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诗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相象,感受六月西湖荷花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荷花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
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2、(出示挂图)那说起“荷花”那又会想到哪些词语呢?
3、同学们说得多美呀,西湖美,荷花美,那西湖中的荷花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4、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看到西湖中那美丽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
(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2、第一步:简介作者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
3、第二步:解释题意,指导朗读。
(1)“晓”是指什么时候呢?
(2)说说诗题的意思。
(3)读课题时中间该有一处停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齐读课题。
4、第三步:明诗意
A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律。
B领会诗意。
(1)自己再读读这首诗,看看能读懂多少?
学生交流各自读懂的内容。
(2)集体交流: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
(3)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指名读。
第一行诗里的“毕竟”是什么意思呢?“四时”指什么时候?
指导。
诗人为格律押韵,有时将诗中的词语作适当调动,这里把“六月中”放到西湖的后面,把“不”放到“与”的前面,成了现在的样子。
其实应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与四时不同”。
现在你能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指导朗读。
(4)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
过渡:那么西湖六月的风光到底与其他时间不同在哪里呢?
看图:说说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
诗歌的第三、四两行写的就是这个意思。
指名读。
联系插图,想想什么叫“无穷碧”?“别样红”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5)这两句诗写了西湖的荷叶、花,色彩鲜亮,而且对仗工整:“映日”对“接天”,“荷花”对“莲叶”,“别样红”对“无穷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5、悟诗情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3)反馈交流
(4)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情感隐藏在哪里呢,你能找到吗?
(5)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6)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
(配乐)
(7)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三、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出示: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四、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五、布置作业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再写一写诗句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再收集几首杨万里的诗,或几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积累。
教学片断:
5、悟诗情
师: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
生:我想知道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我想知道诗人写这首诗表达什么情感。
师:那就请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讨论吧。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生:我知道诗人在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时候看到西湖的荷花写成这首诗的。
生:我知道这首诗写出了荷花的美。
生:我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喜爱之情。
师: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情感隐藏在哪里呢,你能找到吗?
生:这满池相依相靠的荷花与莲叶就相当于作者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师: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这无边无际的荷花就相当于我和你的情感,永远没有尽头!
生:我和你的关系就像荷花与莲叶那样亲密,即使远在天涯,心仍会贴在一起!
……
师: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我们一起读一读。
(配乐)
生齐读。
师: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生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教后反思:
古诗教学虽然惯例是字词落实、破译诗句、机械记忆,但是只要把这些步骤系统地归纳一下,学生就会将方法记住,以便于自学和将来的终身学习。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学生是阅读和体验的主体”,古诗教学如何抵达心灵,焕发诗情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走进诗境,体悟诗情。
当古诗的意思理解后,问题情境出现:“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情感隐藏在哪里呢,你能找到吗?”“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学生们移情换位、见仁见智,口吐缤纷的“莲花”,抒发独特的才思,实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唤醒经验,激活体验,提炼境外之象,创设情境……课程资源经过有机整合,学生得以跨越千年时空,倾听文字的脉搏,触摸作者的情思,置身特定的情境。
这般“无限风光”,绝非专注于咬文嚼字所能祈望的。
所以古诗教学重在让学生体会诗中意境。