(1)看看这一池的白荷花,你能用找到课文中描写的三种姿态,并用课文里的句子说一说吗?(2)再看看这一池的白荷花,你能选一朵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样子吗?生:这朵荷花张开了几片花瓣儿,露出了里面黄色的莲蓬。

师:你是在形容这多荷花的样子时,把课文里的两句话并成了一句话来说,很好。

生:这多荷花还是花骨朵,像个大桃子。

师:叶圣陶在《小弟弟的三句话》里写了一个小弟弟也说荷花的花骨朵像个大桃子呢!生:这多荷花的花瓣非常洁白,像小姑娘的裙子倒过来一样。

生:这朵荷花才开了几个花瓣,花瓣尖尖的,都向上,看起来像花做成的王冠。

学语言都是从模仿起步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擅长的本领。

让孩子先用课文中的句子来描绘图中的荷花,就是为了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发扬孩子学习的长处,让孩子在重复课文的语句中,积累语言、模仿语言;同时学语言是为了用语言,模仿的结果是从学着运用到自由熟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第一个孩子的发言中,我们看到模仿的痕迹非常浓厚,老师表扬了他,因为重新组织课文中的语言,稍加修改,变成自己的语言,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随后几个的孩子就有了更多自己的色彩,非常棒。

3、小小诗歌家(1)将第4小节变成诗歌体,配乐诵读,边读边想像画面。

(2)试着续编这首诗歌:()来了,告诉我()。

课文第4 小节稍加结构上的变动就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一阵微风吹过,蜻蜓飞过来,我就翩翩起舞,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小鱼在脚下游过,不光是我一朵,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令人奇怪的是,同样的文字在是抒情散文样式的情况下,孩子朗诵地很普通;可一旦老师把散文变成了诗歌,孩子的诵读也如同变魔术般有了诗的味道。

这个可是因为成为诗歌体裁后,每行文字变短,便于孩子眼睛整行扫视、朗读,同时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画面。

这更可能是由于儿童与诗歌有着深厚的渊源。

“儿童不只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他还诗意地鱼游于历史的场合之中。

儿童的游戏、儿童的梦想、儿童的艺术、儿童的思想、儿童的全部生活都是诗史,都是描绘生命历史和精神历史的诗篇”。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于是孩子续编了这首小诗:生:太阳走过来,告诉我白云的柔软。

生:小露珠滚过来,告诉我星星的故事。

生:小螃蟹爬过来。

告诉我它的伙伴是谁。

生:小青蛙跳过来,告诉我早晨唱了什么歌。

……附:教学设计和评课意见12、荷花学习目标:1、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到荷花的美丽与茂盛。

2、体会第二小节遣词造句的精妙,并能在班级交流。

3、感受作者想像的丰富和诗意,能通过朗读体现。

4、拓展两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齐建侠(学员)发布时间: 2011-01-15 19:03:35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一、课例的主题:鼓励学生在学文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二、问题的提出:《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可以说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较之以往的语文改革是一种创新的理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它是语文新课标的精髓。

所谓“自主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相机诱导,随机点拨”(叶圣陶)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朱熹),“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叶圣陶),获得知识,丰富感情,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象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

要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

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要让学生自已去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应通过小组交流取得共识,教师适时指导、点拨,这样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如果在教学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到学习的结果,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方法——让学生自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便可以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

三、研究的准备: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泥姑娘》一课作为实验课,以三(二)班的同学为实验对象,在多媒体教室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悟教材,我还邀请了城关镇张杰萍主任、各学校语文教研员及县教研室张志宇主任多次听课,意在多提宝贵意见。

四、研究的过程: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和渡口,语文课就是要读书,不读书就无法感悟语言文字,无法理解课文内容,习得读书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地默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

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通过读书,才会发现问题,知道哪些问题已弄懂,哪些问题没弄懂,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就是强调要让学生多读书。

特别是阅读课文,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教学效果很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心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可见,学生是多么需要老师给他们创设这样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泥姑娘》一课既是本着这样的原则,通过充分阅读,深入理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自主解决。

(一)原形为阶段: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向他们提问:在刚才学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甲:泥姑娘为什么要救小蜜蜂?学生乙:一阵狂风把她吹倒了,她为什么还去救?学生丙:泥姑娘在听到小蜜蜂的求救声后,她是怎么想的?学生丁:泥姑娘后来怎么样了?……老师讲:同学们提的不错,想没想过自己解决这些疑团?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认真的读课文,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交流哪一个,然后选派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

之后,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

五分钟后,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评议过程如下:1、你觉得泥姑娘可爱吗?找出描写泥姑娘外形的词语。

你觉得泥姑娘外表怎么样?试读课文,指名读。

2、泥姑娘从一开始听到小蜜蜂的求救声,你认为她会怎样想?理解“谛听”。

你觉得泥姑娘怎样?如果让你赞美一下你会说什么?3、泥姑娘为什么要这样做?回顾营救过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气?从哪看出来?泥姑娘怎样做的?勾画描写泥姑娘神态、动作的词语,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指名配乐朗读。

教后反思:通过第一轮授课,反应出来的问题主要是,课堂上学生问题提的多,而且值得讨论,但是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目的不够明确,即:所提问题没能充分、有效的解决,甚至只解决了其中的比较肤浅的小问题。

在汇报解决问题的情况时,显得较为松散,学生并未就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因此,有点“话没能说到点子上”,甚至有的较为深入的问题却被忽视了。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只能就势将学生拉回来,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二)新设计阶段: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向他们提问:在刚才学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把你们小组的问题说给大家听听!简单问题直接处理,重点问题打到大屏幕上。

想没想过自己解决这些疑团?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认真的读课文,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交流哪一个,然后选派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

之后,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

五分钟后,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评议过程如下:1、泥姑娘从一开始听到小蜜蜂的求救声,她会怎样想?生1:这是谁的声音?生2:是不是有谁遇到困难了?生3、呀!是小蜜蜂,他被困在泥里了,我要救他!2、泥姑娘身体已经软绵绵了,为什么还要支撑着冲进暴风雨中?生1:她也进行过思想斗争。

生2:我想到了泥姑娘就小蜜蜂的急切心情。

生3:因为泥姑娘善良、勇敢。

生4:她一心想着救小蜜蜂。

3、一阵狂风把她刮倒了,她为什么还要挣扎着爬起来?生1:她遇到困难了,她也想站起来,可她起不来。

生2:泥姑娘的体力已经不行了。

师:在这种情况下,泥姑娘放弃了吗?她怎么做的?生:挣扎着爬起来。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泥姑娘很善良。

生:她具有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

师:想不想通过自己的表演来感受一下泥姑娘的美好心灵?生:一人配乐朗读,一人表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